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地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常见病因分析

2011-01-29 05:34李晓东刘丽芳谢艳艳广东医学院附属深圳市第六人民医院新生儿科518052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1年3期
关键词:常见病胆红素黄疸

田 青 李晓东 刘丽芳 谢艳艳 蔡 琳 广东医学院附属深圳市第六人民医院新生儿科 518052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为新生儿科常见病,占住院新生儿的20%~40%[1]。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如未得到及时的治疗可造成听觉、视觉和神经损伤,严重者危及生命。它可以是生理性的,也可以是病理性的,又是多种疾病的重要表现(常常是疾病的唯一表现),病因复杂多样,鉴别困难。现将5年来我科收治的2 306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2004年11月1日-2009年10月31日我科共收治符合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诊断标准的患儿2 306例,其中男1 328例,女978例,男∶女约为1.36∶1;其中足月儿2 181例,早产儿125例,胎龄 30~41周,平均胎龄(38±3.2)周;出生体重1 000~4 100g,平均出生体重(3 216±718)g。住院时平均年龄(4±3)d,平均住院费用2 677.67元,平均住院时间(5±2)d。

1.2 新生儿高胆红素诊断标准[2]生后24h内出现黄疸,血清胆红素>102μ mol/L;足月儿血清胆红素>220.6μ mol/L,早产儿>255μ mol/L;血清直接胆红素 >34μ mol/L;血清胆红素每天上升>85μ mol/L;黄疸持续时间长,超过2~4周或进行性加重。

1.3 方法 血清胆红素测定采用钒酸盐法测定(仪器:日立生化分析仪,型号7600-110,产地:日本日立高新技术有限公司),ABO溶血症的诊断根据母子血清学检查[抗体释放试验和(或)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确诊;G-6-PD缺乏症的诊断根据G-6-PD酶活性测定(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测定试剂盒,比值法,生产厂家:中山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感染性疾病根据病原学检测(血、尿、痰等体液或分泌物涂片和培养)和血常规、C-反应蛋白以及影像学检查等;遗传代谢性疾病根据血液、尿液色谱分析、甲状腺功能测定、基因分析等确诊。

1.4 治疗 对症治疗:光疗、药物和换血治疗。光疗指征参照“新生儿黄疸干预推荐方案”[3],采用双面蓝光照射,根据黄疸情况决定照射时间(8~24 h),同时加肝酶诱导剂(苯巴比妥)、维生素B2口服;对胆红素>342μ mol/L者,予白蛋白1g/(kg◦次),共1~2次,对确诊为ABO溶血者给予大剂量丙种球蛋白1g/kg,共1次。经上述治疗,胆红素水平无明显下降者进行换血治疗。对因治疗:对病因诊断明确者,根据病因采取针对性治疗。

1.5 转归 治愈和好转2 289例(99.26%),转院6例,放弃治疗11例。其中发生核黄疸4例,无死亡,换血4例,常见不良反应为贫血,经输血治疗,贫血均纠正。

1.6 统计学分析 资料输入电脑,采用SPPS13.0软件分析。平均数采用均值±标准差(±s)表示。

2 结果

2 306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常见病因,见表1。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常见原因依次是:新生儿感染、ABO溶血症、母乳性黄疸等。G-6-PD缺乏症101例,其中男98例,女3例,在新生儿期发病者中以黄疸为表现的基本都为男性。感染是首要原因,以呼吸道感染最多,其次为泌尿道感染和败血症。最常见的致病原依次是: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杆菌、巨细胞病毒、大肠埃希菌、阴沟肠杆菌等。

表1 2306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常见病因〔n(%)〕

3 讨论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新生儿期最常见的症状,分为生理性高胆红素血症和非生理性高胆红素血症,不论何种原因,黄疸严重者可发生胆红素脑病而致残,甚至危及生命[1]。有报道除重度高胆红素血症外,轻、中度高胆红素血症也可导致神经损害[4]。此外,有学者认为高胆红素血症能够对新生儿心、肝、肾等多个器官引起脂质过氧化损伤[5]。故有必要了解本地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常见病因,积极预防和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

本资料显示深圳地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常见病因前3位依次是:感染、ABO溶血症、母乳性黄疸。其中感染占19.95%,是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首要原因,与国内一些的报道[6~8]相同。感染部位最常见的前3位依次是:呼吸道感染、泌尿道感染、新生儿败血症。新生儿感染症状常不典型,而黄疸常常是泌尿道感染、新生儿败血症的唯一表现。近年来,从我院感染性黄疸的痰培养、尿培养、血培养和TORCH检查结果看,最常见的致病原依次是: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杆菌、巨细胞病毒、大肠埃希菌、阴沟肠杆菌等。感染在新生儿疾病中仍占有重要地位,新生儿感染不容忽视。ABO溶血症是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次要原因,占14.18%,高于其他地区的报道[9,10],原因尚不清楚,是否与移民有关,有待进一步研究。该病常见于O型血的母亲与A型或B型血的婴儿,随着产前保健的发展,孕期监测血特异性抗体已成为深圳市孕期产检的常规检查项目之一。孕期发现特异性抗体效价增高者给予口服中药治疗,严重者提前终止妊娠,避免死产。由于产前干预以及出生后早期发现和治疗,本组327例患儿,无1例发生核黄疸,无1例死亡,均痊愈出院。对血型O型的母亲与A型或B型血的婴儿,生后要密切观察黄疸情况。

国内也有报道[11]产科因素是新生儿黄疸的首要因素,其中窒息占首位,但近年来,由于新法复苏的推广和使用,新生儿的窒息率大大降低,故在本地区窒息已不是新生儿黄疸的常见原因。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是人类最常见遗传性疾病,是一种性连锁不完全显性遗传病。在我国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北方少见。该病可无症状也可表现为新生儿黄疸及急性溶血性贫血,有报道G-6-PD缺乏的新生儿中有1/3呈现黄疸[12]。本研究 2 306黄疸患儿中,患G-6-PD缺乏症101例,占4.38%。其中男 98例,女 3例,在新生儿期发病者中以黄疸为表现的多为男性(占97.03%),女性患G-6-PD缺乏症的在新生儿期以高胆红素血症发病者极少(占2.97%)。这也符合其性连锁不完全显性遗传规律。如遇父母为南方9省的新生儿黄疸,尤其是男孩,需警惕该病。

本组有38.98%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原因不明。我国现行标准是参照北美标准制定的,有报道显示我国新生儿黄疸与白种人和黑种人相比发生率高、峰值高、消退晚[1,13],故其中可能有一些属于生理性黄疸;当然,不可否认由于检查手段的限制,有些少见病、基因病和一些代谢性疾病未被发现。代谢性疾病也是造成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一大类病因,包括胆红素代谢相关的各种酶缺乏或不足、先天性乳糖代谢异常等在内的各种代谢性疾病,早期检查诊断困难,缺乏较完整系统检测的方法和实验室手段。也有报道[14]临床上很多原因不明的黄疸与基因学改变有关。亚洲和美洲印第安人足月新生儿血清未结合胆红素的峰值是白人和黑人的2倍,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和核黄疸的发病率也明显增加,这些表明基因因素也许是种族差异的主要原因[15]。深圳是个新的移民城市,人口的迁移和各地区间、各民族间的通婚,构成了基因多态性的丰富资源。对于原因不明的黄疸者,了解他们的种族背景,询问其黄疸发生的家族史,以及相关的基因学研究是非常必要的,也将是笔者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综上所述,深圳地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常见病因前3位依次是:感染、ABO溶血症、母乳性黄疸。感染是首要因素,其中以呼吸道感染、泌尿道感染、败血症最常见;目前感染仍是新生儿疾病中不容忽视的主要原因之一。ABO溶血症是第2位常见病因,对O型血的母亲与A型或B型血的婴儿,生后要密切观察黄疸情况,早诊断、早治疗,避免发生严重并发症。第3位常见原因是母乳性黄疸,G-6-PD缺乏症在深圳地区也较常见,在新生儿期发病的基本为男性。

1 刘俐.我国新生儿黄疸诊治现状和面临的挑战〔J〕.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09,24(4):198-202.

2 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69.

3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新生儿黄疸干预推荐方案〔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1,16(8):501-502.

4 孙长琴.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研究新进展〔J〕.海南医学,2009,20(5):296-299.

5 黄健瑜,肖昕.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血浆8-异前列腺素F2α水平与心肌酶谱和肝肾功能的相关性〔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9,24(2):121-123.

6 李敬风,陈宝芳.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220例感染病因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1,9(3):205.

7 牛广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86例分析〔J〕.安徽医学,2008,29(1):58-60.

8 姜敏,罗洁,邵芳,等.新生儿重症高胆红素血症临床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09,24(1):18-21.

9 汪盈,陆中权.温州地区671例新生儿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临床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07,22:1490-1491.

10 彭旭东.新生儿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340例临床病因分析及治疗〔J〕.华西医学,2009,24(7):1712-1714.

11 聂卫平.光疗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220例临床分析〔J〕.临床医药实践杂志,2007,12(16):1231-1232.

12 钟丹妮,高宗燕,刘悠南,等.广西南宁地区G6PD基因突变与新生儿黄疸的关系〔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9,11(12):970-972.

13 丁国芳,张苏平,姚丹,等.我国部分地区正常新生儿黄疸的流行病学调查〔J〕.中华儿科杂志,2000,38(10):624-627.

14 Muslu N,T urhan AB,Eskandari G,et al.The frequency of UDP-g lucuronosyltransferase 1A1 promoter region(T A)7 polymorphism in newborns and it's relation with jaundice〔J〕.J Trop Pediatr,2007,53:64-68.

15 D'Apolito M,Marrone A,Servedio V,et al.Seven novel mutations of the UG T1A1 gene in patients with unconjugated hyperbilirubinemia〔J〕.Haematologica,2007,92:133-134.

猜你喜欢
常见病胆红素黄疸
遗传性非结合性高胆红素血症研究进展
新生儿黄疸治疗箱常见故障处置及预防性维护实践
鲁晓岚:黄疸
新生儿不同部位经皮胆红素值与血清总胆红素值的对比
总胆红素偏高,需警惕肝脏疾病
miR-370与老年常见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怎样看待升高的胆红素
向你普及新生儿黄疸相关知识
碳氧血红蛋白在新生儿ABO溶血性黄疸中的临床意义
医师可在线开具部分常见病处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