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冕物质抛射及其伴生的射电辐射观测特征*

2011-01-25 07:53谢瑞祥颜毅华谭程明
天文研究与技术 2011年2期
关键词:日冕天文台射电

谢瑞祥,汪 敏,颜毅华,谭程明

(1.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云南天文台,云南 昆明 650011;2.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北京 100012)

日冕物质抛射(CME)是太阳大气观测中最显著的现象,其发生的空间尺度很大,对行星际(IP)空间的影响很强,大尺度CME发生时常常伴生一些射电爆发现象,许多有关太阳的现象都被认为与CME有直接或间接关系,如太阳耀斑、日珥、在日冕和行星际产生和传播的激波以及地磁暴等。有关伴随CME的现象可以在多种多样的电磁辐射中观测到,从微波到千米波的射电观测可以跟踪CME从开始到行星际传播的过程[1-5]。

自SKYLAB、SMM卫星和LASCO/SOHO观测以来,CME被越来越多地研究,但直到现在对CME的起源和触发机制仍是未解决的问题。在CME产生和传播过程中所伴生的射电辐射动态频谱类型也仍然不清楚。本文使用了Culgoora(18~1800 MHz)和国家天文台3频段(1.0~2.0 GHz、2.6~3.8 GHz、5.2~7.6 GHz)射电频谱仪的观测资料,统计分析了2003~2005年对应CME的观测资料,尤其对国家天文台高频率、高时间分辨率资料给予了特别关注,因为厘米—分米波段的射电辐射可能同CME前兆结构的起源一起发生[6]。在本文中厘米—分米波段的射电精细结构(FS)实际上包括了III型爆发、斑马纹、尖峰辐射、纤维爆发等短寿命的爆发[7]。根据文 [6,8-9]的假设,这些FS是在CME开始时额外能量输入到日冕的指示器,同时也指出,FS是与一个日冕不稳定性同时产生,如小尺度的磁重联,它最终可能触发CME的过程。作为一个日冕活动的预测器,这些低日冕中射电FS的辐射对太阳高能粒子事件的观测也是特别重要的。关于CME和射电辐射之间的关系尚不清楚,在1999~2002年时段记录了274个CME[3],其中只有42个CME有伴生的射电爆发,约有一半的CME事件只有频率1000~2500 MHz范围内记录到一个类型的射电爆发,其余的有二类或更多类型(如连续辐射、脉动、FS)被记录到。必须指出,使用有限的频段不意味着在更宽频段范围中有同样结果,本文的统计资料已展宽了频率范围(18~7200 MHz),虽然仍未包括IP空间,但已看出激励CME的动因朝着高日冕传播的趋势。由于CME向外传播时,已经呈现的射电辐射将在一定高度上消失。但不排除CME驱动的基波与高层日冕等离子体相互作用后,激发新的射电辐射,如长寿命和微III型爆发的可能。在厘米—长米波范围内发现了伴生CME的多种类型射电辐射,包括II、III、IV型和FS的辐射,他们都是CME/耀斑经常共生的射电爆发,这些爆发都起源于中日冕以下的等离子体辐射或回旋同步辐射,它们能跟踪CME和激波的传播途径,因此它们与CME密切相关。

1 观测资料和统计

本文使用了Culgoora(18~1800 MHz)和国家天文台3频段(1~2 GHz、2.6~3.8 GHz、5.2~7.6 GHz)射电频谱仪的观测资料,分别找出了CME的开始时间和速度以及所对应的各波段射电爆发类型(如II、III、IV型和FS),在76个伴生CME的射电爆发事件中有50个快速(速度大于500 km/s)CME和26个慢速(速度小于500 km/s)CME,统计对应CME的射电爆发分为两个频段,一个是国家天文台资料的频率范围 (1.0~7.2 GHz),另一个是Culgoora频谱仪(18~1800 MHz)范围,比较不同波段射电爆发类型的产率和变化规律,尤其是找出对应事件在厘米—米波范围的射电FS产率,各参数统计结果见表1。为直观起见,还给出了2个典型事件的动态频谱,见附图1(封二)和附图2(封三)。

2 结果和分析

通过统计结果发现了一些观测特征,初步分析如下:

(1)在统计资料中,不论快速或慢速CME,它们所伴生的射电爆发形态总的变化趋势一致,即所对应的II和IV型爆发的寿命是随着观测频率的下降而变长,只是在微波段的射电爆发对应慢速CME比对应快速CME的寿命更短些(见附图1、2和文 [10]);

(2)快速CME事件的数目随着太阳活动周的下降而减少,慢速CME事件的数目随着太阳活动周的下降而增多;

(3)在统计的76个事件中,在分米—米波段中大部分有对应的CME开始前后阶段的FS,其中大部分是射电III型爆发,此外,大约一半的事件中含有II或IV型爆发,而含有III型爆发的数目最多,尤其在分米—米波范围中,在2003年几乎每个事件中都有III型爆发(见表1)。

表1 CME和对应的射电爆发频谱特征Table 1 The CME events and spect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ir correspond radio bursts

(4)CME对应的射电FS,在数量上是随着太阳活动周的下降而有所减少,然而射电II或IV型爆发的产生并非随着太阳活动周期产生明显变化,只是在2003年期间,在厘米—分米波段II和IV型爆发的产率比分米—米波段的产率更高些。

表1中的III/FS爆发类型实质上都是FS,尤其是厘米—分米范围中,FS包含了微III型和类III型爆发、尖峰辐射、短周期脉动、纤维爆发和斑马纹等[7、11-12]。文 [13]指出在小于0.5 R⊙的高度上加速电子可以注入到各种各样的开放和封闭磁结构中,显示出辐射信号种类变化的宽范围。在本文的76个事件中,揭示了一个复杂的射电辐射,大多数事件给出了加速电子在不同时间注入到不同日冕结构的证据。米波III型爆发是由加速电子连续注入到开放磁流管中产生,而宽带长寿命米波辐射(IV型爆发)也是一个重复或长持续时间的加速电子的信号。因为日冕中引起射电爆发的电子加速是一个很复杂的、多重脉冲或准连续的过程,所以在加速电子释放的时间和空间上的表现也是很复杂的。在耀斑脉冲相及脉冲相以后的电子加速,可能主要是激波加速和太阳日冕磁场重组加速,这些加速电子造成了日冕不同高度上的射电爆发[13]。

由文[14]可知,II、III和IV型爆发都是由通过日冕和行星际传播的激波加速的非热电子产生。CME常常起源于日冕的分米—米波射电爆发,当一个中等相对论性电子流沿着开放磁场线传播时,由等离子体辐射过程产生了负漂移率的III型爆发,当高能电子被磁环捕获沿封闭磁场传播时,可能产生正漂移率或J、U型爆发[5]。III型爆发是在大尺度磁场发生变化以前,在一个小尺度范围内初始不稳定性的标志,常常作为CME的前兆现象。分米—米波的II型爆发,最可能是起源于MHD激波波前的等离子体辐射,它们能够跟踪等离子体抛射和激波的传播途径,因此,它与CME密切相关。II和IV型爆发常常一起发生,也是与CME密切相关,它们可能是由磁环捕获的加速电子的等离子体辐射或回旋同步辐射[15]。

3 讨论

从观测到的伴生CME的射电爆发类型看,包括了各种各样长短不一的寿命,有II、III、IV和FS,这说明了伴随CME的射电爆发事件磁结构是起源于不同的空间尺度,从很小的磁结构到很大的磁结构[16](如跨赤道磁结构[5])都可以产生CME和射电爆发。通过对3年来发生事件的统计和分析,讨论如下:

(1)关于快速和慢速CME

从表1的参数可以看出,发生快速CME的数目似乎随太阳活动周的下降而减少,而发生的慢速CME数目反而增加。这可能与太阳活动周日面黑子和磁场尺度、位置的分布变化有关[17]。

(2)关于产生CME的模型

目前被广泛接受的CME模型是“磁崩溃”模型[18],该模型的实质是物质在抛射前大尺度磁场线的开放,其初始条件是需要一个多重极的复杂磁场的重联[5]。迄今已有一些观测证据支持该模型。近来文[19]又提出了一个混合模型,它是具有一个先于快速爆发环顶部上的缓慢预爆发重联,该模型指出磁崩溃最强的信号可能是出现在一个耀斑的脉冲相,并且指出在脉冲相以前可能发生正或反漂移的III型爆发,从统计的76个事件中,在CME的前期,微波射电观测的脉冲相曾经产生反漂移(向高频漂移)III和J型爆发,也出现了大量的正常III型爆发,可能是此模型的观测证据,因此从统计结果看,似乎是更支持这个混合模型。

[1]Magara Tetsuya,Chen Pengfei,Shibata Kazunari,et al.A Unified Model of Coronal Mass Ejection-related Type II Radio Bursts[J].ApJ,2000(538):175 -178.

[2]Gopalswamy N,Kundu M R,Manoharan P K,et al.X-ray and Radio Studies of a Coronal Eruption:Shock Wave,Plasmoid,and Coronal Mass Ejection [J].ApJ,1997(486):1036-1044.

[3]Cecatto J R,Soares H S.Radio Emission Observed in Decimetric Waves Associated with the Onset of CMEs[J].Journal of Atmospheric and Solar Terrestrical Physics,2005(67):1674 -1679.

[4]Cane H V,Erickson W C,Prestage N P.Solar Flares,Type III Radio Bursts,Coronal Mass Ejections,and Energetic Particles [J].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Space Physics),2002,107(A10):SSH 14-1,CiteID 1315-1334.

[5]Pohjolainen S,Vilmer N,Khan J I,et al.Early Signatures of Large-scale Field Line Opening.Multi-wavelength Analysis of Features Connected with a“Halo”CME Event[J].A&A,2005(434):329-341.

[6]Jackson B V,Sheridan K V,Dulk G A,et al.A Possible Association of Solar Type III Bursts and White Light Transients[J].Astronomical Society of Australia,Proceedings,1978,3(3 -4):241- 242.

[7]Yan Y,Huang J,Chen B,et al.Diagnostics of Radio Fine Structures around 3 GHz with HinodeData in the Impulsive Phase of an X3.4/4B Flare Event on 2006 December 13 [J].Publications of the Astronomical Society of Japan,2007,59(S3):S815-S821.

[8]Jackson B V,Dulk G A,Sheridan K V.The Association of Type III Bursts and Coronal Transient Activity[C]//Solar and Interplanetary Dynamics:Proceedings of the Symposium,Dordrecht:D Reidel Publishing Co,1980:379-380.

[9]Jackson B V,Hildner E.Forerunners-Outer Rims of Solar Coronal Transients [J].Solar Physics,1978(60):155 -170.

[10]谢瑞祥,龚玲平,施硕彪.不同速度日冕物质抛射的多波段射电观测特征 [J].天文研究与技术——国家天文台台刊,2008,5(1):13-20.Xie Ruixiang,Geng Lingping,Shi Shuobiao.Observa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Multi-wavelength Radio Emissions Associated with Different Velocities of Solar Coronal Mass Ejection [J].Astronomical Research & Technology——Publications of National Astronomical Observatories of China,2008,5(1):13-20.

[11]Morioka Akira,Miyoshi Yoshizum,Masuda Satoshi,et al.Micro-Type III Radio Bursts [J].AJ,2007,657(1):567-576.

[12]Mel'Nik V N,Konovalenko A A,Rucker H O,et al.Decameter Type III-Like Bursts [J].Solar Physics,2008,250(1):133 -145.

[13]Klein K L,Krucker S,Trottet G,et al.Coronal Phenomena at the Release of Solar Energetic Electron Events[J].A&A,2005,431(3):1047-1060.

[14]Michalek G,Zaczkowski R.Correlation between the Onset Times of CMEs and Type III Radio Bursts[C]//A Wilson.Solar Variability from Core to Outer Frontiers:The 10th European Solar Physics Meeting.Noordwijk:ESA Publications Division,2002:185-188.

[15]Bastian T S,Pick M,Kerdraon A,et al.The Coronal Mass Ejection of 1998 April 20:Direct Imaging at Radio Wavelengths[J].AJ,2001,558(1):65-69.

[16]Maia D,Aulanier G,Wang S J,et al.Delaboudinière,J.-P.,Interpretation of a Complex CME Event:Coupling of Scales in Multiple Flux Systems[J].A&A,2003(405):313-323.

[17]Hundhausen A J.Sizes and Locations of Coronal Mass Ejections-SMM Observations from 1980 and 1984~1989[J].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1993,98(A8):13177-13200.

[18]Antiochos S K,DeVore C R,Klimchuk J A.A Model for Solar Coronal Mass Ejections[J].AJ,1999,510(1):485 -493.

[19]Sterling Alphonse C,Moore Ronald L.Evidence for Gradual External Reconnection before Explosive Eruption of a Solar Filament[J].AJ,2004,602(2):1024 -1036.

猜你喜欢
日冕天文台射电
谁能抓住“神秘天神”——快速射电暴?
射电星系
美国的绿岸射电望远镜
基于Faster R-CNN的日冕物质抛射检测方法*
Task 3
天文台就该这么看
海尔与望远镜和天文台的故事
世界著名射电望远镜
欧米茄超霸系列月相至臻天文台表
执守寂寞 静待花开——记中国科学院新疆天文台副台长加尔肯·叶生别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