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高校大一贫困生生存状况调查
——以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为例

2011-01-18 12:13:04
关键词:贫困生资助家庭

曹 宇 嫦

(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广州 510000)

1 调查背景与动机

2010级学生入学半年来,笔者遭遇了几起家庭贫困生求助事件:2010年11月,一学生三番五次来办公室咨询勤工助学的100元有无发放到系部;12月,一学生好几次红着脸询问国家助学金的发放时间,最后还透露她已经借了几百元的生活费,国家助学金再不发放,会影响自己和其他同学的生活质量;期末,一学生请求以现金方式发放生源地贷款,理由是来校的学费是家长向亲戚朋友借贷而来,年关将至时一定要还上。

基于上述情况,笔者利用寒假之机,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深入了解在各高校已形成一套比较完善的“奖、助、贷、勤、补、免”的资助体系情况下贫困生的生存状况。本次调查以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以下简称学院)2010级大一学生中参加了贫困生认定的学生为研究对象,共发放调查问卷400份,实际回收378份,有效问卷360份。问卷发放范围涉及学院8个系的学生,涵盖药学、药物分析技术、药物制剂技术、中药制药技术、物流管理、医药营销等10个专业。本文所引用数据均来自本次调查。

2 总体状况与分析

与其他高校对贫困生的认定一样,学院贫困生的认定标准也主要围绕以下几方面进行:经济困难的孤残学生、烈士子女和优抚家庭子女以及城市低保职工子女;父母一方亡故、经济困难的单亲学生;父母一方或双方有病,不能参加正常的生产劳动或家庭中兄弟姐妹上学(非义务教育)人数较多,家庭负担重者;遭遇严重自然灾害或遇意外事故家庭的子女;个人患有较大疾病,需支付昂贵医药费用的在读学生等[1]。同时,按照学生在校月生活消费是否低于400元、300元和200元的标准分为家庭经济一般困难、家庭经济困难、家庭经济特别困难三档家庭贫困生[2]。经过调查分析,贫困生主要有以下特征。

2.1 贫困生多数来自农村并来自多子女家庭

新生贫困生中,男生占54.16%,女生占45.84%,男生比例高出女生比例10%。参加认定的贫困生中,90.27%的贫困生来自农村,其中有55.5%的学生来自贫困山区(见图1)。有70.8%的学生认为自家的经济状况在家庭所在地区是较差的,12.5%认为自家是最差的。61.1%的贫困生家庭最主要的收入来源是耕田种地,18.05%的学生家庭是外出务工。

贫困生中有3个及3个以上兄弟姐妹的占了61%,2个兄弟姐妹的比例是36%,独生子女的比重仅为3%(见图2)。问及家庭贫困的原因,分别有25%、25%、27%的学生是由父母年迈、地处农村、家庭成员多造成的,23%认为是家庭成员学历太低或由其他原因造成的。

2.2 经济来源单一,生存压力大

调查生活费来源时,58%的学生表示生活费的主要来源是家庭,37.5%的学生主要依靠自己找的兼职(见图3)。当问及生活中感觉最苦恼、最有压力的事情时,76.4%的学生选择了上学费用高经济困难,学习紧张、缺少专业技能各占11.1%和8.3%。

被调查的对象中,有12.5%的人上学的费用完全依靠借款,44.4%的人大部分需要借款,40.27%的人小部分需要借款。至于月生活费,有36.1%的学生月生活费在100元以下,15.3%的人在100~200元之间,23.6%的人在200~300元之间,即是说有76.4%的学生月生活费在300元以下,23.6%的人在300~400元之间,无人选择400元以上(见图4)。与此有些吻合的是,71%的被调查对象认为月生活费在300元以下就可以认定为贫困生,还有29.2%的学生认为300~400元之间可以认定,无人选择400元以上。

2.3 表现甚佳却无法精彩的大学生活

在人际关系上,广东贫困生源并未出现明显的贫困生群体的自卑、自闭、人际关系紧张、仇富等症状。70.8%的贫困生表示,他们和舍友的关系是相互交流、相互帮助,22.2%的同学关系是融洽的;当生活中遇到困难时,分别有40.3%和37.5%的同学表示会找现在的同学和以前的同学,选择家人的为15.3%,而没有人选择闷在心里,不愿意让他人知道。分别有20.8%、45.8%、19.4%的贫困生表示对同班同学非常熟悉、基本了解和基本认识,高达60%的同学在校担任了职务。对于家境富裕的大学生,91%的贫困生的态度是平常心对待,仇视和羡慕的比重各为4%,看不起的占1%。

即使各数据显示贫困生在价值观、人际关系、融入校园生活等方面表现不俗,但限于经济的窘迫,贫困生的大学生活却无法多姿多彩。贫困生的课余活动排在第一、二位的分别是学习和勤工助学,总比重超过93%,休闲和娱乐的比重为7%。与此惊人一致的是,93%的贫困生的月生活费主要用于吃饭,其余7%的学生选择用于购买日常用品和用于学习(见图5)。在拿到工资、补助或者助学金后,有87.5%的学生是作为生活费使用,8.3%的学生用于买书籍或学习用品,最后4%的学生是存起来以后使用,而没有学生选择邀请他人吃饭、上网、K歌等。对于班级活动,有52.8%的学生表示没有参加的主要原因是活动费用太高所致,31.9%的学生则表示是由于时间和精力的缘故。有65%的学生能够承担的一次活动费用是20元以下,有34%的学生则认为20~50元是可承受的范围(见图6)。对于恋爱,75%的学生表示只能顺其自然,20.8%的学生表示从未想过,只有4.2%的学生表示正在恋爱或打算尝试。由此可见,由于生存压力大、心理负担重,对于贫困生来说,谈恋爱是个奢侈品。

2.4 有前途却不知如何开展的人生

刚进入大学,80.5%的学生表示现在的状态是自信而充满活力的,有16.7%的学生对学习感到迷茫;有73.6%的学生认为贫困和个人成才毫无关系。到目前为止,有50%的学生认为所读专业很有前途,有43.1%学生认为自己的专业有一点前途(见图7);他们当中93%的学生表示很希望自己在大学里能提高综合能力和专业技能。对于将来的就业,75%的贫困生选择有信心,20.8%的学生是不敢抱太大希望,4%的学生是没有信心。问及毕业后能否改善家庭经济状况,100%的学生表示有信心。

对于现在的生活现状,73.6%的学生表示感觉很一般,有87.5%的学生表示很想改变现状。然而寒假期间,有63.8%的学生是赋闲在家,帮忙做做家务活,只有29.1%的学生在外打工。图3也显示贫困大学生虽然在努力地寻找工作机会或希望学校提供更多的工作岗位来缓解经济压力,但真正找到工作的学生却是少数,能自食其力者更是寥寥无几。

2.5 有不足但却受到高度评价的贫困生政策和工作

贫困生的认定及资助工作向来被认为是高校学生工作的一大难题,它要求在较短的时间内从真真假假的资料中筛选出真正需要资助的学生并给予及时的救助。尽管有82%的学生表示未得到过学院提供的勤工助学岗位(见图8),71%的学生认为学院应通过提供兼职岗位帮助贫困大学生渡过难关(见图9)。然而出乎意料的是,高达83%的贫困生认为学院的贫困生认定比较客观公正(见图10),有79%的学生对学院的资助工作表示满意(见图11)。调查数据基本颠覆了学界多数人所持的贫困生认定工作难以做到客观公正的观点。

3 调查结论与建议

目前,随着高校的扩招,贫困生的绝对数量和比例大大提高,贫困生问题已经成为关系高等教育发展的重大问题之一。采取多种措施保证贫困生在进入高等教育的场域后保持“在场”、不“退场”就成了高校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不可推卸的责任。

3.1 提供直接、间接的资助,改变贫困生生存困境,预防贫困生提早“退场”

调查显示贫困生普遍存在沉重的经济压力。有研究表明,国家助学贷款和勤工助学政策是救助贫困大学生最有效的措施[3]。

3.1.1 努力落实资助和扶持政策,尽量简化资助程序,加快资助工作的进程

各级政府和高校应携手共进,通过奖学金发放、助学贷款、学杂费减免、勤工俭学等方法来解决贫困生的实际困难,保证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使他们真正感受到来自政府和社会的关爱,对国家、政府产生认同感,对社会深怀感恩之情,并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困难,完成学业,锻炼自我,以成为有用之才。

3.1.2 设法为贫困生提供勤工助学机会,让贫困生通过实践锻炼自己,获得自信和尊严

高校应该充分挖掘校内岗位,尽量设置可由学生承担的勤工助学岗位,亦可将临时性、突击性的校内工作优先安排给贫困生,或者可以将为师生员工服务的大量后勤管理工作转化为社会管理,为贫困生勤工助学广开渠道。当然,高校如能发挥其知识和技术的优势,将勤工助学与教学、科研相结合,与校办科技产业相结合,与社会的科技开发、咨询、服务和培训工作相结合,增加科技含量,提高活动档次,则不仅可以激发广大贫困生参与勤工助学的热情,而且可以促进贫困生提升自信心和保持自尊心。

3.2 锻炼和培养贫困生自我发展的能力,摆脱发展困境,确保贫困生“在场”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杰弗里·萨克斯曾经说过:“贫困的终结不仅仅意味着结束极端苦难的状态,更意味着帮助那些贫困的人走上发展的阶梯,开始能够享受到经济增长带来的利益与希望。”为此,除了上述的资助外,锻炼和培养贫困生自我发展的能力就成了高校贫困生工作最重要的任务。

3.2.1 倡导“救助——发展模式”,增强贫困生的自我发展能力

目前,高校帮困体系在不断发展和完善,在资助思路上有了很大的突破,从最初的单一依靠国家、学校的奖学金,到现今积极追求社会各方资助,建立起日益完善的奖、助学金制度。就整体而言,高校的帮困工作重点在于单方向学生给予资助。这种资助形式不仅不利于引导贫困生发挥自身主动性、自食其力,而且在无法培养和锻炼贫困生的能力和技能。

按照当代法国著名哲学家、社会学家和教育学家布迪厄的说法,由于下等阶层出身的学生在早先获得社会价值能力的机会上的结构性不平等,因此在上学期间就不容易获得成功,特别是在高等教育期间,他们大多被剥夺了在主导文化及其能力获得系统训练的机会,被置于一种更为简单的课程中,而且他们还受到鼓励,内化学校关于他们没有文化能力的定义[4]。因此,倡导“救助——发展模式”,就是要在动员社会力量继续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助学金的同时,还要为贫困学生创设更多的自我发展机会和进行脑力劳动的机会,一来可以帮助贫困生认清自身的特长和兴趣,挖掘自身潜力,不断提升自我知识和技能;二来有利于贫困生不断学习,提高综合素质,增强其就业竞争力,实现助人自助的目的。

3.2.2 提高综合素质,引导贫困生积极融入主流文化

贫困生多数来自农村,贫困的家庭经济、落后的乡村文化、闭塞的信息与交通等因素造成了大多数贫困生的生活方式、审美趣味、人际交往等迥异于社会主流文化,知识面窄、筛选信息能力差、学习方法跟不上,英语口语和计算机操作的零起点等就是其表征。贫困生要想实现社会流动,要顺应激烈竞争的时代潮流,就要抛弃原有的与主流社会格格不入的价值体系、语言习惯、生活方式。校方有责任引导贫困生主动融入社会主流文化,重新接受并建构主流文化所认可的原则和逻辑,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提升自己综合素质,方有可能实现自身价值,改变不利的社会地位。

3.3 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协助贫困生摆脱心理困境,激励贫困生“捧场”

在本调查中,广东贫困生源虽然没有显示出严重的心理问题或反社会行为,但他们由于经济困难所带来心理压力大、人际交往范围窄等危害是显而易见的,长此以往,普通的心理问题势必会发展成为抑郁、恐慌、绝望、厌世、报复、自杀等严重的心理问题和反社会的行为。为此,对贫困生的帮助不仅仅是一个物质解困的问题,更涉及到心理、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等深层次精神解困问题。

当前,高校学生日常工作的重要内容是要全面细致地掌握贫困生的思想状况,做好贫困生的思想工作。第一,主动关心贫困生,与他们保持联系与适当的沟通,确保他们在最困难的时候可以向师长求助或倾诉。第二,要提高贫困生的承受挫折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引导他们正确看待暂时的困难,正确对待困难,勇敢接受生活的挑战。再次,帮助贫困生走出自我封闭的小圈子,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应注意发挥班级和团组织的作用,发挥辅导员、班主任的作用,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鼓励贫困生积极参与,并在活动中发现和发挥他们的优势,使他们增强自信心,学会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最后,学校还应积极开展科学性、指导性、保密性和针对性相统一的心理咨询活动,解决贫困生的心理障碍问题。

总之,贫困生问题是高校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具有长期性、综合性、艰巨性。帮助他们解决生存问题,分享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成果,促进其自我发展,使之成为社会主义合格的接班人和建设者,是社会主义教育公平、公正的主要体现,也是高等学校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

[1]薛浩.高校贫困生现行资助体系中亟待改善的几个问题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6,(7).

[2]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标准和实施细则(试行)[Z].

[3]左玉珍.教育场域中的贫困大学生群体[J].扬州大学学报,2007,(8).

[4]宫留记.论布迪厄的高等教育理论[J].现代大学教育,2008,(4).

猜你喜欢
贫困生资助家庭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大学(2021年2期)2021-06-11 01:13:28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今日农业(2020年24期)2020-12-15 16:16:00
家庭“煮”夫
安邸AD(2019年2期)2019-06-11 05:29:18
恋练有词
美国防部资助研发能垂直起降的无人机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中国火炬(2015年2期)2015-07-25 10:45:24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中国火炬(2014年9期)2014-07-25 10:23:07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
中国火炬(2012年5期)2012-07-25 10:4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