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民 李振广 金 奕 李 立 党朝胜
五都选战尘埃落定,2012年的大位之争开始白热化。
是非皆有因,五都选战与2012年大位之争虽不能说互为因果,但从中仍可窥见些端倪。
这里不妨看看专家学者们是如何解读的。
“台湾病”:一个非正常社会
王建民(社科院台湾所研究员)
台湾是一个非正常社会,从这次选举过程和结果看,有许多悖论匪夷所思。
悖论一:马英九上台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与陈水扁时代“急独”造成两岸关系紧张形成鲜明的对照。但满意马英九的民众只占30%,不满意的有40%。悖论二:蔡英文当上民进党领袖什么也没做,更没有任何改革,却得到100万张票。悖论三:全球经济危机,欧洲一些国家像希腊、爱尔兰没顶住,台湾顶住了,而且很快复苏,2010年经济增长大概10%左右,股市也从陈水扁时期的4000多点涨到8300点~8400点,2010年的外贸出口估计能超过5000亿美元。在西方,经济形势这么好,执政党应该不会有麻烦,在台湾却不行。悖论四:大陆的惠台政策向岛内南部倾斜,但当地民众说感觉不到,好处都让资产阶级、工商界拿走了。南部选票基本被民进党拿走。
反观陈致中的“一边一国连线”,是极端台独势力,“连线”共有41人提名议员,当选36人!
如果不是四大因素影响,这次选举对国民党来说结果怎样,很难说。第一是台北举办了花博会。花博会非常成功,使郝龙斌和国民党受益。第二是民进党秘书长吴乃仁在选举最后说漏了嘴:“选市长不影响选‘总统”,这就让人清楚了他和苏贞昌参选台北市不是为了选市长而是为了选“总统”,这使中产阶级对他们失去了兴趣。第三,绿营名嘴郑弘仪辱骂马英九,在中产阶级中尤其是女性中引起强烈反响。第四,连胜文枪击案,国民党得不少票,特别是新北市。
对选举结果,我觉得谁输谁赢不是关键,我观察的重点是台湾政治板块的变化。台湾的选民结构原来是蓝大于绿,选举之后出现了结构性转变——绿大于蓝,绿营得票数超过蓝营40万。这个转变对台湾影响深远,其背后的根源,以及这种变化是暂时性的还是长期的,还要观察和研究。
台湾社会的意识形态思维和民粹思维影响社会的正常思维和进程。这就是“台湾病”,病得还不轻!
大趋势不变
李振广(北京联合大学台湾研究院两岸关系所副教授)
我的观点不太一样。南台湾为什么支持民进党?这是因为南台湾主要是乡下,属于边缘,北台湾属于中心,资产阶级比较多。南台湾比较草根,民进党本身就有草根形象,所以民众比较认同民进党。另外,民进党经营南台湾那么多年,陈水扁执政时期在南台湾投了很多的钱,高雄的建设比台北还要漂亮,就这一点,就使很多高雄人对陈菊的支持不可动摇。民进党做了许多讨好老百姓的事情,当然支持率高。
我总体上对国民党比较乐观。从天时地利人和上讲,民进党人气的高峰期已经过去,以后也许会走下坡路,或者是维持现状,国民党则是触底反弹。陈水扁执政八年台湾经济每况愈下,2008年马英九上台接的是副烂摊子,恰巧又遇到金融危机,失业率上升,台湾人有怨言势所难免。再有,马英九一反腐败,国民党就分裂。比如在台中,胡志强得的票这么少(就赢了三万张票),就是因为台中县的国民党地方大佬没有争取过来,内部出现问题。马英九受到这一系列事件的冲击声望下降。而蔡英文比较理性,大家对她的印象不错。国民党出事了,所以蔡英文领导民进党从2009年县市长选举到现在连赢。其实民进党赢得的席位非常有限。
虽然有很多悖论,但台湾的政治经济离不开大规律的约束。从大的经济形势上讲,民进党可以利用的机会已经没有了。水灾、危机只可利用一时,不可能长效。经济是有周期的,台湾经济2008年是低谷,未来是往上走的,我个人认为2012对马英九非常乐观。蔡英文再怎么样,但跟马英九比的话就不行了。
当前国民党最大的问题在于改革触及到内部的利益再分配,许多人扯后腿,但我觉得大趋势不可逆转。
有优势 问题不大
金奕(社科院台湾所副研究员)
我基本认同李振广的观点。先谈几个背景。
第一,世界经济危机对台湾冲击很大。第二,全球化带来贫富差距的加大,世界许多国家地区都面临执政危机,台湾也不例外。第三,西方的自由市场经济和政治体制在经历了金融危机之后遇到了很多瓶颈,整个西方国家的选民“求新、求变”的愿望在急剧提高。奥巴马就是打着“变革”的旗号上台的,但上台后许多问题难以解决,兑现不了竞选诺言,才有中期选举之败,选民失望了。在台湾地区,马英九也面临同样的问题。
再看两岸背景。一方面,两岸的“和平红利”已经被台湾百姓感觉到了,支持两岸和平发展已经成为台湾的主流民意。另一方面,随着两岸经贸关系、社会关系的日益加深,两岸的政治分离却在逐渐加大,不管是蓝营还是绿营这种趋向都在上升。
再讲岛内背景。民生议题成为岛内百姓关注的主要问题。这次选举中蓝绿对抗的色彩在减弱。另一个背景是,国民党从2008年的高峰一路下滑,呈“蓝消绿长”的趋势。实际上,2008年马英九得到的票中相当一部分是“反陈水扁”的票,扁入狱后这部分票自然消失了。另外,中间选民是天然的反对党,谁在台上就挑谁的刺,中间选民中支持在野党的绝对比支持执政党的多。民进党2001年得票率是45%,2005年降低到42%,这次选举是49.87%,得票率并没有大幅攀升。
这次选举结果总的来看,我认为,台湾民众对马当局的执政是“不满意,但可接受”。
“可接受”的地方在哪里呢?一是经济好转,对经济的信心上升。各种民调都显示,虽然民众对马的满意度没有上升,但对经济的信心指数是节节升高的,也就是说,选民相信 “未来会更好”。这一点很重要。二是马当局的执政能力是上升的,府、院、党的沟通越来越顺畅,灾害应变能力明显上升,对比八八水灾,公众对当局在地震、风灾中的表现称赞的声音较多,民意反馈机制增强。还有马当局比较清廉,这是一个老招牌,百姓也是认可的。三是马英九一开始的“蓝绿通吃”失败后,从2010年下半年开始回归到泛蓝的传统路线,这次选举最后关头,基本盘发挥了相当大的作用。四是,两岸的和平红利。老百姓觉得,两岸稳定了,各种交往也确实带来了好处。
“不满意”又在哪里呢?一是经济的无感复苏,贫富差距拉大。换句话说,各种数据都很漂亮,但是老百姓感受不到。我刚才讲的“和平红利”、实际上得的最多的都是大集团,百姓分到的有限。这是全球化带来的影响,发达国家和发达地区同样面临这个问题。
二是执政缺乏论述,无法感动选民。当年,民进党能够掀起一股风潮,不管它的“台独”论调是否站得住脚,但确实能够煽动百姓,人们会对“‘国家的未来”产生“激情”和“向往”。而马英九在逃避这些问题,百姓不知道臺湾未来会向哪个方向走,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支持国民党。这种论述上的缺乏,使国民党的执政很苍白。没有一个理论的、合法的基础,就没有让蓝营选民真正站出来支持你的理由。事实上,在理论论述方面,无论在朝在野国民党都是被动的,如果对“主权”问题没有一套系统论述的话,未来仍将被动下去。
三是改革停滞不前。如医疗改革、教育改革到现在没有一个满意的结果;法官出了这么多的事情,但到现在司法改革也没有动静;党产问题也没有交待和切割。所以,百姓依然认为国民党是“老”、“旧”不改,是一个老态龙钟的形象。
这些“满意”和“不满”加起来,就造成百姓对当局有些“恨”——是恨铁不成钢的“恨”。
另一方面,民进党这次淡化了“蓝绿对决”的意识形态色彩,改打“三中议题”,即中小企業、中下阶层、中南部。这些议题和民生息息相关,切中了目前台湾社会的问题所在。尽管民进党也没有好的解决方案,但争取到了不少中间选民,甚至是泛蓝中的淡蓝选民。
再具体分析一下各个地区的特点。我认为,这次选举是基本盘和中间选民同时发挥作用。
首先看基本盘。台北市,郝龙斌上次拿到17万张票,这次16万张,基本相当。蓝营选民很聪明,平时他们对国民党的不满是常态,但是到了选举的最后关头,形势越危急他越会出来投票。陈菊在大高雄拿到了52%的票,上一次拿到了51%,按理说,这次应该拿到远超过51%的票,但增加的幅度却很有限。国民党在台南大输的原因在于推出的两个候选人太弱了。蓝营选民是你太强了我不出来投票,因为我这一票无关宏旨,你太弱了我也不出来投票,因为没有意义。
而在新北市、台中市,中间票起了相当大的作用。在民调中,走中道路线的蔡英文在中间选民中的支持度高于朱立伦。但是从总体上看,以往台北县经常出现五五分的情况,朱立伦赢11万张票并不算少。开始的时候领先得太多了,超过20个百分点,泛蓝选民认为没有必要“锦上添花”,投票意愿不强。胡志强在台中执政九年了,中间选民期待新面孔,在这种情况下苏嘉全成为黑马不奇怪。
这次并不是蓝绿板块发生移动,只不过是蓝营选民没有出来投票,而中间选民作为天生的反对党有一部分投了绿营,一消一长,造成了今天的局面。
下面谈一谈这次选举对2012年的影响。
对国民党有利的方面:一,两岸政策绝对是国民党的“第一有利形象”,五都选举民进党可以逃避对两岸的论述,但是到了“总统”选举绕不开,无论民进党如何论述,也不可能到达国民党的程度。而马英九还可以得到大陆的配合。二,经济形势,ECFA的效果会渐渐显现。世界经济也在缓慢复苏好转。三,国民党有执政优势。除“中央”执政资源,在五都中国民党赢了三都,这三都都是人口密集区,而且当选者执政能力都比较强。
国民党也面临一些不利因素:第一还是经济问题。台湾经济的问题是结构性的,不是一两年就能调整过来的,而贫富差距、失业问题也不是一两年能够改善的。第二是两岸关系。国民党目前面临来自大陆逐渐进行政治谈判和岛内民进党掣肘这两方面的压力。既不能说“统”也不能说“独”,这个根本不改变在两岸政策方面注定要被动挨打。
我认为2012年马英九是占优势的,保住政权问题不大。
“世代交替”明显
李立(北京联合大学台湾研究院两岸关系所副教授)
谈谈几个观察点。
一,怎么看选举的结果?从比例上看是蓝三绿二,但总票数国民党输了40万张,有人说是国民党赢了,有人说是民进党赢了,也有人说是不输不赢。我认为是“赢中有输,输中有赢”。国民党赢了席位,但输了得票率和票数,民进党正好相反。这个结果和选前的民调、选民结构是相符合的。
二,这次选举选风很干净,台湾以往的选举贿选很严重,但这次国民党没怎么“买票”。其次是这次没有“统独”议题,没有上升到“蓝绿对决”,台湾社会没有被撕裂,成为一大特色。
三,对台湾政局发展的影响。1,这次选举虽然得票率互有消长,但地方上的政治版图没有大的改变。国民党虽保住了三席,但面临两大隐忧:一是国民党进入台湾南部将更加困难。二是,获胜的三都中,国民党的得票率都不漂亮。这两大隐忧是马英九2012年竞选“连任”的拦路虎。2,启动了台湾政坛“世代交替”的序幕。先看蔡英文和苏贞昌,蔡英文虽败犹荣,上升势头明显,而苏贞昌2012年可能要出局。苏嘉全脱颖而出成为黑马,有人说“蔡苏配”中的“苏”应该是苏嘉全。这也反映出百姓的心态——喜欢新人。再看国民党,“后马英九时代”朱立伦接班的态势很明显。3,国民党暂时解除了危机,马英九的地位得以稳固。2008年马英九执政以来,选举 “五连败”,这次选举 “止跌”,他在党内的地位会更稳固, 2012年的胜算会更大。4,民进党内部蔡英文和苏贞昌有可能马上展开内斗,二人之间的争斗不可避免。5,依然存在变数。国民党这次输了40万张票,说明民进党已经累积了一定的实力,处于上升阶段。这对国民党是个重大警讯。
最后谈一点这次选举对两岸关系的影响。我认为两岸关系还是继续地按照现有的进度往前推进。马英九在选后就表示,两岸政策不会改变,而且进度也不会改变。说明将来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还会继续往前推进。但进度方面恐怕会有所放缓,因为两岸议题将成为2012年“大选”的主打议题,但是大的趋势不会改变。
王建民
我补充一点,两岸关系怎么走。从战略上看,马英九会继续高举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大旗推动两岸关系发展,但是战术上看,他会趋向于保守。因为马上就面临2012年选举,他的每一个政策都会造成民进党的强烈反制,所以会非常谨慎。像开放大陆学生赴台读书,2009年6月开放第一拨,第二拨本来是2009年年底开放,没开放,2010年上半年也没有开放,推到下半年,下半年又没有开放,一直往后拖……未来国民党不仅越来越保守谨慎,而且对大陆的要价会越来越高,不仅仅是经济上的让步,还会要更多的国际空间,加入更多的国际组织,这对于大陆来说是很大的挑战。
民进党反而会问题凸显
党朝胜(社科院台湾研究所副研究员)
我对五都选举的整体判断是,国民党惨胜或者险胜,为什么呢?第一条就是在国家运动方面它跟着民进党走,民众已经对蓝营失望了。
第二,台湾社会脉动变化了。两岸关系得到和平发展以后,“统独”的矛盾没有原来那么激烈,眼下老百姓想的是公平和正义,更多的是考虑民生问题,民进党抓住了这个社会脉动变化,而国民党没有。
再一个是技术性的东西,比如说内部整合的问题,国民党的内部整合显然是不成功的,从南到北几乎都能找出毛病来。如新北市也没有真正地把新党等其他的力量调动起来,台中市就更明显了。
国民党为什么会输这么多?中国人常讲,“水满则溢,月盈则亏”。国民党在2008年达到最高点了,民进党则跌入最低谷,现在民进党有所反弹是必然的。
为什么国民党能够保住三都呢?原因有: ECFA签署在中北部还是有显效的;另外许多人对民进党上台破坏两岸关系仍有疑虑;再一个就是基本盘被激发。北部的基本盘本来就是蓝大于绿,虽慢慢地在流散,但枪击案、包括国民党的危机意识等在关键时刻激起了选民的反弹。再谈影响。第一个,“蓝消绿长”势头没有变化,国民党保住三都只能算暂时“止血”。第二个,马英九面临的一些危机暂时缓解了,但是内部的矛盾依然存在。首先是党务改革的问题,党务改革的目的应该是增强自己的竞争力和突出自己理念的正确性,结果却是改革搞得自己的对立面和敌人越来越多,如果国民党今后还沿着现在的路子改的话,矛盾会继续加剧。其次是国民党内部整合问题。马英九在选后搞了一个十六字箴言,其中有一条就是“团结一心”,有人就问了,你到底团结谁?是团结绿营还是蓝营?再一个他必须给大家一个明确的方向和路线,如果再跟着民进党走只会让深蓝挺他的人更加失望。
至于民进党,虽然只赢了南二都,但是由于选票大过了国民党,刺激了它对2012年的欲望。民进党也有一些结构性的问题,第一是路线问题马上会凸显,它的(两岸)模糊政策是为了和国民党斗,如果国民党还是采取温和地顺着它走的对策的话,很有可能民进党的路线问题就混过关了(只有在激烈碰撞的过程中才能够凸显它的问题)。民进党的第二个问题是整合的问题。苏贞昌不能说完全出局,谢长廷在台中声望也不低,陈菊在南部无人能敌,吕秀莲也有意问鼎。2012年无论谁出马肯定会影响到民进党内部团结问题。任何一个政党,越是胜利,它的问题在选后就越会凸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