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周 俊 侯辛锋 王玉梅
和悦 和美 和爱
——襄阳市第二十三中学打造“和”文化侧记
◎/本刊记者 周 俊 侯辛锋 王玉梅
学校撤并是促进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的有效手段。然而,文化背景不同、目标定位各异、师生习惯有别的几所学校合并在一起,如何形成共同的教育愿景和价值追求,却成了学校合并后困扰校长的一大难题。在襄阳市襄城区,有这样一所普通中学,四年间相继有包括小学、初中、职中在内的四所学校并入,成为名副其实的“杂牌军”,各种矛盾使得学校发展举步维艰。然而仅仅过了三年,这支“杂牌军”就凭借太极文化特色一跃成为全市独具个性魅力的学校之一。这所学校就是襄阳市第二十三中学。究竟是什么样的神奇魔力让二十三中这么快就实现了华丽转身?
2001年,刘海庆走马上任,成为二十三中校长。然而脚跟还未站稳,他就遇到了一件棘手的事,几个学生竟然在校园里打群架!尽管事情起因很快查清,肇事者却把家长搬到了学校。那位家长带着自己的哥哥、弟弟五六个人,把刘海庆围在了办公室,说什么也不承认自己孩子有错,更不肯接受惩罚。刘海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好说歹说,家长总算忿忿地离开了学校,临走还警告学校“莫碰我娃”。
时任襄城区教育局副局长的张永成,一直在关注和思考二十三中的发展。送走家长后,刘海庆想起了赴任前张永成对自己说的话:“学校不能关着门办,要跟家长处理好关系,让家长了解、支持、参与学校的工作,不然,学校教育只能事倍功半。你得想办法把二十三中学生的家长调动起来、凝聚起来,在二十三中形成一个育人的气场。”
要团结家长,首先要了解家长,刘海庆决定和老师们一起挨家挨户地做家访,对学生家长情况摸个底。家访结束了,刘海庆陷入了深思:学生家长情况非常复杂,既有本地原住居民,也有外来务工人员,还有在附近租地种菜的农民——这些背景迥异、素质参差不齐的家长,怎样才能融入到对孩子的正确教育中来呢?
学校领导班子经过多次讨论,最后一致决定充分发挥已经开办了两年多的家长学校的作用,让家长进一步了解学校,了解教育,进而配合学校的各项工作。第一次在家长学校给家长讲课时,虽然只有一半的家长来听课,刘海庆还是和副校长王慧敏一起,通过多媒体教室的投影仪,用生动的案例向家长展示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看到一位失足少年表情冷漠地对着镜头讲述自己的父母只顾打麻将,从不关心自己的学习、生活,也不过问自己心里想些什么,自己才一步步走上偷窃、抢劫的犯罪之路,许多家长都流下了眼泪。当视频末尾这位少年说出“我恨我的爸爸妈妈”时,不少家长深深地低下了头。
十几节课下来,来听课的家长越来越多,家长对学校老师也越来越客气了。后来,每次课结束时,家长们都围着讲课老师询问下节课安排在什么时候,讲什么内容。有了家长的热情参与,学校工作自然好做了很多,学生打架的事也渐渐销声匿迹了。刘海庆隐约感觉到学校似乎真的在慢慢形成一个育人的气场。
这件事给刘海庆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一个好的育人环境太重要了!作为校长,一定要把家长团结起来、凝聚起来,形成教育合力,这样才不致于学生一走出校门就把学校的教育丢得一干二净。”
不过学校领导班子很快就发现,凝聚人心、形成合力不仅仅是学校和家长之间的事。2004年,原四季青小学并入二十三中,学校由一所初中变成了九年一贯制学校。两所学校的师生走进了同一个校园,然而却各自有着自己的阵营。如何让两所学校真正实现融合?刘海庆想起了孔子的话,“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硬性规定只能解决表面问题,用得不好甚至适得其反。只有文化的力量、共同的价值追求,才能让新合并的学校实现真正的“和”而不是表面的“同”。2005年,原提花织物厂子弟学校并入二十三中,这让刘海庆进一步坚信,必须把“和”作为学校的文化基因,才能让学校尽快融合,让学校育人的气场不断增强、不断扩大。可是,究竟用什么来作为“和”文化的载体呢?
2007年底,张永成向刘海庆推荐了区教研室的《让太极走进课堂》的课题,刘海庆在结题报告中多次读到“气场”“阴阳和合”等词语,猛然间想起了学校几位老师在操场上打太极拳的画面,顿时眼前一亮:这项课题研究不正是为二十三中准备的吗!太极图中阴阳鱼环抱一起,形成一个牢不可破的圆,正是二十三中多校合并后追求和谐统一的写照啊!
刘海庆兴奋地向张永成讲述了自己的想法,张永成欣慰地笑了:“太极拳好!太极文化很符合二十三中的学校实际,就把太极文化打造成二十三中的特色文化,让师生在练太极拳的过程中体会事物之间的包容共存、和谐统一。”
2008年,学校决定全面推广太极拳。
“打太极拳?那不是广场上老头老太太的专利吗?”许多老师无法理解,时尚运动那么多,为什么要选古董级的太极拳来练。可是刘海庆没有灰心,他坚信在练太极的过程中师生一定会恋上太极。既然老师们不能主动融入这个气场,那就拉一把、推一把。于是刘海庆率先上阵,一招一式跟着从校外请来的老师练起了太极拳。同时,刘海庆规定老师每天必须在规定的时间练太极拳,严格考勤制度,定期进行考核,结果与评先和绩效工资挂钩,并请老师们一个一个当众演示。这样一来,老师们不得不硬着头皮上阵。
不过,詹贤华老师算是个例外。“几遍拳打下来,神清气爽,浑身舒坦。”年近五十的詹贤华两眼有神,精力十足,开口就夸太极拳的好。在老师岗位上工作了20多年的詹老师,在恋上太极之前深受各种职业病的折磨:肩周炎、颈椎增生、腰椎膨大……理疗、打针,收效甚微,中药一吃就吐。在学校推广太极拳之前,詹老师已经开始自己练了,学校提出太极文化后,他的劲头更足了。几个月后,詹老师的身体已有很大好转。身边的榜样最有说服力,这下其他老师都对太极拳刮目相看,练拳积极性大幅提高。事情果然如刘海庆预料的那样,老师们已渐渐融进了太极文化。
随着老师们练拳水平的提高,太极拳进入了学生体育课堂。考虑到小学生理解能力不强,太极拳稍显复杂,学校又把动作更简单的五禽戏和八段锦加进来。五禽戏模仿五种动物的动作,趣味性很强,深受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欢迎。
“推广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首先是想让师生体味身体上的愉悦,学会一项终身受益的运动。而且这些运动的的确确能提高身体素质,而好身体是幸福生活的基础。”王慧敏介绍道,每天大课间上,全体师生在舒缓悠扬的音乐声中打太极,练五禽戏、八段锦,其乐融融。
很快,太极拳带来的愉悦已经超出了身体的范围,扩散到了师生的精神世界里。
2008年襄城区秋季运动会上,学校派出了两百人的太极拳表演队伍,结果轰动全城,二十三中一下子成了襄城教育界谈论的焦点,并且太极拳表演被教育局确定为运动会的保留节目。师生们第一次强烈地为自己的学校感到自豪。
刘海庆把这种自豪转化成了动力,发动师生献计献策,把愉悦引入课堂,让愉悦弥漫整个校园。
“同学们,原子在化学反应中通过得失电子达到一种相对平衡的状态,这正和太极追求和谐、追求相对稳定是一致的……”詹贤华不仅带领同事积极练太极拳,还把太极的理论引入课堂,学生都竖起耳朵听得入迷。“学化学比较枯燥,我必须想办法把它变得生动有趣一点,让学生带着快乐的心情学习。”正是这种想法让他成了全校最受学生欢迎的老师之一。
的确,如果学生从教育中获取的是痛苦,教育就失去了自身的意义。学校必须让学生在和谐中体验愉悦,体验快乐,体验幸福。在学校开展的纸蜡艺活动中,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用废蜡做出了各种鲜艳逼真的花,用废纸做成鸟巢、水立方、埃菲尔铁塔等造型,栩栩如生,学生在快乐的氛围里动手动脑,还领会了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的道理。今年五月份学校举行了“乘着歌声的翅膀——唱响五月”校园歌手大赛,竟然有五百余名学生报名参赛。许多学生纷纷表示,明年学校一定还要举行,我们还要唱!“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王慧敏感叹道,“以前老师总为每年举办的‘五四’文艺汇演和元旦文艺汇演缺乏人气犯愁,但自从推广太极拳以来,学生踊跃多了,我们的活动也越来越多,如课本剧、小品比赛、学生才艺大比拼、书法绘画比赛、摄影作品比赛、花卉造型比赛、书画工艺比赛、演讲比赛、校园集体舞比赛等。看着他们在活动中笑得那么开心,做老师的心里也很幸福。”
美是教育的源泉,美的熏陶胜过空洞的说教。“和美”就是让师生在和谐的校园里享受美、欣赏美、创造美。
校园正中的小广场用地砖铺出了各种太极造型,极富对称之美,正中间是一个巨大的太极图,四周是各种打太极的人像。教学楼的墙壁上悬挂着名人画像,达芬奇、伽利略、雷锋、鲁迅等,或沉思,或微笑;走廊内的各个拐角、空闲处,恰到好处地摆放着几盆花草,总给人意外的惊喜。
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读书学习成了一件赏心悦目的事。可刘海庆不满足于这些,他要把校园编成一本立体教科书。2010年初,师生齐动手,将沙土运到教学楼楼顶,结合科学、生物、劳技等课程要求,学生自己动手进行紫藤扦插,开辟出一个200平方米的空中花园。空中花园不仅供学生学习嫁接、扦插和植物繁育等园艺知识,还成为校园里最别致的风景线,为美丽的校园增色不少。
“当1000多名师生身着白色的太极服在校园里打太极时,那种壮观景象你们能想象得出吗?暑假我们将在校园里布置整套太极文化景观,包括壁画、书法、雕塑等,到时候学校风景会更加丰富。”刘海庆站在五层教学楼上俯瞰校园,对记者畅谈学校的规划。“不过,这些都是外在的美。我最引以为傲的还是我们的‘心理美容室’。”
刘海庆所说的“心理美容室”就是学校的心理咨询室,因为“健康最美丽”,所以二十三中用“美容”取代了“咨询”二字。学校在2005年就设立了心理美容室,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全面辅导。目前学校包括刘海庆、王慧敏在内的9位“心理美容师”全部具备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格。
曾经有名女生让班主任和家长束手无策,那是一个古怪精灵、能说会道的小姑娘。有一天,她生病回到外婆家后,就再也不愿意上学了。班主任多次做思想工作,可她一走到教室门口就不肯进去。“心理美容师”刘培兰找到她说:“我知道你是一个很可爱的小女孩,可是为什么不肯上学呢?”女生告诉她:“我其实挺想进教室上课的,我也知道我这么小,不学习肯定是不行的,我也不想让父母担心,但是一走到教室门口我就害怕,教室的门槛好高好高,高得我看不到顶,我在那里显得那么渺小,我过不去!”经过两个多小时的交流,刘培兰最后找到了原因,原来这个女孩不想上学是想引起父母的关注。刘培兰要求家长多关心孩子,没过几天,这名女生就主动进教室上课了。
个体辅导的对象毕竟有限,最有效的方法是让心理健康教育走进课堂。学校组织老师编写教案,从青春期心理特点、情绪管理、人际关系、早恋问题、新生入学适应性问题、自我人格的成长等方面进行心理健康知识普及,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办法。目前,学校从六年级到九年级都开设有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刘海庆始终认为,只有美才能创造美,健康美丽的心灵必须用美的方式来塑造。如何打造美的课堂,就成了他整天思考的事:语文课能不能变成话剧表演?英语课可否搞情景教学?政治课怎么进行模拟法庭、辩论式教学?物理课如何运用探究法?化学课怎么推行自主式学习?
在校长的启发下,老师们也积极行动了起来,实践各种新的教学方法。青年老师杜涛在上《钱塘湖春行》一课时,大胆地把语文课变成了一堂音乐课。他先点拨各诗句的关键含义,然后鼓励学生在音乐的伴奏下展开合理想象,使学生沉浸在美的氛围中,之后因势利导地让学生“说美”“唱美”,男女分组比赛,看谁把西湖的美说得透彻,看谁能为此诗谱曲,让学生深刻领悟全诗,最后用《同一首歌》的曲调套诗歌唱,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2008年,学校要申报省级绿色文明学校。当时校园旁边一排门面房开向学校这边的窗户杂乱而肮脏,影响学校的形象。刘海庆试探着询问商户能不能把窗户整修一下。出乎意料的是,这些商户没等他说完就拍胸脯保证一定整修,“绝不拉学校后腿”。很快,商户们自发地把窗户整修一新,有的甚至把窗户完全封上了。
“很感动!”至今一提起此事刘海庆都十分感慨,“还记得我到二十三中遇到的第一件棘手的事吧?我想这就是我们大力推行‘和’文化、常年开办家长学校的结果,连周围社区的人也进入学校育人的磁场了。”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教育是基础教育,又是终身教育,它对一个人的启蒙、成长、成才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家长学校开办初期,没有模式可依,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学校围绕省编教材《中小学生家长读本》集中授课,自编《家长学校简报》作为补充资料,每周四进行一次集中培训,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开办的次数多了,学校经验也一步步丰富起来。如今,家长学校除了采用面授的方式培训家长外,还开通了家长学校网页供不能按时参训的家长学习,并且制作试卷,定期考核家长,及时收集家长的反馈信息和感受。每学期结业时,家长学校向表现优秀的家长颁发荣誉证书和结业证书。几年下来,家长学校共表彰优秀学生家长155名,一股尊师重教、科学育子的风气在家长中已经形成。
学生家长沈华荣,以前根本没意识到教育子女是自己的职责,她把女儿的教育全推给了自己的父母。结果,女儿竟然直呼她的姓名,而且自私、任性、无节制地吃零食。经过家长学校的培训后,她才发现“恶果”原来是自己酿成的。于是,她带女儿去丈夫环境恶劣的工作车间体验,并让女儿分担一些家务活,女儿逐渐体会到父母的辛劳,开始懂得孝敬父母,并改掉了自己的不良习惯。学生李清怡的家长不仅自己积极参加家长学校的学习,还主动劝说别的家长放弃打麻将的时间,重视孩子的家庭教育。她的现身说法感动了很多家长。家长学校最大的功劳不是教给家长多少教育孩子的方法,而是唤醒了家长心中的爱:对孩子的爱,对学校的爱,对教育的爱。家长如此,老师亦然。
一位女老师不幸得了红斑狼疮,学校了解情况后,及时为她调整工作岗位,并号召所有老师陪伴她一起坚持练习太极拳,现在她的病情已经有所好转。学校把这种对老师的关怀落实到每一个细节中:老师不幸有亲人去世,学校领导亲自去吊唁并解决相关困难;双职工子女要接送孩子上学,容易迟到,学校专门修改规章制度,对一个月内迟到不超过三次、迟到情况不严重的老师不予处罚;学校重大事情不是校长直接拍板子决定,而是先征求老师的意见,最后形成一致的决定……这些人性化的管理,让老师体会到了大家庭的融洽和温馨。在这样的大家庭里工作生活,老师不自觉地生出对学生、对学校的热爱,学校也连续4年被评为“省级文明单位”。
随襄阳六中合并过来的刘亚菊老师,刚开始由于比较年轻且贪玩,没有把精力完全放在学生身上。刘海庆没有冒昧地批评她,他通过仔细观察,发现刘老师在教学上有自己独特的思想,随后,他给刘老师加担子,让她担任班主任和年级教研组长。刘老师受到重用后,果然不负所托,挑起了教学大梁。在二十三中,每位老师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发挥自己的专长。
老师和家长已经融入了学校育人的磁场,学校又把目光投向了整个社会。2009年起,二十三中与周边单位广泛合作,让老师结合教材内容,带领学生到校外深入学习相关知识。学生去市气象局参观,听防雷讲座,和气象专家面对面交流,由于互动效果良好,气象局准备给学校建一个气象观察站。东门消防支队的官兵们来学校做消防讲座后,和师生建立起深厚的友谊,还邀请师生们去消防队参加消防演练,体验消防队员的工作。目前,学校已有市气象局、第四水厂、市科技馆、东门消防支队等四个校外教育基地。今年暑假,学校又想出一个金点子:把每个学生的资料卡片发给社区,让学生去所在的社区报到,参加社区组织的各种公益活动,由社区根据学生表现在卡片上签字,开学后学校收回卡片,据此评选“公益之星”。
刘海庆说:“这一切都是为了让全社会都来爱孩子、爱教育。‘和’文化不仅要在二十三中培育、壮大,还要走出学校引领社区,把育人的磁场放大到整个社会。”
(责任编辑 王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