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 晶 郜 蕾 徐亚红 李红亚 付陆炼 邵新培 原煜媛(陕西农村报特稿部)
春来了,绿了大地,活了人心。一颗颗种子,被埋进了沃土。
你看,那是丰收的种子、富裕的种子,那是爱情的种子、智慧的种子,还有爱心的种子、善良的种子。
朴素的小颗粒,闪耀着钻石般的光华,孕育着美妙的生命,孕育着感动的故事。
勤劳和坚韧是滋润的甘露,心血和感情是普照的阳光,种子们发芽了,开花了,仿佛硕果已挂上枝头。收获,固然可喜;品味故事,亦能启迪人生。
“别看我富了,这还不算啥,要是让这个村子都富了,我才脸上有光哩!”
说起养鸭,说起来年的愿望,陕西省三原县太平新村鸭王陈友民爽朗地笑了。
大棚里种菜种果种花,都不稀奇,但大棚养鸭可就少见了,尤其是在北方养鸭,且听老陈细细道来。
老陈从2009年开始养大棚鸭,目前有5个大棚,一个棚养1800只。他养的是一种半旱鸭,体型较大,适宜圈养。大棚养鸭,自然有很多讲究,如棚内温度,控制在15~30℃之间最好。晚上室内通宵点灯,弱光照明,要定期在饮水中添加维生素C,进行抗应激处理。这种鸭子适应性强,体温调节能力强,免疫力、抵抗力都不错,而且杂食性强,饲料和蔬菜叶子都吃,比鸡和猪更好养。
“就是成本太高。”他算了一笔账:一只蛋鸭成本18~20元不等,一袋40千克的饲料98元,一只鸭子平均每天需1.6千克饲料。夏天要盖遮阳网,平时定期打预防针等,一个大棚需要10万启动资金。这些投资对于普通农民来说风险太大。所以,刚开始没人干,都持观望态度。
有了3年饲养经验,老陈又算了一笔账:一个棚产蛋率约80%,最好时能达到95%,一个鸭蛋卖1元多;一年后鸭子产蛋率下降,即使以肉鸭卖出,每千克14~16元,一只卖20元以上;鸭粪也值钱,一立方米70元以上;鸭毛也有人专门回收,做羽绒服用。这样一算,总投资在一年内就能收回来。
有了效益,老陈心里乐开了花。正月十三,在农村年还没有过完,他已经在鸭棚里忙开了。陈友民除了是鸭王,还是太平村的领头羊。作为村支书兼主任,他得带着全村人一块儿致富。太平村离城近,交通便利,气候、水源等都适宜,很适合大规模发展大棚养鸭。
“目前,最难的是资金。前期投入过大,很多村民难以承担,政府能出面搭台,就太好了。”老陈做了样板,有更多人想跟着养大棚鸭。为此,老陈跑县上,想申请资金,或者政府出面担保,让村民从银行贷款。
去冬今春,关中冬麦种植区降水持续偏少,气温回升快,形成了冬春连旱,陕西省农作物受旱面积443万亩,抗旱形势严峻。粮食主产区咸阳65.8万亩农作物受旱严重,等待灌溉。旱区农民盼水、等水,心急如焚。
抗旱是大事,陕西省水利系统已经行动。一批批抗旱应急服务小分队和抗旱专家、农技专家陆续开赴旱区,搭设临时提水设施,维修机泵,尽快将水引进田间。
“抗旱,可不能怠慢了。”咸阳市抗旱局抗旱科陈科长和水利系统的同志,目前最大的心愿就是抗旱保收,确保夏粮不减产,安全丰收。
春节期间,咸阳市水利局、市防汛抗旱指挥部集体行动,组成3个工作组,深入旱情严重县区,随时解决问题。各县水利部门也不敢懈怠。截至目前,全市已累计完成春灌面积46万亩,开启机井9100多眼、抽水站380座。最近一段时间,降雨仍然偏少。水利部门严密监测各地旱情动态,拟定对策,完善应急响应;抓紧修复建设抗旱工程,增加水源,提高应急供水能力;开展小区域抗旱作业。
把水送到地里,还要稳住水价,这是泾惠渠管理局所有人的心愿。咸阳在部分县市区新修末级渠道,实行节水灌溉,形成“毛细血管网”,在这次春灌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上个五年,大部分渠道都已筹资重修,现在浇地快了,水价也下来了,水直接流进麦田,省时、省力、省水又省钱。供水处科员说:“现在浇1亩地用2小时,30元就足够,比以前便宜了一半,每亩地国家还给予10元补助。”
泾惠渠灌区三原段一个管水员说,大年初三他就上班了,检查水泵、渠道、闸门,准备联系水管站放水浇田。“春水贵如油呀,看着田地里干裂的缝隙,心疼那些庄稼呀,群众都抢着浇地,都盼望着夏天有个好收成。”
“能保住收成,这是我最大的心愿!”在旱区,碰到的人都这样说。好在,虽然旱情严重,但是国家不仅发放专款补助,而且迅速行动,让农民看到了希望,心里不慌了。
春天来了,休整了一个冬天的农村人也开始各自忙活了。农民开始忙着地里的活儿,村干部们也着手实行这一年的规划。蒲城县高阳镇水峪村党支部书记王北民,今年要为村民办好三件事。
硬化巷道,是水峪村今年的头等大事。前些年,村里几个干部跑前跑后,陆陆续续争取了一些项目资金,把通村公路硬化完了。去年春天,得到省交通局和国际计划办的资助,社员又每户集资了1000元,把5.2公里通组路铺成了水泥路。水泥路修通了,村民出行方便多了,但王北民心里还是不满意。“路要是通到各家各户,雨天就不会两腿泥了。”
这项工程包括14个巷道,为了争取项目,王北民年前就行动了。功夫不负苦心人,省财政局将水峪村巷道硬化纳入“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按照政策规定,村里可以获得总投资1/3的资金援助,其余资金需另想办法。水泥巷道设计宽5米、厚18厘米,每千米预算约20万。为了解决剩下的资金缺口,王北民一边继续争取其他项目支持,一边号召村民投工投资。为了分解困难,他计划分批硬化,今年先硬化两三条,约300米。
移民搬迁,是该村的第二件大事。水峪村地处渭北丘陵地带,有个小组原先一直住在沟底,村民生活和出行极为不便,而且很危险,尤其是夏季下大雨,就怕山体滑坡。去年开始,县里统一实施移民搬迁工程,58户村民也列入其中。今年春节前,已经有23户住进了新楼房,剩下的35户搬迁就在今年。王北民说,自己的任务就是督促村民赶紧搬,住进新房,过上好日子,他也能安心些。
技术下乡,村民致富,是王北民的最终心愿。路修好了,房盖好了,王北民又操心着让村里富起来。水峪村共2480人,耕地面积5000亩,主导产业是种植苹果,还有一些村民搞生猪养殖。去年,苹果产量不高,平均价格赶不上白水县的;养猪的,年出栏也就百十头,规模小,效益低。王北民心里明白,掌握先进的技术,才能轻松挣钱。今年,他要继续利用好县农牧局的资源,多邀请些专家来村里讲课。
2009年下半年,陕西省医疗机构全面实行“三统一”政策,政府举办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的药品统一采购、统一价格、统一配送,按购进价格实行零差率销售。据统计,基层医疗药品价格平均降幅达到46.14%。这一政策,着实减轻了村民的看病、用药负担。但对村卫生室而言,却面临着更大的压力。因为村卫生室不能再赚取药品的差价,给村民看病,没有了丝毫利润。虽然政府给予每个卫生室每月500元补助,但杯水车薪,难以解决村卫生室发展的困境。
赵明义是泾阳县云阳镇东芦村卫生室的村医,在村里经营了30多年药店,村里的老老少少,几乎都找他瞧过病。他说:“有了新合疗政策,农民看病国家补助;有了‘三统一’政策,村医拿上了国家发的工资。这在历史上是从来没有的。按说,我也该知足了!可我还有两个小愿望,要是今年能够实现,那就更好了。”
一盼药品配置更完善,政策灵活不死板。赵明义说,“三统一”的政策很好,只是药品配置不符合农村实际情况。农村人经济拮据,感冒之类的小病,不愿意打点滴,吃点药、打次肌肉针就行。现在“三统一”规定的药品中只有药粉,没有溶酶,根本没办法给病人打针;儿童用药、妇科用药、止血药品种过少,有些常见病在村里就能解决,没有药品,就要跑到县里的大医院看,来来回回折腾,不光钱花的多,人还受罪。
有一次,一个小孩感冒,要喝止咳糖浆,可是“三统一”药品里面没有。就在卫生室开了处方,拿到县城定点的药店去买回来,再拿票据回来进行合医疗报销。为了一盒十几元钱的止咳糖浆,孩子的父亲来回跑了三次县城,车费就花了10元。
赵明义说:“我希望政府能够更新‘三统一’药品的配置,使它更加适合农村的实际情况,把‘三统一’和新合疗政策变得更灵活些,便于执行,也让农民得到更多实惠。”
二盼村医工资能增加,后继有人传久远。实行了药品“三统一”政策,村卫生室靠赚取药品差价经营的历史终结。按规定卫生室可以向就诊患者收取一定的门诊、检查等费用,可是数额太少,维持不了卫生室的正常运行,有时村医甚至连生活也难以维持。
按照规定,村医每月可获得500元补助。“要靠这个养家糊口不可能!”赵明义说,年轻村医有一大家子人要养活,没有经济来源,就可能违规用药,收昧心钱;有的村医搞第二职业,赚取外快;还有的干脆另谋职业。药品实行“三统一”,减轻农民的负担是对的。可是村医也要生活,如果能够增加村医补助,解除后顾之忧,村医基本生活有了保障,不光能增加责任心,还能带动更多的人从事这一职业。这对农民真正摆脱看病难、看病贵现象是有好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