记瑞士多国地震救援演练

2011-02-03 07:52宁宝坤谢霄峰王志秋王念法丁璐
中国应急救援 2011年6期
关键词:救援队瑞士演练

宁宝坤 谢霄峰 王志秋 王念法 丁璐

一、演练基本情况

1.1 演练背景

根据联合国国际城市搜索与救援咨询团(United Nations International Search and Rescue Advisory Group, UN INSARAG)编制的指南要求,国际救援队即城市搜救队(USAR-Urban Search and Rescue城市搜索和救援)要接受定期培训,以应对包括地震灾害在内的重大灾害现场搜索和营救的特殊需求。为此,2011年10月3日-7日,在瑞士卢赛恩(Lucerne)州的克来恩(Kriens)开展了一场名为“倒计时”(Count Down)的多国地震模拟演练。该演练由瑞士外交部下属的发展与合作局(Swiss Agency for Development and Cooperation,SDC)组织,并得到了瑞士国防、民防与体育部(Department for Defence, Civil Protection and Sport,DDPS)的全力支持。

此次演练模拟的是在2011年10月2日15:34时大巴塞尔地区发生6.6级强烈地震,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和建筑物破坏。中国、瑞士、德国、约旦、美国、奥地利、捷克、英国、哥伦比亚、印度等10个国家接到受灾国邀请,共派遣了11支国际救援队(其中瑞士有2支)奔赴地震灾区开展国际搜救行动。演练组织者还邀请了联合国灾害评估与协调队(UNDAC-United Nations Disaster Assessment and Coordination联合国灾害评估与协调队,由多个国家的灾害评估与协调专家组成),以及城市搜索与营救的相关专家参加了此次演练活动。前者是此次演练中行动协调的重要信息注入和支撑者,后者是各救援队的教练和演练评估者。包括评估专家在内,共有16个国家的相关人员参与了此次演练。

“倒计时”(Count Down)模拟演练也得到了联合国人道主义事务协调办公室(OCHA-Office for the Coordination of Humanitarian Affairs人道主义事务协调办公室)和瑞士官方的高度重视,先后约有260多人参与或观摩此次演练:其中11支救援队共有51名参演人员,是此次演练的主要培训对象;演练控制组超过120人,完成演练组织、信息注入、教练评估和非演练时间的后勤保障;VIP观摩人员约80人,包括各国驻瑞士使馆人员、瑞士官员和当地媒体。

1.2 演练目标

演练的总体目标是实践INSARAG灾害响应的方法,即整个演练进程遵循INSARAG的响应程序,主要包括启动、动员、行动、撤离等四个阶段,重点关注城市搜救队相互间的沟通协调能力,同时要求演练成果可衡量,从而使演练过程易于评估。

瑞士实施此次演练的一个前提条件是各救援队已经了解国际搜救行动的基本程序;同时相关队员已经掌握自己岗位所要求的基本技能,如搜索队员已经熟练掌握搜索仪器的使用,营救队员对各种营救装备已经娴熟操作,管理层人员掌握了相关信息、具有一定的沟通能力等。在此基础上,演练控制组设计了一套针对救援队主要功能架构以及队伍之间沟通协调的非实战演练方案(可以理解成我国国内的桌面演练,因为除了瑞士救援队,其他国际队伍不含实际操练部分)。

1.3 具体目标

演练的具体目标就是确保救援队具备如下能力:

队伍内部指挥和控制,包括组织内部会议、队伍内部任务分配等队内协调,处理队伍可能面临的各种状况,制定有效的行动计划以及可能的后续计划等。

队伍外部沟通协调,包括在VO(Virtual On-SiteOperational Coordination Centre虚拟现场协调中心)上获取、发布信息,建立RDC(Reception Departure Centre接送中心)或在RDC注册,正确运用标识系统和信号系统,与队伍外部(UNDAC、其他队伍、国内总部、外派工作组)的沟通协调等,以及在OSOCC会议上信息共享和联络协调。

图1 演练阶段计划图(根据瑞方提供的相关资料翻译整理)

队伍行政管理,包括制定工作日志、时间表以及紧急措施;队员管理和工作排班;媒体应对和情况报告等。

在选择这些具体指标时,在很大程度上考虑到了可考核性和可量测性,因此,大大增强了演练的可评估性。

二、演练设计与实施

2.1 演练阶段计划

此次演练设计了模拟救援队在苏黎世机场的入关程序(10月3日上午)、从苏黎世到达灾区的转场(10月3日下午完成所有队伍和演练控制人员转场)、在灾区开展救援行动(10月4日和5日全天)、以及从灾区撤离(10月6日上午)等4个主要阶段(详见图1,演练阶段计划图)。其中,在灾区开展救援行动是此次演练的主体,每天演练时段是8:15-19:30,时长合计25小时,以救援行动基地和灾害现场(以模拟场景为主)两条主线平行展开。另外,每天演练结束后,教练或评估专家均要按照控制组要求趁热打铁,进行队伍内部的总结。

10月5日上午,演练活动仍在正常进行,演练组织者精心设计了一场由各国驻瑞士使馆人员、瑞士官员、当地的真实媒体(VIP观摩活动)参与的实时现场观摩。由于演练设计本身有角色扮演的媒体和当地官员,各国救援队员也因此无从分辨哪些是现实中的VIP观摩人员,哪些是信息注入的演员,但是演练活动并没有因此受到影响,相反,因为队员分不清哪些是真实的,哪些是虚拟的,反而极大地增加了演练的真实感,从相机摄像机记录的内容来看也就不再是“演”了。这种真假难辨的演练设计方式给所有我们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也值得我们在今后的演练中认真借鉴。

2.2 演练控制组结构

复杂的演练控制,忙碌的演练进程,来源于一个强大的演练控制团队。虽然只有51名各国参演的救援队员,但演练控制组的相关人员却多达120人,平均每1个队员要应对2.5个演练控制人员,这在国内的演练中是极为罕见的。

瑞士“倒计时”国际救援演练邀请了11支队伍同时参演,每支队伍有两条演练主线,同时还包含了从苏黎世机场到克来恩灾区的国内转场过程,因此,演练过程控制和信息注入异常复杂,救援队中的每个队员还都被各种未处理的信息压的透不过气,信息处理的速度远远赶不上信息注入速度,所有参演人员在现场只有一个感觉——太忙。

图2 演练控制结构图(根据瑞方提供的相关资料翻译整理)

在演练的两条主线中,每个救援队的行动基地有2位专属的信息注入者,通过电脑程序控制信息注入,并敦促对所有信息的及时接受和按时提交;每支队伍有1位教练或评估专家(演练中还兼职救援队国内总部和国家联络人)进行演练评估和问题解答。

在灾害现场中,共设置了4个主要场地,设计了13个详细场景,每个场地均设置专属的演练控制人员,针对每支前来的队伍进行情景注入。13个场景的设计方式也多种多样,既有临时搭建的废墟,也有包含图片组成的情景屋;既有街区实物微缩景观,也有真实市区的现场踏勘和评估;既有文字描述的灾害情况,也有人员的口头注入;现场均有教练或评估专家进行点评。但总体一个原则,预算少,真实性高。

此外,演练还设置了各种环境信息注入人员,如当地政府官员(LEMA-Local Emergency Management Authority当 地紧急事务管理中心)、联合国相关组织如UNDAC、OSOCC(On-Site Operational Coordination Centre现场协调中心)、IHP(International Humanitarian Partnership国际人道主义伙伴组织)、各类媒体、以及受灾群众等。随着演练的推进,上一阶段的演练结果、参演的救援队也都成为彼此的信息注入者,各类人员相互交错,关系错综复杂,信息丰富纷杂,不仅真实地模拟了地震灾害现场,同时也敦促救援队在复杂的环境中进行有序的队伍管理和有效的信息归档。

2.3 参演队伍结构要求

图3 情景注入图组(由上至下,由左至右,危化品废墟、实物微缩、文字情景、人员注入)

根据INSARAG指南,城市搜救队通常有5个功能,管理、搜索、营救、医疗和后勤。对于不含实际工具操作的演练如桌面演练,这5个功能设计的难度是不同的。其中管理功能与实际工具操作和实地废墟关联度不大,设计相对容易,而其他几个部分的难度较大。在我国很少组织由5个功能组成并包含城市搜救队全功能的非实战演练。虽然对于其他国际救援队而言,此次“倒计时”演练不包含实战部分的具体操练,但组办方通过一年的巧妙设计,还是实现了城市搜救队全功能非实战演练。因此,组办方在演练之前,对参演国际救援队的队伍结构提出了要求。

“参演队伍结构”框中包含的所有组分是参演救援队必备的功能,包括队长、联络官、信息官、行动主管和后勤主管。队长、联络官和信息官是救援队管理岗位,负责队伍内部管理、与外部的沟通协调和联络、队伍决策和行政管理等,也是此次演练的重点内容之一;行动主管负责由搜索、营救、医疗等3个功能组成的现场救援行动,救援现场的评估、救援目标的选择和救援方案的制定等方面也是此次演练重点所在;后勤主管重点负责行动基地管理、队伍日志,以及回答后勤、装备、交通等方面的问题。

负责救援队5个功能工作的只有5名人员,而要注入的信息却涵盖了现场救援行动的所有方面。由于演练有两条平行开展的主线,其队伍结构也被分为两个部分,评估组负责现场踏勘和救援行动方案,指挥控制组负责行动基地运行和队伍协调管理;两条线不仅独立地按照各自接受的信息开展演练,同时作为一个整体,彼此间的联络和信息也是互通有无的;本次演练也将其列为了考察的重点,现场踏勘的通报结果可能就是下一阶段救援计划制定的输入条件,或者是救援队长参加OSOCC协调会必须汇报的内容。

三、启示与建议

瑞士作为INSARAG组织最早的参与国之一,具有丰富的国际城市搜索和营救的实践和演练经验。“倒计时”演练是一次准备精细,投入产出比很高的地震救援队全功能非实战性演练,对我国地震救援队未来的培训和演练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3.1 提供了一种城市搜救队全功能非实战演练的方法

在救援队的5个功能组成中,除了管理功能外,搜索、营救、医疗和后勤等4个功能部分由于与实际工具操作和实地废墟关系密切,在非实战或者桌面演练中的设计难度较大。因此,在我国近些年关于地震救援队的演练设计中,更多的是全队实战性的综合演练,如2009年中国国际救援队通过联合国IEC测评(IEC INSARAG External Classification INSARAG同行分级)时所设计的全功能实战演练,就是针对装备操作或者行动能力的比武演习。由于全队实战性的综合演练参与人员多、涉及面广、实地废墟支撑等问题,组织协调困难,经费投入大,举办一次十分不易,因而演练的投入产出比并不十分理想;同时也很难实现多支队伍同时演练的目标。而作为技能型的装备练习或者比武演习,显然无法兼顾一支救援队的全部功能组成,对整支队伍的管理作战能力表现明显不足,尤其是队伍软性的管理能力和协调沟通能力。

图4 参演队伍结构(根据瑞方提供的相关资料翻整理)

因此,建立一种涵盖地震救援队全功能非实战的演练方法,是我国正在逐渐形成的地震救援体系建设的迫切需求。从此次瑞士国际救援演练的设计和实施过程中不难看出,本次演练是一种投入产出比相对较高的演练,由于不受控于地震废墟场地,也实现了多支救援队同时同地开展演练的目标。

3.2 演练是培训的手段,而不是以竞争为目的

有11支国际救援队参加了此次演练。在组织方的眼中,他们更愿意把这种演练看作是一次培训,是一个教授INSARAG方法论的优秀工具,因为在对地震灾害现场极为真实的模拟中,队伍之间、队伍和信息注入者之间的互操作和沟通得到了身临其境的再现。

将演练作为培训,另一个有说服力的证据就是教练员或评估专家在此次演练中的作用。一位经验丰富的教练能够在3天的演练当中,在真实再现的场景里,因地制宜地向学员传授许多现场知识和技巧。参加此次演练的11支队伍,几乎每支队伍都配备一位随队教练或者评估专家。他们从演练开始全程跟随队伍,指导和监督队伍对注入信息的反馈和反映,并随时进行解读和更正,也接受队员随时随地的咨询和提问;并组织本队进行每日工作小结,包括经验、教训、问题、建议等等。中国队在此次演练中收获颇丰。

演练以学习为目标,对于小概率的地震救援尤为珍贵。因为队员很少有机会了解真实的地震现场以及地震现场救援面临的各种问题,基于模拟场景的专家讲解,是深切体会相关程序和知识的重要途径。每一次来之不易的演练更应该成为深入学习和相互交流的平台,而不仅仅是简单点评和队伍竞赛。

猜你喜欢
救援队瑞士演练
福建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 招之即战
为什么瑞士巧克力这么出名
统计知识综合演练B卷
未雨绸缪演练忙
防化医学救援队的培训与演练
瑞士镇迷阵
阅读理解实战演练
一起游瑞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