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萌
感恩是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的行为规范,是在任何时代、任何文化中都备受褒扬的美德,因此感恩教育也是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当今世界全球化、一体化趋势渐强,处于社会转型期的我国对大学生实施感恩教育,不仅要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感恩美德,而且还要吸收西方文化中的感恩理念和内容,借鉴有效的教育方法。本文将通过对中美两国感恩教育开展的内容、方式方法进行比较,我国开展大学生感恩教育提供参考与建议。
中美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内容比较
1.美国感恩教育的内容
很早以前,美国对青少年的感恩教育便与宗教一起渗透到日常生活中,主要强调拯救灵魂和培养良好行为。感恩节等传统活动使青少年在社会生活中处处受到“感谢上帝赐予,感谢他人帮助”等感恩思想熏陶。1986年,美国品德教育学会编制的《品德教育教程》,使大学生的品德教育尤其是感恩教育更加系统化。在美国感恩教育的内容中,最为核心的则是爱国主义教育。美国联邦教育局编写的《对美国民主的热忱》一书,教育学生作为公民应具有对国家、对社会的热爱和感激,有了这种感恩之情,就能真诚地遵守法律、维护正义、热爱国家并为之牺牲。美国的爱国主义也一样强调爱山河资源、人文历史、文化传统和社会制度等。由于美国从争取独立起就在为资产阶级共和国奋斗,所以它的爱国主义是与对资本主义的感激和热爱自然联系在一起的。
2.中国感恩教育的内容
中国的感恩教育源远流长,历史悠久,但明确而系统的感恩教育是近几年刚刚兴起的。中国的感恩教育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同时结合传统文化中的感恩思想,帮助大学生牢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塑造他们积极向上的道德灵魂和精神风貌。在近年树立起“八荣八耻”新时期的主流价值观和道德观后,高校纷纷以此为切入点开展“知荣明耻、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他人、感恩国家、感恩社会”的大学生感恩教育,力求将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与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有机结合,把感恩教育与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有机结合。
3.比较分析
中美两国感恩教育内容的相似点:第一,与主流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整个感恩教育过程中,都受到各自的文化传统、社会风俗等因素的深刻影响;第二,具有政治指向,两国的感恩教育内容不可避免的受到各自国家制度、意识形态、政治体制的支配;第三,都重视实施爱国主义教育,增强民族自豪感。
中美两国感恩教育内容的不同之处:中国的感恩教育主要蕴含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之中,高校在大一新生刚刚入校之际便通过思想道德修养课程进行系统的感恩教育,以培养学生对祖国、社会、师长和他人的责任心和感激之情。而美国高校的感恩教育乃至整个德育虽未设置独立课程,却是围绕公民教育进行,在社会课、历史课、法律课等课程中均融入感恩教育内容。通过成就教育、西方文明史教育和法律教育,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以及对美国政治体制、法律体系和民主自由的热爱,使学生具备“热爱国家、感恩社会”的思想,从而成为合格的美国公民并为国家而奋斗。
中美大学生感恩教育的方式方法比较
1.美国感恩教育的方式方法
美国的感恩教育主要受到实用主义方法论、道德认知发展方法论、价值澄清方法论和社会学系方法论等理论的影响,在进行感恩教育的实践中,倡导按照社会现实进行感恩意识的培育,反对与社会脱离的、知行脱节的传统灌输;运用“间接法”,把感恩教育渗透到各科理论学习和各种实践活动中;反对把道德教育作为单独的科目,要求废止传统德育中用说教、训诫、口号、誓言、信条等灌输固定道德规范的“直接法”。采用的方法主要有:探究式讨论提高法、活动式训练教学法,各科教学共促感恩教育,以及利用学生情感反应,培养学生爱善和好善的精神力量。
同时,美国的政府、家庭和各种社会机构也普遍结成了相互配合的感恩教育网络,如政府斥资建有众多博物馆、纪念馆、历史遗迹等,渗透着主流文化所提倡的感恩观念和爱国之情;学校重视和家长的联系,制定适合不同家庭背景学生的感恩教育计划;利用政党本身的政治活动和形象进行感恩教育;充分发挥大众媒体的教育作用。
2.中国感恩教育的方式方法
中国对大学生感恩教育的系统理论研究近些年刚刚兴起,尚缺乏影响深远的方法论指导。但在实践层面,高校进行感恩教育主要方法也较多,主要有如下几种: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生感恩教育的主渠道,丰富感恩教育的内容,提升教育效果;创设感恩的校园氛围,树立感恩人物典型,加强大学的感恩文化建设;与学习生活实践相结合,在专业课教学、社会实践活动中潜移默化地融入感恩教育的内容。
此外,我国政府、社会和媒体也纷纷参与到感恩教育过程中,如《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等一系列法规、政策的出台,有力地保证了感恩、互助等道德教育的效果;社会上通过全国道德模范、感动中国人物、优秀志愿者等评选宣传活动,树立感恩模范;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倡导感恩。
3.比较分析
中美两国感恩教育方式方法的相似之处:第一,高校均采用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充分利用多种途径和方式强化感恩教育的实效性;第二,政府、社会、家庭、舆论媒体共同发挥合力,形成相互补充、配合的系统网络;第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鼓励大学生在社会生活中践行感恩观。
中美两国感恩教育方式方法的不同之处:中国的高校更多采用显性教育,设立专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采取理论灌输和案例分析的方法。相比较之下,美国在进行理论教学这种显性教育方式的基础上,更注重使用隐性教育方式,如组织学生讨论辩论、参加公益活动、进行社会调查等。此外,我国在德育过程中崇尚唯物主义,而美国在学校德育途径和方法中宗教手段运用得较多,借助宗教思想和仪式、礼节等来达到感恩教育的目的。
对我国开展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启示与建议
1.批判地吸收美国文化中的感恩思想和社会风俗,丰富我国感恩教育形式与内涵
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我国的感恩观与封建等级观、家庭观相联系,在现代化和全球化的今天,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同时,人们在表达感激之情,尤其是对父母、朋友的感恩时,往往羞于直言,这固然也是传统文化影响所致,却不利于亲情、友情的加深。此外,我国的一些传统节日虽然有敬老、尊师的风俗,但专为感恩设的节日还没有。
因此,我们要有选择地、批判而辩证地吸收美国文化中的感恩思想,学习他们勇于也善于向周围人表达自己的感恩之情;同时,感恩节、父亲节、母亲节等西方传统节日,也给人们拉近亲朋关系创造了更多的机会,我们不妨加以借鉴。
2.选择性地借鉴美国感恩教育方法论,完善我国感恩教育基础理论
美国的德育改革至今已有100余年,理论发展已相当完备。因此,我们需要大胆地吸收美国感恩教育理论中的有益成分,来完善我国的感恩教育基础理论。比如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价值澄清方法论,是在西方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过程中,为适应社会价值观念复杂多变的选择需要。目前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处在急剧的变化中,价值取向呈现多样化趋势,这与20世纪60年代的西方社会有着相似的历史背景。因此,选择性地吸收这些方法论对完善我国的感恩教育基础理论和方法论有着积极的意义。
3.参考美国隐性而全方位的感恩教育模式,优化我国感恩教育实践方法
我国大学生感恩教育显性、隐性教育方法均得以使用,以正面灌输的显性教育为主。但过多的灌输,对于正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而言,极易受到思想上的排斥和抵制。近年来,高校十分强调社会实践,也组织部分学生开展了志愿者、勤工助学、支教等活动,参与其中的学生,都收到了良好的感恩教育成效,但面向更多学生的假期社会实践则多是敷衍了事,流于形式。
美国经过两次德育改革,形成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而又突出隐性教育的美式感恩教育模式。研究美国感恩教育模式,考察具体实践方法,借鉴其实践经验,将有助于我国感恩教育实践方法的优化和提高。
(作者单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思想政治理论学院)
[责任编辑:蔡桂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