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韧娇
(湘潭市立医院,湖南 湘潭 411100)
256例头位难产的临床分析
曾韧娇
(湘潭市立医院,湖南 湘潭 411100)
目的探讨头位难产的发生原因与分娩方式,提高对头位难产的识别、处理,减少母婴并发症。方法选取2008年1月至2010年6月湘潭市立医院收治的256例头位难产临床资料,对其原因、临床特点、分娩方式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头位难产的产妇中,持续性枕后位、枕横位185例(72.3%),在头位难产的诸多原因中居首位,其后依次为宫缩乏力33例(12.9%),产道异常(骨产道及软产道)27例(10.5%),严重的胎头位置异常1l例(4.3%);在196例胎头位置异常产妇中,剖宫产152例(77.6%)。结论头位难产发病率高,原因复杂,其中持续性枕后位、枕横位是头位难产的主要原因,处理不当会严重危害母婴健康,在临产时能够做到严密监测产程,进行必要试产,慎重选择分娩方式,多以剖宫产为首选,可明显降低头位难产对母婴危害,提高产科质量。
头位难产;原因分析;处理方法
头位难产是以头为先露的难产,由产道、胎儿、产力异常及产妇的精神因素相互作用所导致[1]。头位难产发生率高,是异常分娩中最常见也是最难判断的,占难产总发病率的65%以上[2]。头位分娩中难产与顺产的界限多难界定,常需在试产过程中才能确诊,如果不能早期诊断和恰当处理,可危及母婴的健康及生命。故积极总结经验,早发现、早预防、早处理,以保证分娩顺利和母婴安全。本文就湘潭市立医院近年来产科住院分娩的产妇发生头位难产的126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现报道如下。
表2 胎头位置异常与分娩方式的关系(n,%)
选取2008年1月至2010年6月湘潭市立医院产科住院分娩的1200例产妇,其中256例头位难产产妇,发生率为21.3%,孕周36~42周,平均38周,年龄18~40岁,平均26.3岁,初产妇228例,经产妇28例。
回顾性分析256例头位难产产妇的临床资料,观察分析头位难产发生原因、胎头位置异常与分娩方式的关系、头位难产对母儿的影响等,并探讨避免头位难产的措施。
头位难产的诊断标准为头先露;骨盆测量正常;胎儿大小预计能阴道分娩;内诊检查胎头位置异常;继发宫缩乏力。
头位难产发生原因,持续性枕后位、枕横位185例(72.3%),居首位,其后依次为宫缩乏力33例(12.9%),产道异常27例(10.5%),严重的胎头位置异常1l例(4.3%),剖宫产188例(73.4%),阴道分娩68例(26.7%),见表1。
在196例胎头位置异常产妇中,剖宫产152例(77.6%),阴道分娩44例(22.4%),严重胎头位置异常11例均采用剖宫产分娩,见表2。
在头位难产形成的过程中,临床最初表现是产程延长。产程延长的原因是由于轻度的胎头位置异常,胎头不能正常地压迫宫颈反射性地引起强有力的宫缩,或是由于产妇过度的精神紧张,临产后可以出现原发性宫缩乏力,宫缩不协调导致第一产程潜伏期延长。由于潜伏期延长产妇出现衰竭,又可发生继发性宫缩乏力使宫颈不能如期扩张,胎头下降与内旋转困难而导致第一产程活跃期延长或停滞。二者均为头位难产的早期临床表现。产程中胎头下降晚于宫颈扩张,当宫颈扩张进入加速期,胎头才开始下降。由于产力异常,增加了胎头下降和内旋转的困难,出现胎头下降延缓或停滞,以及胎头位置处于持续异常状态而发生难产。胎头下降延缓或停滞出现在第一产程末或第二产程中,是头位难产的较晚期临床表现。头位难产原因主要有产道异常、产力异常及胎头位置异常,胎头位置异常占主要原因,其次为产力、产道异常。胎头位置异常作为主要致头位难产原因,经过试产仍不能转为正常位置的产妇,临产时几乎都成为难产,自然分娩的机会微乎其微[3,4]。本组胎头位置异常196例,占头位难产76.6%,持续性枕横位、枕后位占头位难产73.3%。产力异常主要是宫缩乏力,占头位难产12.9%。头位难产常易发生胎膜早破,产程延长,可引发继发性子宫收缩乏力,造成难产。因此,头位难产时,应严密观察产程,进行必要试产,综合分析判断,掌握恰当处理时机,慎重选择分娩方式。
给予盐酸哌替啶(杜冷丁)50mg加东莨菪碱0.3g肌内注射。产妇得到休息后,产力可自然加强,产程得以顺利进展。对活跃期宫缩乏力,宫颈扩张<1cm/h,即做人工破膜,同时给予地西泮10mg静脉注射。人工破膜可消除妨碍胎头下降的反作用力并使宫缩加强。地西泮能选择性地松弛宫颈肌纤维使宫颈迅速扩张。如有宫颈水肿者肌内注射阿托品0.5mg消除水肿。如果产力良好,但宫颈不能如期扩张,或扩张后胎头下降受阻以及胎头位置处于持续异常状态,并出现产瘤、颅骨重叠,必须考虑胎头在中骨盆或中骨盆以下遇到阻力,有相对头盆不称存在,应及时确诊头位难产的诊断,不可再盲目试产,否则因加强产力可导致子宫破裂,或因产程过长给母儿带来产后出血、感染、胎儿宫内窘迫、新生儿颅内出血、窒息等严重并发症。
总之,头位难产的处理原则应以预防为主,尽可能做到产前预测充分,产时诊断准确及时,针对原因适时处理。无论出现哪种产程异常,均需仔细评估子宫收缩力、胎儿大小与胎位、骨盆狭窄程度以及头盆是否相称等,综合分析决定分娩方式。头位难产常用的分娩方式有剖宫产术、产钳术、胎头吸引术等,但要慎重选择[5]。胎头位置异常作为头位难产的主要原因,以持续性枕后位及枕横位多见,正确纠正持续性枕后位及枕横位是预防头位难产的重要方法。产妇试产时,如果产力不能使胎头转位,应尽早掌握时机徒手旋转胎头[6],这是降低剖宫产的有效方法。对严重胎头位置异常,多以剖宫产结束分娩。临产时产妇应该注意休息,加强营养,使产妇维持良好的产力,保持产妇的愉悦心情,消除紧张情绪,减少体力消耗,可有效预防宫缩乏力,使产程顺利。
[1]李红霞.头位难产168例回顾性临床分析[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06,14(6):83-93.
[2]欧小敏.108例头位难产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07,45(1):21-22.
[3]漆洪渡,孙江川,李莉.持续性枕后位的临床特点及分娩方式的选择[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6,22(2):102-105.
[4]李永华.头位难产204例临床分析[J].现代医院,2006,6(3):37-38.
[5]柳红.头位难产190例临床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06,21(13):1791-1792.
[6]孙丽洲,张国英.手法旋转胎头在产程中的应用[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0(1):30-32.
R714.44+3
B
1671-8194(2011)03-01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