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瑞华
(浙江省瑞安中学医务室,浙江 瑞安 325200)
高中生睡眠状况及失眠原因分析
曾瑞华
(浙江省瑞安中学医务室,浙江 瑞安 325200)
目的 调查高中生睡眠状况及影响失眠的因素。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在高一、高二、高三的三个年级各收取4个班级,共365名学生进行调查。 结果 发放的365份问卷中回收有效问卷354份,有效回收率为97.0%。男174人(49.2%),女180人(50.8%),年龄在14~19岁,平均年龄(16.5±1.2)岁。睡眠质量好的学生占30.2%,睡眠质量一般的学生占37.0%,睡眠质量差的学生占32.8%。经过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级、性别、身体状况、学习压力、人际关系及是否经常喝咖啡、可乐、茶等六个因素是高中生失眠的影响因素。结论 高中生的总体睡眠质量一般,应针对影响失眠的各因素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
高中生;睡眠质量;失眠
睡眠是临床上衡量健康水平的一项基本指标,睡眠质量与个体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况有密切的关系[1]。睡眠质量好坏受到个体生理功能和心理状况的影响,而睡眠质量也反过来会影响生理状况和心理功能,良好睡眠是个体身心健康的重要标志[1]。
失眠又称为睡眠障碍,是个体的睡眠时间达不到正常人生理睡眠时间的一种表现。不同个体的失眠表现不同,有些人表现为上床后入睡不能;有些表现为早醒,即可以入睡,但入睡后1~2h即醒;有些表现为易醒,即可睡,但1~2h后即醒,醒后很难再次入睡;也有的表现为彻夜不眠,即整夜无法入睡,睁眼至天明。
对于处于生理和心理发展关键时期且学习压力大的高中生来说,睡眠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其学习效率和心身健康。有研究指出,10%~23%的青少年有不同程度的入睡、再入睡困难及早醒等睡眠质量问题[3]。因此,了解高中生的睡眠状况及失眠原因,对于采取针对性的预防干预措施,保证高中生良好的睡眠和学习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对浙江省某高中学生进行睡眠状况的调查,现报道如下。
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在高一、高二、高三的三个年级各收取4个班级进行调查,共调查学生365人。其中,高一124人,男生61人,女生63人;高二118人,男生59人,女生59人;高三123人,男生56人,女生67人。
采用问卷调查方法对抽中学生进行调查。调查问卷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①一般情况:内容包括年龄、性别、年级、班级、家庭居住地、是否是独生子女、家庭关系、人际关系、饮食习惯有无偏食及是否经常喝咖啡、可乐、茶等、学习压力、家庭收入及每周体育锻炼次数等。②睡眠情况: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问卷(PSQI)[4],测定调查对象近1个月的睡眠情况。PSQI问卷由7个因子,18个条目组成。每个因子按0~3分进行等级评定,各因子累积得分即为PSQI总分。根据总分大小判定睡眠质量,总得分越高,睡眠质量越差。一般,PSQI≤4表示睡眠好,4<PSQI<8表示睡眠质量一般,PSQI≥8表示睡眠差。若某个因子得分≥2,则表示调查对象在该因子所代表方面的质量差。
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采用率进行描述,用χ2检验进行比较;多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水准为α=0.05。
发放的365份问卷中回收361份,录入数据库361份,其中有效问卷354份,有效回收率为97.0%。回收的354份有效问卷中,高一124人,男生61人,女生63人;高二118人,男生59人,女生59人;高三112人,男生54人,女生58人。从三个年级问卷填写和回收情况看,高一问卷有效回收率为100%,高二问卷有效回收率为100%,不能回收和无效问卷均出在高三学生,高三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1.1%。
354名高中生中,男174人(49.2%),女180人(50.8%),年龄在14~19岁,平均年龄(16.5±1.2)岁。身体状况好的学生135人,身体状况一般的学生147人,身体状况差的学生72人;学习压力小的学生89人,学习压力一般的学生121人,学习压力大的学生144人;来自农村的学生128人,来自城市的学生226人;独生子女218人,非独生子女136人;家庭关系和谐的家庭239人,家庭关系差的家庭的学生115人;人际关系好的学生245人,人际关系差的学生109人;有偏食习惯的学生117人,没有偏食的学生237人;经常饮用咖啡、可乐、茶的学生209人,不经常饮用咖啡、可乐、茶的学生145人;家庭收入高的学生116人,家庭收入一般的学生131人,家庭收入低的学生107人;平均每周体育锻炼0次的学生109人,平均每周体育锻炼≤3次的学生138人,平均每周体育锻炼>3次的学生107人。
从睡眠质量问卷调查发现,354例高中生中睡眠质量好的学生107人,占30.2%;睡眠质量一般的学生131人,占37.0%;睡眠质量差的学生116人,占32.8%。表1为不同分组因素条件下学生睡眠质量情况及比较结果,可知年级、性别、身体状况、学习压力、独生子女、家庭关系、人际关系、是否经常喝咖啡、可乐茶等、每周体育锻炼次数等影响学生的睡眠质量,而家庭居住地、有无偏食、家庭收入三个因素与学生的睡眠质量无关。其中年级越高睡眠质量越差,女生的睡眠质量较男性的差,身体状况差的学生睡眠质量差,学习压力大的学生睡眠质量差,独生子女的睡眠质量较非独生子女差,家庭关系差的学生睡眠质量差,人际关系差的学生睡眠质量差,经常喝咖啡、可乐、茶的学生睡眠质量差,每周体育锻炼次数越少学生的睡眠质量越差。
表1 不同因素情况下睡眠质量比较[n(%)]
单因素分析发现年级、性别、身体状况、学习压力、独生子女、家庭关系、人际关系、是否经常喝咖啡、可乐、茶等、每周体育锻炼次数等影响学生的睡眠质量。将单因素分析中有意义的这些变量同时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的因变量为是否失眠。多因素分析结果,年级、性别、身体状况、学习压力、人际关系及是否经常喝咖啡、可乐、茶等六个因素是高中生失眠的影响因素。其中,年级对失眠的影响最大,年级越高越容易失眠;其次是学习压力,学习压力越大越容易失眠;性别也对失眠有影响,女生的失眠较男生多,是男生失眠的6.28倍;经常喝咖啡、可乐、茶的学生也容易失眠;身体状况差、人际关系差以及体育锻炼次数少的学生容易失眠。
表2 睡眠质量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从生理学的角度看,睡眠是一种保护性的抑制,能够使中枢神经系统得到充分的休息和良好的功能恢复。长期睡眠障碍反映了人体内分泌系统和神经系统的失衡,能够诱发多种不良身心反应,对学习和工作带来重要的不利影响[5]。国外有研究报道,美国成人中约1/3的存在睡眠紊乱[6]。我国国内也有研究指出,睡眠质量与人的生理和心理状况有密切的联系,且失眠对人的生活质量和学习、身心健康状况及工作效率等诸多方面均产生不利影响[7]。
中学阶段是青少年身心发展、情绪容易发生巨大变化的关键时期,良好的睡眠是保证高中生有充沛精力学习的前提。失眠容易导致学生记忆力降低、情绪障碍,严重者对认知功能造成损害,甚至出现行为紊乱。
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问卷(PSQI)是国外研究睡眠质量和精神科临床评定的常用量表[8],被多数研究者应用,用于测量被试个体的睡眠质量,其应用简单易行,信度和效度较高。
本文应用PSQI问卷对高中生进行睡眠情况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通过分析发现,高中生的睡眠质量一般,其中睡眠质量好的学生占30.2%,睡眠质量一般的学生占37.0%,睡眠质量差的学生占32.8%。对学生睡眠质量进行分析发现,年级、性别、身体状况、学习压力、人际关系及是否经常喝咖啡、可乐、茶等六个因素是高中生失眠的影响因素。
其中年级对失眠的影响最大,年级越高越容易失眠。这与高年级学生面临升学压力有重要的关系。高三学生学习压力大,精神高度紧张,导致睡眠质量低下。学习压力是影响学生睡眠质量的一个直接影响因素。其次,女生的睡眠质量较男生差,与女生敏感、对学习成绩更加关注有关。再次,经常喝咖啡、可乐、茶的学生也容易失眠。为了应付繁重的作业和争取更多的时间学习,有些高中生从睡眠中抽取时间用于学习,且为了避免过分的瞌睡和精力不集中,借助于咖啡、浓茶等提神,进而导致入睡时咖啡因、浓茶的影响尚未消退,导致无法入睡。此外,身体状况差的学生睡眠质量差,这主要由于生理情况导致心理压力进而引起了睡眠障碍。人际关系差的学生睡眠质量差,人际关系对失眠的影响是本文的一个重要发现。人际关系与个体的性格有一定的关系,人际关系好的学生多数较为开朗活泼;而人际关系差的学生由于不好的人际关系,加之自身性格影响,在夜间入睡时考虑白天处理不好的事情而导致失眠。体育锻炼也是影响睡眠质量的重要因素,体育锻炼次数多的学生身体情况相对较好,且加之体育锻炼本身能够对血液循环和情绪、心情有帮助,故学生的睡眠状况也相对较好。
综上,高中生的总体睡眠质量不高,年级、性别、身体状况、学习压力、人际关系及是否经常喝咖啡、可乐、茶等六个因素是高中生失眠的影响因素。学校应针对学生的睡眠采取针对性的预防和保健措施,减轻学生压力,为其充足睡眠提供良好的环境。
[1]匡培梓.生理心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7:226-231.
[2]李德明.睡眠与心理健康关系初探[J].心理学报,1987,1:92-99.
[3]李守龙,郑咏梅.高中生睡眠质量与焦虑状况的相关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7,28(11):1034-1035.
[4]刘贤臣,唐茂芹,胡蕾,等.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的信度和效度研究[J]. 中华精神科杂志.1996,29(2):103-107.
[5]黄涛,杨睿瑶,胡小龙.中学生睡眠状况与学习成绩的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2005,26(6):498-499.
[6]Taylor DJ,Lichstein KL,Durrence HH.Insomnia as a health risk factor[J].Behav Sleep Med(S1540-2002),2003,1(4):227-247.
[7]张丽,李传平,孙秀娟.失眠症患者的睡眠行为与应对方式及其心理干预[J]. 护理学杂志,2004,19(19):6-7.
[8]Fictenberg NL,Putnam SH,Mann NR,et al.Insomnia screen in post acute traumatic brain injury:utility and validity of the 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J].Am J Phys Med Rebabi,2001,80(5):339-345.
R195.1
A
1673-9701(2011)05-90-02
2010-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