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亚平
(湖北民族学院 南方少数民族研究中心,湖北 恩施 445000)
由于做土家第一寨——湖北利川鱼木寨课题研究,笔者邀请了湖北民族学院艺术学院两位美术老师为课题组成员,其中就有擅长作山水画的商守善老师。于是,我们有机会一起下乡做田野调查,有缘一路行走于鱼木寨、彭家寨等土家吊脚楼、古建筑群之山水间,试图从不同的学科多视角地探讨土家文化及其审美意蕴。从而了解到“非武陵山水不画”是这个本土画师之艺术风格,溪峒文化、地域文化、建筑文化是其艺术特色,天地人和是其艺术主题。
于是,在笔者出版的书里、发表的文章里,首选以其武陵山水画替代摄影照片作为配图。认为中国画的艺术手段和元素更能凸显武陵山脉之气象、风格和生命,有客观景色,也有这景色本身生长出的生灵审美过程蕴涵其中,更完整地体现出这个地区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构成的文化全貌。无论是土家古建筑的原始美,还是山水之间千年变迁中形成并在继续孕育的土家人生存与繁衍的轨迹,都是如此。比如,在《土家族村落的审美文化流变——以鱼木寨为审美视点》一书有关“村寨的形成”一章里,我们仅有实地考察所发现的追溯原生态村寨雏形的种种痕迹,有的浓墨,有的隐淡,有的留白,用种种机械主义的方法是不可能,也似乎不必复原时间隧道彼端的场景,但我们有传统艺术中国画。它是艺术,也是历史真实的留痕,而且其发展几乎同步并融于一体。在商守善画集里笔者发现了土家第一寨堡——《风雪鱼木寨》。它原始古朴居高险而不移,它摇摇晃晃却是破雪山之巅而立,似土家人生存繁衍的摇篮,更像一条承载厚重历史沧桑的船,坚定坚强地向历史的长河延伸着、探寻着泊岸的港湾,那根本就是土家族村寨雏形最完美的显现。因此,选其作了书封,使之与现代鱼木寨摄影照片在表现手法上、形式上都构成了鲜明的对比,起到了烘托书题的艺术效果。据商教授说,他为此画行走了两天的山路,脚上磨出十几个血泡,在天寒地冻的大年初三上寨堡,一画就是三个多小时,之后又反复观察修改,才得以成形。每每提起来,他总是笑说当时虽手脚冻僵了,心里却热乎乎的。我们佩服画家这种勤勉写生创作、热情艰苦求索的执著精神。多少年来,相信正是在这种精神的励志下,商守善《尽写家山》[1]的画今天才得以成集出版。
风雪鱼木寨/商守善
山川大象可观,是商守善《尽写家山》画集的一大特色。从其每幅山水画面所展现出的空间感来看,整个画面空间是从俯瞰的、多视点的角度把握的。无论是描绘山川峡谷中湍急的江流、烟波浩渺的帆船,还是丛林湖泊里的雁影、依山傍水而建的吊脚楼,其视野都很开阔,画面的远近深度也是在虚实、疏密对比之中加以实现的。中国传统绘画的“透视特点”(多视点的、鸟瞰的特点)基本被凸现出来,其山有“雄气”,水有“灵气”,楼有“峻气”。这画“气”之生,乃地域所造,也是风土人情所致。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是武陵山水孕育了画家及其作品。我们从商守善的“学画之路” 可见,他是大山的儿子,从小与山结伴,与溪相依,在吊脚楼里成长,他的舅舅是远近闻名的木匠师傅。许多年前,他上小学的恩施市盛家坝安乐屯村我曾去过。记得那天是赶乡场,在一个不知是“六柱五骑”还是“七柱六骑”的吊脚楼下,挤满了各色贸易的箩筐扁担;也不知道那撑起楼顶的木头叫排扇,吊起半截的柱头叫骑筒,只知道在公路边的梨树下欣赏那闹中有静的怡然乡景——梨花下的小卖店前,有一个村姑将竹背篓抵在柜台上面,低头扎着花鞋垫,又不时抬眼四处张望。画家正是在这样一个纯朴自然的乡村中度过了他的童年,为他之后的艺术之路奠定了深厚的生活基础。
说来也巧,他家乡的盛家坝中学笔者少年时代也曾去过,在校舍的茅草屋檐下,第一次认识了冰凌花。现在想起来都会感觉到山里的寒气,就像他画集中的《山寨瑞雪》,你只要一出门就会清晰地看到自己的足迹,只是没见到过画里的雪山红叶,那会是什么树的叶子呢?我们从画中可以生出许多遐想。常言道“画乃心印”,家乡的山水对商教授绘画艺术影响是深远的,在他的作品中,如《山寨金秋》、《故乡印像》、《清江渔歌》等所显示出的那种“气象”正是其人其心的写照:大气、逸气、静气、峻气。
溪流纵横可游,是商守善《尽写家山》画集的第二大特色。武陵土家是一个典型的山地农耕民族,这从土家族族谱土家大姓土著渊源中所述,土家自先秦秦汉以降世居长江三峡及酉、辰、巫、武、沅五溪山地可知。清江流域土家族所居多为溪峒地貌,所以“溪峒文化”处处可见:在土家族地区的地名中,以土家语洞、溪为地名的很多。如鄂西利川的一地名叫“洞阁”,土家语是 “村旁一洞,形如楼阁”的意思。鄂西巴东县又有土家语地名沙子溪、小溪坡、长溪、五龙溪等等,这里的“溪”是取其本意。还有以“车”、“沟”为地名的多,清江中下游的长阳有个“车沟”,释文:“村以溪沟得名。”土家语“车”是水的意思,“沟”,亦是溪,“溪”与“沟”同义。又如鄂西利川鱼木寨整个山寨以两条叫“鸡头沟”和“倒字沟”的溪水为分界线。这表明土家族地区山高水丰,往往以溪、沟、河为界,溪与区域有关。[2]
翻开《尽写家山》画集,凡山川幅幅可远望,凡水流处处见溪峒,如《大山深处》、《山路十八湾》、《不尽山泉云中来》、《武陵土家》等等。而且许多都还是画的恩施旅游项目和生态景区中的景点。如《幽谷飞瀑》、《小龙门奇观》就是恩施名胜大峡谷风景区,《清江飞瀑》就是利川腾龙洞旅游景点,还有特色旅游项目《清江漂流》、古建筑景点《春游大水井》、人文景观《恩施连珠塔》等等。这些画,借景抒情,在创作中体现出自我性、抒情性和独特性,为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对家乡的旅游业起到了宣传和推介的作用。
大山深处/商守善纸本设色96cm×180cm
依山傍水可居,是商守善《尽写家山》画集的第三大特色。“溪峒”是由土家人出生地向居住地——住宅——部落——村寨——区域发展演变之源。所以,土家人取地名以用之,族称前以冠之,建制割据以称之。溪与洞的关系我们也可以理解为“溪”是“地方”,“洞”是“处所”。在武陵这座大山深处,溪流纵横的山地农耕“处所”,由于生产力低下,人们靠山吃山,过着自给自足,敞向自然,贴近自然的生活。[3]从商教授的画集中,一眼便能见到镶嵌在山川大象、溪流纵横中依山傍水、聚族而居的土家吊脚楼聚落景观。吊脚楼以它别致、优美的形式点缀所在的自然环境,不但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而且通过相互映衬,烘托和照应,使整个画面的景物向美的境界升华。尤其是用水的空白之韵与水的纯净气质互为补充,用青灰泥瓦色与原木杉树皮色冷暖对比映衬,构成了整个画面的天然色彩,与大自然完全融为一体,具有十分浓郁的武陵土家气息。无论是横看成岭,侧成峰,依山而寨,择险而居的鱼木寨堡,还是远眺近览,错落有致,依山傍水的彭家寨,还有《武陵土家》、《土家仙居》、《故乡情》等等,都有“深山人不觉,人在画中居”的自然意境。
与此同时,同是画的吊脚楼也“千楼吊脚自有别”。如《金秋十月》中的吊脚楼建在山上是平吊,《山寨秋色》中的吊脚楼建在山间坝子里,是有丝檐和“转千子”走廊的两头吊,真正画出了人、屋、景致自然和谐的建筑风格,所体现的正是清江、酉水武陵地区少数民族民居“天人合一”的居住理念。而《龙山洗车古镇》、《清江古渡》边的吊脚楼,临河坎吊脚,分岸阶筑台,充分展示了吊脚楼宜山宜水宜平地,顺坡顺地顺其自然的鲜明地域特色,体现出人与自然相得益彰,“以天地为庐”的玄学意识。其画法传统,勾线皴擦,用笔水分较少,古朴苍桑之感尽在其中。
除此,我们试着再仔细翻阅慢慢欣赏,便发现在画集的每一幅画里都可以读到诗人的意境,散文家的韵味,小说家的故事,民间故事篓子的传说。不信你看——《春之晨》在画家笔下,湖水在天光的映照下成了纯白色,那是照在湖面上的春之雾霭,树叶儿却在水光的反衬下变成天蓝色,绿茵在蓝叶儿的倒影里又涂上一层墨蓝。于是,空旷的湖上,燕队更清淅,渔船更醒目,人融于自然的主题更鲜明。由此,散文家会说透过春之晨看见了四季的交替。不是吗?那水草根部泛黄色,正是冬之褪袪之色;那蓝叶儿犹如紫荆花是先开出春之花后才会长出夏之绿叶,这正是应用了光的复杂变幻、色的反差反串才成独特的意境。冬天的湖冰还没消融,春天的燕子却已成行。早春的紫荆刚缀满枝头,夏天的绿叶已蔓延树枝,秋天的荒草蛰伏在岸边的泥泽,伺机将再一季的落叶沤成树林之肥地。
这也难怪,中国的山水诗和山水画本身就是一对姐妹艺术,最具代表的唐代诗人画家王维,就是以他画家的眼睛和诗人的情思,以诗作画,以画赋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画融合,创作出一幅幅“诗画”和一首首“画诗”。[4]印象最深的是王维的山水名画《山居秋暝》:
春之晨/商守善48cm×48cm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这种清新自然、象外传神的诗画风格、情与景高度融合的艺术境界,是中国传统绘画理论的重要范畴之一。王维,可说是以诗为画创造意境的圣手,而王维诗画,正是以他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中国艺术宝库中熠熠闪光的不朽珍品。商教授在他的山水画教学中就特别注重引导学生欣赏中国古代优秀山水画作品,从中了解山水画的基本规律和美学观。在他的画集中同样可见到“明月松间照” ——《东山月正圆》、“清泉石上流” ——《清江飞瀑》的意境,一种诗画一律、天工与清新的视觉美。由《家乡的秋天》云动、山动、稻田动的画面,想到湘西歌谣“风吹藤动铜铃动,风停藤停铜铃停”的意境。所谓“意在笔先”,可想,商教授是刻意做到了这一点。
小溪中坝大院落角朝门/商守善
更可贵的是,商教授不仅从形式上画吊脚楼,还从学术上研究土家建筑文化,解读其审美意蕴,使己从一个单纯的画师升华为一个学者型画家,在人与自然的物我感应、情景交融中产生创作激情和灵感。从理论到实践中创作意境,这使他的山水画更具深度和内涵。例如他在画集中论述的古建筑群落——恩施盛家坝乡小溪村,笔者也去过,在那里就见过商教授笔下桃花源似的《上坝春色》,在他素描中的《胡家大院》里,我们采访过修吊脚楼的木匠师傅,搜集到土家的《上梁歌》等民间歌谣,还听到至今还留存着的土家习俗——“挑银水”……在中坝的大院落脚朝门留过影。笔者十分喜欢这些逼真而简洁,又足见绘画功底的素描,想像中这些坝上的吊脚楼群会随季节变幻着它的艺术成色。使人联想到画集里的《月照曲江楼》不仅仅是根据丁寨当时的速写加工的,还会是依据戏楼的传说画成的。应该说,有了他的《吊脚楼札记》、《湘西洗车古镇采风写生随记》[1],有了他对《土家族民居建筑艺术、建房习俗、空间观念及神化现象》[5]、《土家族民居建筑与山水画艺术》[6]的研究,才有了他今天的画集《尽写家山》。
清江飞瀑/商守善68cm×68cm
总之,商守善老师的画风正如王月圣先生所言“逸气横生”,画品如罗彬先生所称,承接了北宋以来山水画“可望、可游、可居”的写实传统。画集凝结了他多年的心血,集中体现了一个本土画家的艺术风格和深厚造诣。在此,也借用他自己所表,浓浓的故乡情是他画山画水的永恒动力,尽写家山,是画家终身奋斗的目标,我们期待着商教授更多更好的画卷问世。
[1] 商守善.尽写家山[M].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10.
[2] 谢娅萍,戴宇立.土家族村落文化的审美流变——以鱼木寨为审美视点[M].武汉:崇文书局,2009:3-4.
[3] 雷翔.鱼木寨古建筑的历史文化考察[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03):33-36.
[4] 朱俊红.试论王维的诗画艺术[J].文学教育,2010(10):18.
[5] 商守善.土家族民居建筑艺术、建房习俗、空间观念及神化现象[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10-13.
[6] 商守善.土家族民居建筑与山水画艺术[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4):1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