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 健
渝中区人民路小学探索“共享教育”模式,让农民工子女与城市孩子共舞。
“一个也不能少”的尴尬
又到人民路小学新生入学时,负责招生的老师忙开了。
“你们收了那么多农民工的娃儿,我的娃儿怎么能在那里念书?”辖区内有的居民对上门劝说的老师说。
与此同时,人民路小学教育研究部部长程晓杰正为一组数字担忧。统计表明,自2004年人民路小学成为农民工子女定点学校以来,辖区内适龄入学的城市学生数目从70多人下降到十几人。
2003年,市政府一纸令下,要求将全市25.9万农民工子女“一个也不能少”地纳入定点公办学校。
从此以后,人民路小学校长王卫便频频接到城市学生家长的投诉:“那些农民工子女不注意卫生、出口成‘脏、蹲在过道上吃饭,弄得我的娃儿都沾染上这些坏习惯。”
2005年,在主城区就读的农民工子女,小学升初中考试可以参加保送生评选。
这一举措再次激起波澜。
“我们娃儿生在渝中区,长在渝中区,拿着渝中区户口,凭什么让农民的娃儿来占用保送生名额?”渝中区学生的家长按捺不住了。
矛盾还在蔓延。
2010年2月的一天,下午放学后,班主任陈早还在忙碌。第二天英国驻华大使吴思田要参观人民路小学,她正在准备第二天的接待事宜。
“叮……”清脆的电话铃声打断陈早的工作。
电话那头,学生马力的婆婆怒气冲冲地说:“明天英国大使来参观,凭什么我的孙子要到其他班去上课,那些农民娃儿就可以在教室里呢?”
原来马力所在的班教室太小,容纳不下参观人员,学校就动员班上的一部分学生第二天到其他班上课。
最终,一名农民工子女主动要求和马力调换,此事才暂告平息。
“探索的路上少不了利益纷争。”人民路小学科研规划部部长刘杨陷入思考,“如何让城乡子女共享同一片蓝天?”
揭去身份标签
人民路小学开始探索城乡子女“共享教育”模式。
“不仅让农民工子女能够在城里读书,还要让他们和城里孩子深度融合。”程晓杰说。
从此,人民路小学禁止老师使用“农民工子女”等字样。“他们是小‘新市民。”刘杨说。
另一个问题是,小“新市民”和城市孩子如何相处?前者始终摆脱不了“农民工子女”的意识,后者又有着强烈的优越感。
“要让他们忘掉彼此的身份标签。”刘杨说。
不久,人民路小学在全校播放了一部动画片——《雄鹰成长的故事》。影片讲述一只小鹰在老鹰帮助下,经历磨难,终于能够展翅高飞成为雄鹰的故事。
动画片受到孩子们的欢迎。趁热打铁,人民路小学随即展开“雄鹰翱翔”、“雏鹰争章”活动。
孩子们被分成四人小组:由一名“雄鹰”、一名“小鹰”,加两名“老鹰”组合而成;对符合要求的可以提升为“老鹰”,对优秀的升级为“雄鹰”。“雄鹰”是靠个人的智慧与努力去争取的,退步的将被降级。
“老鹰!”农民工子女刘豪和张云珠喊道。
城市孩子安永之转过头去,笑嘻嘻地回应:“什么事,两只小鹰?”
如今,人民路小学的孩子们已经习惯这样彼此称呼。
孩子们就这样演绎着“老鹰”带领“小鹰”成长为“雄鹰”的故事。
“这里没有城乡的隔膜,只有共同成长、进步。”刘杨说。
同享一片蓝天
城乡家长是否融合,关系着“共享教育”的成败。
“其实家长都关心自己孩子的成长,孩子之间关系处好了,家长之间也不会存在矛盾。”刘杨说。
农村孩子“被城市化”,城市孩子“被乡村化”,这个过程让城乡孩子彼此学到了更多。
“农民太苦了。”徐再赢从璧山回城后,这么跟父母说。
2009年暑假,人民路小学组织城市学生和农村学生“结对子”到璧山,开展“做客农家,體验快乐”活动。
在璧山,徐再赢与农村同学肖绍星结成对子,体验到了捉河虾的乐趣,也体验到了劳作的艰辛。
肖绍星家的简陋房子给徐再赢留下深刻的印象。“我要多帮助从农村来的同学。”徐再赢说。
听着儿子的话,徐再赢的父母很欣慰,在城市长大的独生子开始关心别人了。
回到城市后,徐再赢便邀请肖绍星到家里做客。在徐再赢的帮助下,肖绍星懂得了如何上网,也逐渐习惯了城市人的生活方式。
在结对子中,城乡孩子们“共享城市,共享农村”,逐渐了解彼此的生活。
“他们也许是中国最了解‘城乡二元结构国情的小学生。”刘杨说。
“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这是八年前温家宝总理关心农民工子女教育的话;八年后,总理的梦想正在重庆悄然实现——在同一片蓝天下,城乡孩子共享优质的教育资源,共享城市的文明。
编后:
教育公平是最大的公平。重庆目前正在深入推进统筹城乡户籍制度改革,上千万农民将转户进城,这是一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大改革。通过“共享教育”让农民工及转户进城的“新市民”的子女,同享一片蓝天,人民路小学的探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不仅体现了教育公平,而且有利于促进农民工及“新市民”真正融入城市,从根本上推进城乡统筹。希望有更多的学校学习借鉴人民路小学的做法,让“共享教育”成为推动重庆统筹城乡改革的重要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