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华泉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四川成都 610072)
川东北经济区是由地处四川省东北部盆周山区的广元市、巴中市、达州市、广安市、南充市、遂宁市构成,地形地貌以丘陵地带、盆周山地为主。北与甘肃省、陕西省接壤,东与重庆市相连,西抵绵阳市、德阳市,南临资阳市,辖 37个县 (市、区 ),其中,市辖区 10个,县级市 3个,1694个乡镇,幅员面积 6.8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 14.3%;总人口 2895.2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 33.2%,是四川五大经济区中人口最多的区域。
该区通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农业基础地位明显,工业基础薄弱,区域内支柱产业不突出,产业结构趋同,区域竞争力较弱,但在资源和区位上具备较强的发展潜力,该区 6市地理位置紧密相连,经济发展水平基本相近,均是我省的欠发达地区,但经济发展潜力很大,只需要在以后发展政策上给予更大倾斜,在发展路径选择上更加优化,在发展措施上更加灵活,就可以使该区成为四川未来经济增长空间较大的地区,进而加快发展的速度,提高发展的质量,提升发展的效益。
川东北经济区拥有丰富的天然气和生物资源,人口密度大,农村富余劳动力多,工业基础相对薄弱,是全省亟需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经济区域。此区是四川省的贫困地区和革命山区,自然、人文、红色旅游资源丰富,城南高速和南渝高速的建成通车对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动力。
川东北是四川出川的重要通道,但是交通基础设施比较薄弱,还没有形成互联互通网络。区内遂宁、南充、广安等市,在地理位置上位于成渝腹地,处于成都和重庆两个城市的辐射半径之内。同时,川东北是连接川、渝、鄂、陕、甘五省市的“大三角”,在参与东、中部地区区域经济合作即连接西部地区发展中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随着兰渝铁路的建成和一系列高速公路的建设,连接东、中部与西部地区的区位优势明显。
在产业发展上,第一产业比重在五大经济区中占首位,以农业区的特征明显,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位于五大经济区末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大约8.72个百分点,工业基础较薄弱。川东北经济区的产业结构趋同现象十分明显。区域内以农业生产服务和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企业所占比重较大。但是,这一经济区具有绿色产业的后发优势,优质粮油、蚕桑、油橄榄等农产品资源丰富,具有农产品加工业的后发优势;区域内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绿色生态旅游资源具有旅游业的后发优势。
川东北地区蕴藏着丰富的天然气、煤、石油、石灰石、霞石、花岗石、大理石、磁铁矿,其他还有石墨、石膏、绿豆岩、钾长石、透辉透闪石、萤石、滑石、蛭石、硫铁矿、磷矿、膨润土及金、银、铜、铅、锌、钴、镍、钨、铀等,其水能资源亦十分丰富,极具开发价值。
川东北地区是名副其实的“四川盆地北缘山地重要生物基因库”,具有发展绿色产业得天独厚的条件。嘉陵江、渠江水系发达,流域面积广阔,亚热带湿润气候滋润着整个区域,年均日照长,降雨较为充沛,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热同季。植被保护较好,森林植物种类繁多,
川东北地区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是三总故乡,女皇故里和巴人文化、三国文化的发祥地;又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誉为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二大区域”,还是世界十大革命性伟人晏阳初的故乡。
川东北经济区内著名景点星罗棋布,剑门雄关、光雾山红叶、诺水河溶洞、真佛山儒佛道“三教合一”、百里峡、小平故居、阆中古城、大英死海等景点分属多个国家级、省级风景名胜区。自然景观独特秀美,历史文化渊源流长,红军精神深入人心,文物古迹遍及城乡。
川东北地区人口密集,基数较大,是四川重要的劳务输出基地。农业人口占大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多,接近 600万人,而第一产业从业人员中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劳动力可以外出打工或从事非农业劳动,这是当前川东北地区面临的一个很严峻的问题。
川东北承接产业转移存在的问题体现在不同的层面,包括思想认识层面、法规政策支持层面、承接产业转移主体层面、承接产业转移载体层面和自身的产业结构层面。这些层面都或多或少存在着不同的难点,影响和制约了四川承接产业转移的方向。
第一,盲目乐观,不顾资源承载能力的限制。川东北许多地区更多地宣传川东北在土地资源、矿产资源,劳动力资源和劳动力成本等方面存在资源优势,并在生态环境承载能力方面还有较大空间,而很少去关注和提及川东北在承接产业转移上存在的问题。第二,思想认识和工作理念不到位。川东北一些地区对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性、承接产业转移的主体以及承接产业转移的内在动因认识尚不够全面与深刻,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承接产业转移的认识没有上升到全局性、战略性的高度,二是更多的强调了政府在承接产业转移中的职能,而忽略了企业在其中应发挥的作用。三是对承接产业转移的内在动因认识不足。
承接产业转移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对外资的利用。但目前,四川及川东北地区缺乏完整而又系统的政策法规。尤其是缺乏外资市场准入与技术转让方面的政策法规。前来投资的大多数国际金融资本都以高新技术企业自居,但进入本地市场后,又利用各种方式和理由拒绝向中方转让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带来的只是二三流技术,使得承接方处于既丢市场又未能获得高新技术的窘迫状态。由于企业本身没有足够的精力和资金来对引进的技术进行研究开发,所以他们不得不在技术引进后,仍在市场、价格与外部环境的变化中谋求生存和发展,使技术更新和产品开发变成了空洞的口号。在这种无奈之下,众多从国外引进技术的企业又走上了与外商合资的道路。所以,四川的产业结构并没有得到多大的优化升级。
承接产业转移虽然离不开各级政府的作用,但承接的主体,最终还是要落脚到企业上。目前,川东北地区企业存在两个方面的发展难点。第一,关于企业竞争力不强。从目前四川的企业竞争力来看,形势并不乐观,主要体现在:企业组织结构不尽合理,专业化程度低,规模效益差;产业技术装备落后,尚处在资源初加工的层次上,深加工少,原材料比重工业过大;产业、产品结构雷同,初加工、低附加值产品多,产品的档次与质量都不高;名优产品、高附加值产品和高技术含量产品少,市场竞争弱。从全国范围来看,川东北企业竞争力还很弱。不强的企业竞争力,使川东北承接产业转移难度加大。第二、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很弱。川东北地区科研单位或院校技术输出能力较弱,对当地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不明显,一些特色产业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亟待突破,不少川东北产业为与国内和国际产业链、价值链的中低端部分,产品附加值低,竞争力弱。企业较低的技术创新能力将给产品价值和企业的竞争实力带来消极影响。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不强,使承接产业转移缺乏较好的基础条件。
川东北工业园存在的问题包括:第一、工业园区类型多,布局分散。川东北工业园区从总数来看较多,但集中度较低。国家级和省级工业园区较少,而市、县级工业集中发展区数量多、比重大。集中度低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园区的聚集效应不明显,不利于资源的整合。川东北工业园区分布情况如表 1所示。
表1 2009年川东北工业园区分布情况 单位:个、%
第二、总体实力不强,缺乏大型龙头企业。从总体实力来看,川东北地区工业园区经济总量和产出水平还较小,园区内企业整体规模和实力不强,缺乏大型龙头企业。由于缺乏大型龙头企业的引领,产业集群的发展和产业链的延伸必然受到很大制约,这十分不利于川东北地区承接产业转移。
第三、工业园区建设不完善,功能发挥不足。川东北地区工业园区建设中的不完善主要表现为:一是园区规划和定位不明确,导致园区内产业结构趋同、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二是园区内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园区道路、物流、通信、水电气等的供应都还不能完全满足入园企业的各类需求,在便利性上存在不足,没有发挥对产业转移的吸引作用。三是园区内的管理与服务功能还需要改善,比如应进一步简化入园手续,为承接转移企业提供用地、用工、报关以及财政金融等方面的支持,提供更高效率的服务。
在承接产业转移、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过程中,川东北经济区还需要更新承接产业转移的落后观念、制定和实施中长期规划、提升园区集聚能力、营造优良的环境和健全承接产业转移的政策法律体系。
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观念新,思路明,出路才好。川东北地区需要高度重视承接产业转移、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克服等、靠、要的传统观念,克服承接产业转移就是出卖资源的观念,克服承接产业转移就一定会牺牲环境的观念。只有更新了观念,川东北经济区才能主动地承接所需的产业,才能实现四川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四川可以借鉴广西的经验,树立明确的“选”的观念,实现从“招商引资”向“招商选资”方式的转变。川东北地区既要大胆地招商引资,又要有选择地承接转移来的产业。
川东北承接产业转移,还需要建立有利于产业承接的政策法律体系。首先,建立健全川东北所需承接产业的政策法律体系。明确结构优化的重点和方向;加快研究制定支持重点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健全产业政策体系,规范完善政策制定实施程序,加强其他经济政策和产业政策的协调配合,发挥政策合力,增强执行效力;加大对产业政策实施的监督检查力度,健全产业政策实施保障机制。健全产业法律体系,通过立法来为川东北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法律保障。对需要扶持或调整的重点产业,应尽可能地以法律形式加以个别规定。
为了营造良好的承接产业转移的制度环境,首先,川东北经济区各政府应该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改善投资环境,提高承接产业转移能力。第二,提高政府办事效率,建立服务型政府。政府应该进一步简化审批手续,实行政事公开,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调,提高政府各部门整体办事效率,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的服务者。第三,川东北经济区应加大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发展教育,积极培养和引进人才。不仅重视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还要重视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培养具有较高管理素质或具有较高技能的人才,增强对转移企业技术的吸纳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
要增强川东北产业承接的主动性,必须要建构川东北特色产业体系。这是因为建构区域特色产业体系具有很强的战略性,对产业发展有很强的指导性,川东北进行产业承接,应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要依托川东北现有的产业基础和资源条件,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围绕重点产品、重大项目和龙头企业。构建以大企业为核心、中小企业配套的合理的特色产业体系,延长产业链,实现川东北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川东北地区还需要下大力气培育技术创新体系,引导企业加强与科研机构和高校的合作,开展产、学、研结合,实现优势互补,增强川东北产业承接的主动性。坚持自主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相结合的原则,加强新技术运用和新产品开发,不断增强研发能力,组织实施好一批对川东北产业优化升级有重大影响的技术创新项目。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继续组织实施宽带通信与网络、生物医药,积极推动川东北高新技术产业化,形成一批优势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按照国家和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实施一批川东北高新技术产业化重大专项,构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战略制高点。川东北力争在生物技术、新能源、天然气化工等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确保一些重点高新技术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达到四川乃至国内先进水平。
川东北承接产业转移、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需要提升园区集聚能力,培育川东北发展的新增长极。大力发展产业园区,培育产业集群,加强自主创新,强化节能减排,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打造工业园区载体,明确园区产业定位,完善园区产业承载功能,创新园区建设管理机制,使园区成为承接产业转移、促进产业聚集、带动工业经济加快发展的龙头。
今后,川东北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首先应该依据所在川东北区域的比较优势,发展具有特色优势、产业基础的产业群,进一步形成产业链,从而达到对所在川东北区域产业结构升级换代的作用。其次,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法律环境,积极引导和鼓励产业转移企业入园,对企业实行优惠性的服务政策。第三,拓宽企业融资环境。鼓励川东北及四川区域内商业银行向产业转移企业提供便捷、高效的信贷管理制度。此外,川东北各政府还应努力打造融资平台,帮助园区企业融资,增强园区作为承接产业转移载体的承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