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胜超
(中国传媒大学 体育部,北京100000)
众所周知,体育课是学校对学生最直接的体育干预方式。随着“全国亿万青少年阳光体育运动”在高校的深入开展,学校体育如何通过体育教学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提高学生的锻炼热情,还原体育之本体属性,是当今体育教育应该面对的根本问题,也是实施“阳光体育”运动时应该面对的首要问题。
为此,2009年10-11月对我国部分高校的在校大学生发放问卷调查,旨在通过对大学生身体素质和体育等方面的专题调查,来了解当代大学生对体育教育的需求信息。通过对学生体育需求的分析与研究有助于在高校体育教学领域的重大转折过程中有的放矢,措施得当,有助于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
按照随机抽样的原则选取我国部分高校2006级至2009级在校本科生528人。其中,按性别分类:男生165人占31.2%,女生363人占68.8%;按年级分类:2006级100人占18.9%,2007级131人占 24.8%,2008级 150人占 28.5%,2009级147人占27.8%;按所学专业分类:文科204人占38.6%,工科212人占40.2%,艺术类专业112人占21.2%。详细数据见表1。
表1 研究对象的性别、所在年级及所学专业构成
样本覆盖区域范围:北京(中国传媒大学、中国石油大学)、陕西(西安工程大学)、山东(山东大学)、辽宁(沈阳建筑大学)、吉林(东北师范大学)、湖北(中国地质大学)、广东(广州大学)、河南(河南工业大学、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湖南(湖南大学)、黑龙江(哈尔滨理工大学)、四川(西南政法大学)、江苏(苏州大学)、福建(集美大学)等13个省市的15所大学。
2.2.1 .问卷调查法:发出问卷 600份,收回 550份,回收率为91.67%。在收回的550份问卷之中,有效问卷528份,回收问卷有效率为96%。
2.2.2 .数理统计法:对调查数据采用交互分析方法进行统计分析,对统计结果进行的独立性检验采用卡方检验和列联系数检验。全部数据的统计由SPSS统计软件包完成。
2.2.3 .文献资料法:收集、查阅国内外有关大学生体育锻炼与体质健康方面的文献资料进行分析研究。
中国高校在体育课的建设上大多是一种固定的模式。从国家重点院校到各地方的三本学校,都是让学生自己选择项目(如足球、篮球、排球、网球等),然后跟随各自的专业教师来学习体育技能。表面上看来大部分高校都完成了学生自己选择老师,自己选择上课科目的两个自主的建设,部分高校在上课时间上也达到了学生的自主选择。“三个自主”的成功实施是中国体育教育的一个重大突破,最大限度的满足大学生的体育需求,通过更大尺度地让学生主动的去选择锻炼的时间和锻炼的方式,来达到提高学生体育运动意识的目的。但是在这种表面上的“大繁荣”之下,学生对体育课是否满意,学生的身体素质状况是否真正的得到了提高,是对体育教育成功与否的最好考量。
现阶段大学生的体育课程是由大学生自主选择所学科目的,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选择体育科目的主要原因是塑造美的体型、获取一门全新的运动技能以及对已有的运动技能进行完善、提高,具体统计数据见表2。
表2 大学生对体育课的期望
就调查结果而言,塑造美的体型以五个百分点的优势排在了所有原因之首有些出乎意料,不过由于本次调查对象女生居多,这样的结果也可以说是在情理之中的。对于此项原因的认知,在不同专业的组别之间进行差异程度检验时,专业的分类对于是否认为塑造美的体型是选课的首要原因存在显著性的差异(即P<0.05)。在不同性别的组别之间进行差异程度检验时,女生远远超过男生,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即P<0.01),这一差异表明,相对男生而言,大学女生更加注重形体的保持,并希望通过体育课达到塑造美的体型的目的,女生的这种需求直接导致了健美操和形体的课堂异常火爆。在对男生选择此选项的样本进行追踪时发现,10.2%的人中大部分是选择健美课的。这就对问卷的结果进行了很充足的论证,如今的大学生选课原因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锻炼,而是为了身体的“全方位”塑造。这也对我们的体育课堂产生了一些启示,在强调如何锻炼身体的同时,对大学生的体育教育应该更多的注重学生长久的健康运动的方式和体育文化培养。
“获取一门全新的运动技能”和“对已有运动技能进行完善、提高”分别占了25.6%和25.3%的比例。关于“获取一门全新的运动技能”在不同性别、年级和专业上的差异程度检验中都无显著性差异,这表明大学生对此项的认识趋于一致。可见大学体育中应该有四分之一的体育课程是从零教起的基础性课程,而通过对样本的追踪发现,选择此选项的大学生更多在选课中选择了垒球、网球等相对在上大学前较难接触到的体育项目。关于“对已有运动技能进行完善、提高”一项的分析发现,在性别上有非常显著性差异(即P<0.01)。这表明了在上大学前男生相对女生来说,有一门自己比较擅长的体育运动项目。这就对我们大学体育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体育课程也应该设定一些提高班,尽可能的满足这部分学生需求,让他们在课程中学会更多的技术、技能,更好地调动他们的体育兴趣,
但是现在的体育课堂更多的还是在注重从零开始的基础教学,让很多学生在上课时只做到了“温故”,没做到“知新”。
女生相对男生更注重“跟随好友选择一样的课程”,但是它占的总比例相对较小。所以,大学生对于体育课的期望主要还是在上面的三个方面。但是由于体育课是跨专业和学院的,因此,给大学生提供了交友的机会,让大学生在运动的同时收获通过体育来扩展交际的乐趣。
我们从大学生对体育教师的满意度、大学生对运动技能提高程度的满意度、大学生对自身身体素质状况的满意度三个角度来分析一下,大学生对体育课程现状的满意情况。
3.3.1 大学生对体育教师的满意度分析
体育教师是体育课程的执行者,大学生对体育教师的满意情况直接反映着对体育课程的好恶程度。具体统计数据如表3所示。
调查结果显示,59.2%的大学生对于体育教师的表现是满意的,但男女生满意度有显著性差异(P<0.05),男生的满意度要高于女生。可见,女生对体育教师的要求相对更高。相对来说,女生在体育课结课考试的表现比较薄弱。这导致部分学习成绩在专业名列前茅的女生在体育方面的表现并不出色,很大程度制约了他们获得奖学金的可能,这也是支持她们产生不满的一个重要原因。但从本质来说,对于基础参差不齐的学生要求同样的达标成绩,致使那些底子较差的学生在取得显著进步的情况下仍不被认可,对体育教师的满意度也会大打折扣。从总体上分析,大学生对体育教师还是持满意态度的。
表3 学生对于教师的满意度分析
3.3.2 大学生对运动技能提高程度的满意度分析
大学体育课程的设置除了是为了让学生们锻炼身体之外,更是为了让学生们能学会一种终身运动的方式和健身的手段。所以,大学生获取运动技能的满意度直接影响着他们对“终身运动”概念的接受程度。(具体统计数据见表4)
大学生对于运动技能提高程度的满意度仅有50.4%,远低于对体育教师的59.2%的满意度。所以,体育课程的设置有埋没老师才能的可能性。而在不满意度上,男生的不满意度显著高于女生。可见,男生在体育课上对运动技能和技术的获得更为渴望。通过对体育课程的观察和学生访问发现,很多基础很好的大学生,不得不和零基础的同学一起上课,教师为了照顾零基础的同学,往往都从基本动作教起,结课时的要求也很低,让很多希望通过体育课程提高专项技术和战术的学生“乘兴而来,败兴而归”。而很多体育教师专业技术水平相当高,让他们多年只从事这种基础性的教学,也有“大材小用”之嫌。
表4 学生对于运动技能提高程度的满意度分析
3.3.3 大学生对自身身体素质状况的满意度
体育课程的设置就是为了让大学生有一个健康强健的体魄,所以,大学生对自身身体素质状况的满意程度也是衡量体育课程设置的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准。(具体统计数据见表5)
调查结果显示,在选择满意的大学生中,09级(大一)的学生基本呈满意状态,但随着年级的增长,满意度呈非常显著(P<0.01)的递减变化,06级(大四)的学生对自身的身体素质状况基本呈不满意状态。性别因素同样不可忽视,男生对自身身体素质的满意度显著(P<0.05)低于女生,男生对自身身体素质的不满意度则显著(P<0.05)高于女生。由此可见,男生不但是更喜欢运动,也更看重自身的身体素质状况。所以,学校体育工作要调动大学生运动的积极性,男生肯定是首当其冲的先头军。
表5 学生对于自身身体素质状况的满意度分析
大学生的身体素质状况是衡量学生体质状况的根本要素,而体育教学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提高学生的体质状况。
3.4.1 纵向比较
纵向比较旨在根据同一样本在不同时期的数据变化,通过差异性检验的方法,分析大学生在参与体育课程的时期和未参与体育课程的时期中,是否在体测成绩上有显著性变化。表6通过简单抽样的方法,对180名2006级中国传媒大学学生三年来的体测数据进行了追踪、分析。对于观测量的选取,由于年度不同而选测项目有所改变,为了能够形成直接对比,我们只选取反映身体素质的三个选项的得分和总分作为观测量更为方便。
表6 2006级学生三年来体测数据平均指标
从表6数据可以发现,受调查大学生总分呈逐年下降态势。从下降幅度看来,06级学生在2007年、2008年两年间的测试数据下降不是十分明显,总分下降了2.37。从三个可以反映身体素质的选测项目得分来看,由于年度不同测试项目有所改变,在立定跳远/50m这个反映爆发力和速度的可替换测试项目的分数2008相比2007、2009年有较大的上升幅度;客观的反映出大学生的奔跑能力要强于跳跃能力,速度素质好于爆发力,另一方面反映出大学体育课和日常生活中运用跑的行为和锻炼要多于跳跃的行为和锻炼。而在反映力量素质,柔韧性和躯干上肢爆发力的握力(体前屈;女)/实心球可替换的项目得分,则有所下降,反映出大学生上肢大肌肉群的力量和躯干爆发力非常不足。而同样的大学生在2009年度的测试指标总成绩与2007、2008年相比下降幅度很大,均超过了10分以上。而2007与2009年相同的选测项目,其分差均出现非常显著差异(P<0.01),出现这样的测试结果并不出乎意料,这与高校现阶段实行的体育教育模式有很大关系。在现行的模式下,普通本科大学生只有大一、大二阶段才设置有每周一次的90分钟体育课程,即06级大学生只有在2007年和2008年上半年才能在体育课堂上系统地学习、锻炼,2008年下半年体育课终止。以上的结果也表明了体育课作为大学生体育行为最直接的干预方式,对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有影响,但一般体育课教学是两个学时90分钟,除去准备活动、课堂常规、讲解示范,实际用于运动时间大约90分钟×40%=36分钟,且大学生在运动强度上还会有所保留,寄希望于这短短的36分钟对大学生素质有提高恐怕万万不能。所有体育课堂教学对大学生身体素质只起到了保持和延缓衰退的作用。另一方面客观地反映了体育课教学在培养运动兴趣和培养良好锻炼习惯上也没有收到效果,一部分大学生在没有体育课后体育锻炼严重缺乏或终止锻炼。(针对大学生体育锻炼状况作出的调查,其结果显示大学生70%日常生活中缺乏体育锻炼)。从测试数据看来,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整体上并不能令人满意。
表7 2006级学生三年来体测数据两两差异程度检验结果
3.4.2 横向比较
横向比较旨在根据不同样本在同一时期的数据变化,通过差异性检验的方法,分析学生在参与体育课程的时期和未参与体育课程的时期中,是否在体测成绩上有显著性变化。表8在表6的基础上,再对2008级和2009级各180个随机样本进行了分析,具体数据见表8。
从数据的显示结果我们可以发现,07级与08级在总分上的表现差别不大,07级高出08级不到1分,再次证明了体育课对大学生的身体素质的保持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表8 2009年06、07、08级学生体测数据平均指标
表9 2009年06、07、08级学生体测数据两两差异程度检验结果
在对各年级之间的三项反映身体素质的项目得分数据进行差异程度检验中,具体数据见表9。在2009年的体能测试当中,07级与08级大学生体测数据没有显著性差异,但与06级大学生的体测数据均出现非常显著性的差异。可见,大四(2006级)的大学生在体测成绩上下滑明显,说明学校的体育课程没能很好的培养学生“终身锻炼”的意识,在没有体育课程的时候,由于运动时间和强度的大幅减少,造成了体测成绩的下降。
4.1.1 塑造美的体型;获取一门全新的运动技能;对已有的运动技能进行完善和提高是大学生对体育课的三大主要期望。女生希望通过体育课来塑身美体的愿望大大超过男生。
4.1.2 大学生对体育教师较为满意,女生对体育教师的要求相对更高。相同的考核标准,致使一部分女生即便付出很大努力,仍然得不到认可,体育课成绩依然较低是支持她们不满的主要原因。
4.1.3 对运动的技能提高的满意程度远低于对教师的满意度,男生的不满意度显著高于女生。表明男生在体育课上对运动技能和技术的获得更为渴望,目前的课程设置有埋没教师才能的可能性。
4.1.4 对身体素质的满意度随年级的增长而下降,在没有体育课后大学生身体素质下降非常显著。说明体育课在保持和延缓大学生身体素质下滑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在培养终身体育意识和培养锻炼习惯上效果不明显。总体而言大学生对体育课还是比较满意的,并未对大学生的体育情感和运动积极性有太大损害。
4.2.1 从体育教学和课余体育活动两方面着手,抓住并加强大部分学生对体育的喜爱情感,刺激其有效地转化成为实际的锻炼行动。在体育教学方面,着重满足学生对于提高运动技能的要求,建议采取分层的结构式教学模式,针对不同大学生的需要,提供不同的教学内容并设置不同的考核指标。增强学生体育运动的满足感,提高学生自主运动的积极性。
4.2.2 应加大体育文化的教育,将体育文化教育和健康知识的传授贯穿各类体育教学之中,通过体育节、专家讲座等集中规模地宣传体育知识和体育精神;通过各种媒体来对学生进行体育知识补充;并提供更多的体育信息,激发学生的自主锻炼意识。保持和促进学生体育情感的形成,从而培养和激发大学生的体育兴趣。
[1]张新萍.后奥运时代的中国体育[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
[2]刘智英,郑明辉.论高校体育教育模式[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
[3]王俊峰.成功体育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科技资讯,2008(6).
[4]金育强,胡科.关于体育制度创新的路径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8).
[5]郑松源,何萍,皮富华.大学生身体素质测试分析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4).
[6]赵强,姚旭霞.普通高校阳光体育运动发展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2010(9).
[7]洪辉,刘炜浩.我国高校学生体质下降原因探析[J].体育文化导刊,2010(9).
[8]钟秉枢.应当重新认识体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J].中国高等教育,20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