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科大学生应对方式与焦虑的相关研究*

2011-01-18 12:05李胜豪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11年4期
关键词:医科汉族消极

潘 欣,康 杰,李胜豪

(1西安交通大学,陕西 西安 710049;2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7)

当代医科大学生因学习周期长,课程繁多,加之医生的职业要求与压力等,易产生焦虑、抑郁、孤独等不良情绪,甚至产生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因此,进行医科大学生的应对方式与焦虑的相关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心理学研究意义,还具有改善医患关系、提高医学伦理道德水平等社会价值。本研究采用解亚宁编制的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和吴文源编制的焦虑自评量表(SAS)对西安某高校医学专业8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探讨医科大学生应对方式和焦虑的相关性。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陕西省某重点大学医学专业的在校大学生的大二、大三、大四、大五学生为研究对象,共发放问卷800份,最后收回有效问卷716份,有效率为89.5%。

1.2 研究工具

1.2.1 简易应对方式问卷

本研究选取解亚宁编制的“简易应对方式问卷”,问卷分为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两个维度,共包含20个问卷项目。[1]122-124该问卷采用 Liker4点量表的评分形式(0 代表不采取,1代表偶尔采取,2代表有时采取,4代表经常采取 )。该量表的重测信度为0.89,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0,说明了该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

1.2.2 焦虑自评量表(SAS)

SAS有20个问题,反映焦虑的有无及严重程度,根据调查对象最近1周的情况回答;每个问题有4个选项:A.无或偶尔有该项症状;B.有时有该项症状;C.经常有该项症状;D.持续有该项症状[1]106-107。每项得分 1 ~ 4 分,将20 个问题的得分相加即得到粗分,再将粗分乘以1.25得到标准分,若标准分>45分则为阳性结果。

1.2.3 方法和数据处理[2]

主试详细的介绍本测试的目的,并给予具体指导,要求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以无记名的形式独自填写。问卷收集上来后,进行编码,采用EpiData3.1建立数据库,输入计算机,并对数据进行逻辑检错及核查,并采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800份,回收有效问卷716份,年龄16~26岁,平均年龄为21±1.4岁。参加本次调查的男生人数为339人,女生为377人;其中大二学生180人,大三207人,大四192人,大五137人;来自农村的学生352人,来自城市的学生364人;少数民族学生112人,汉族学生604人。

2.2 医科大学生的应对方式情况

2.2.1 医科大学生两种应对方式的比较。

对医科大学积极与消极的两种应对方式进行统计:积极应对方式得分为1.90±0.49,消极应对方式的得分为1.21±0.48,进行t检验得出医科大学生面对压力时采用的两种应对方式存在显著差异,且以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为主。

2.2.2 不同性别、生源地、民族的医科大学生比较。

本调查研究对医科大学生进一步做了不同性别、生源地、民族的压力比较。对学生的民族界定是除汉族籍同学外(包括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回族、满族等)统称为少数民族(见表1)。

表1 医科大学生压力应对方式在性别、生源地和民族上的比较

从表1可以看出,女生在积极应对方式和消极应对方式上的得分都显著高于男生,这说明在面对压力时,女生比男生更积极主动地去采取各种压力应对方式缓解压力;从生源地的比较上,来自城市的大学生群体的积极应对方式的平均分高于来自农村的大学生群体,并且达到了显著水平(P<0.05),而在消极应对方式上,两个群体的大学生则没有明显的差异。在以民族为自变量的压力应对方式分析上,积极应对方式和消极应对方式两个维度上,汉族大学生和少数民族的大学生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2.3 医科大学生的焦虑状况

2.3.1 不同民族大学生焦虑状况的检出率。

根据 Zung的SAS焦虑分级(标准分 >50分即为焦虑),[3]604名汉族学生的检出率为17%,112名少数民族学生的检出率为8.9%。统计结果显示,汉族大学生的焦虑检出率明显高于少数民族大学生。

2.3.2 不同民族大学生焦虑状况的比较。

在以民族为自变量进行焦虑的统计上,604名汉族学生的焦虑总得分为40.98±8.658,112名少数民族学生的焦虑总得分为41.44±7.832。进行t检验得出汉族和少数民族大学生焦虑总分存在显著差异(t=1.762,p <0.05)。

2.3.3 不同民族各年级大学生焦虑状况的比较。

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考察汉族和少数民族大学生焦虑状况的年级差异(见表2)。表2结果表明,医科大学生的焦虑状况不存在明显的年级差异。进一步对不同民族不同年级大学生的分析结果显示,汉族大学生的焦虑状况不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而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焦虑状况有显著的年级差异。进一步的多重比较(LSD)表明,五年级显著高于二年级。可见,少数民族大学生随着年级的增高,其焦虑状况呈上升趋势;汉族大学生总体发展趋势平稳。

表2 不同民族各年级大学生焦虑状况的比较(X±SD)

2.4 应对方式与焦虑的相关分析

对SAS得分超过50分的高焦虑组和得分低于50分的低焦虑组在两种应对方式上做t检验,可以得到,两种应对方式在焦虑的两个水平上存在显著性差异(见表3),进一步对应对方式和焦虑得分做相关分析得到,积极应对和焦虑呈显著负相关,消极应对方式和焦虑呈显著正相关(见表4)。

表3 医学院大学生应对方式在焦虑水平上的比较

表4 医学院大学生应对方式与焦虑的相关分析

3 结果与讨论

应对方式的选择是与个体的身心健康有显著的关联的,积极成熟的应对方式能改变个体的主观认识,有提高个体处理问题的能力及改善情绪等作用,而消极的应对方式则容易导致焦虑。[4]

研究结果显示,医科大学生在面对压力的时候倾向于选择积极的应对方式,性别在压力应对方式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女生在面对压力时较男生更多更积极主动地去采取各种压力应对方式来缓解压力。而在生源地的差异上,来自城市的大学生群体的积极应对方式的平均分显著高于来自农村的大学生群体;而在消极应对方式上,两个群体的大学生则没有明显的差异。在以民族为自变量的压力应对方式分析上,积极应对方式和消极应对方式两个维度上,汉族大学生和少数民族的大学生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在对焦虑的调查结果上,医科大学生的SAS平均得分为41.91 ±8.69,高于一般人群(33.8),[5]阳性的学生占到了15.7%,这说明医科大学生的焦虑状况是比较严重的,应该引起学校的高度注意和关注。在年级维度上,大三、大四学生的焦虑得分比较接近,大二、大五的学生焦虑得分也比较接近,大三、大四的学生课程是大学期间最重的一个阶段,而大二和大五的学生课程压力相对轻松一点,课程压力可能是导致焦虑的一个来源。

在应对方式与焦虑的相关性研究上,积极的应对方式与焦虑呈负向相关;而消极的应对方式与焦虑呈正相关。高焦虑组和低焦虑组在应对方式上存在显著性差异。低焦虑组更倾向于选择积极的应对方式,而高焦虑组更倾向于选择消极的应对方式。

4 建议与对策

医科大学生是大学生群体中一个较为特殊的群体,不仅职业技术性要求高,而且社会对其职业期望与伦理道德要求更高,这些压力都会影响医科大学生的应对方式与焦虑水平,成为影响其心理健康水平的主要因素。[6]为了使医科大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积极应对压力,应该充分发挥学校的教育引导作用,全面优化医科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4.1 积极开展医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针对医科大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学习任务、生活方式、发展需要等不相同的心理特点加强针对性的心理健康宣传与教育,将一些基础的心理学课程纳入到学生的必修课程里面,课程设置应该针对学生的各个层次,使学生能够系统地学习适合自己的心理知识,了解自身的心理发展变化特点,学会自我调试的心理学方法。

4.2 加强个性化的咨询指导,增强心理健康教育效果

要深入把握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心理问题发生的几率,加大医科大学生在入学初期、见习实习期间、毕业前期、面临考试等特殊时期,加强对学生的学习、交友、恋爱、就业、成长发展等各个方面的教育与指导。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女大学生、贫困大学生、学业困难学生,要有针对性的加强心理咨询和指导,帮助他们实现人格的自我完善,克服生活中遇到的挫折,顺利完成大学阶段的各项任务。

4.3 结合医学专业和医生职业特点,加强医学伦理与职业道德教育

医科大学生未来的服务对象是心理活动复杂的病人。加强医学伦理学教育有助于医科大学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把握与解决医疗卫生实践过程中的医学道德问题和医学道德现象,而对医科大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可以更好帮助大学生理解“生命所系,性命相托”的深刻内涵,正确理解社会公众对医生职业的要求与期待,正确对待职业压力,处理好医患关系。

4.4 完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全力维护学生身心健康

近年来,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从医科大学生职业要求和从业需要出发,加强医科大学生心理咨询与干预方法的训练,对各种危机事件的苗头采取早发现、早干预。可以通过讲座、各种团体辅导、学生社团活动、班级心理委员培训等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培养大学生成熟的应对方式,降低焦虑水平,从而改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1] 汪向东.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增刊,1999.

[2] 吴明隆.SPSS统计应用实务[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3] 杨伊生.蒙汉大学生焦虑特征的调查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8,(4):52 -56.

[4] 杨俊茹,张磊.大学生压力应对方式的调查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17(3):74 -77.

[5] 丁树荣,石晶,徐宏斌,等.医学生焦虑状况及影响因素调查研究[J].临床荟萃,2007,22(19):1404 -1405.

[6] 李松英,温迈.医学院学生焦虑、抑郁、孤独及相关因素探讨[J].浙江预防医学,2006,18(8):13 -15.

猜你喜欢
医科汉族消极
RANTES及其受体CCR5基因多态性及环境因素在昆明汉族T2DM发生中的交互作用
新医科背景下医学院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工作实践研究
生命教育视域下医科院校思政工作的实效性探究
Study on Local Financial Supervision Right and Regulation Countermeasures
开放式创新性实验教学在医科生科研思维培 养中的应用
医者难自医
改成汉族的满族人
汉族和维吾尔族心肌梗塞患者心肌酶活性测定的比较
让自己发光
家庭教育:你种的是积极树还是消极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