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20日凌晨一点左右,南京西开往昆明的K 155次列车,终于在晚点一个小时之后缓缓驶入了安顺站。虽然经过三十多个小时的行程,虽然时间已是凌晨,到站的喜悦令大家精神振奋。出站之后,联系上了接站的车,在一辆共十一座的车上,在后排座塞满了行李的情况下,硬是装入了十五个人,在一片茫茫的黑夜中驶向了此行的目的地——关岭。
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位于贵州西南部,隶属于安顺市,县城东北距贵阳市140公里,距安顺市40公里。与贵州其他地区一样,这里到处是崇山峻岭,地无三尺平。此次我们长途跋涉来到这里,是为了参加中国古生物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
虽然在全国的政治和经济版图上,关岭是一个不起眼的小县,但在古生物学研究领域,关岭可谓明星中的明星。这里所说的第一个明星是指贵州在中国古生物学研究领域具有悠久历史和重要地位,具有古生物王国的美誉。而在贵州众多重量级化石生物群中,关岭化石生物群的发现和研究成果更是熠熠生辉,在世界上产生了重大影响,被誉为“全球晚三叠世独一无二的化石库”。
关岭化石生物群的研究,开始于上个世纪20年代,我国著名地质学家乐森璕首次在关岭发现了海百合化石。1957年之后,随着大量海生爬行动物化石的发现及媒体报道,关岭化石生物群引起了国内外的普遍关注,很多国内、国际研究机构和专家先后到关岭进行考察和研究。随着科研的不断深入,关岭化石生物群的科学价值和知名度在国内外不断扩大。与此同时,盗掘和倒卖化石的行为也日趋猖獗,为了保护这一珍贵的资源,关岭自治县成立了专门的保护机构,并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于2002年颁布实施了《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古生物化石资源保护条例》,它是中国第一部县级人大颁布的专门保护古生物化石资源的地方性法规。为了进一步保护好化石产地,2002年12月25日经贵州省国土资源厅批准,在这里建立了贵州第一家省级地质公园,2004年1月19日又被国土资源部批准为“贵州关岭化石群国家地质公园”。
关岭化石群国家地质公园内博物馆的全景
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届三次理事会议
杨群理事长在开幕式上讲话
杨群理事长向关岭化石群国家地质公园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授牌
20日晚,中国古生物学会首先举行了“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届三次理事会议”,会上秘书长汇报了会议筹备的情况,介绍了会议日程安排,揭晓了青年古生物学奖的投票结果,讨论产生了获奖名单。本次年会由中国古生物学会和中国古生物化石保护基金会合作主办,关岭自治县人民政府、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和贵州大学联合承办。会议以“古生物科学研究与化石保护”为主题,展示中国古生物学和相关学科近年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科普教育以及古生物化石保护等领域取得的新进展,展望“十二·五”古生物学科的发展趋势,宣传贯彻《古生物化石保护条例》,探讨古生物学科更好为基础科学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服务的有效途经。
21日,会议正式开始,上午在县宣传文化中心举行了开幕式。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海洋古生物学家郑守仪教授,原国土资源部副部长、中国古生物化石保护基金会理事长蒋承菘,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地环处处长李继江,中国古生物学会理事长杨群,中国古生物学会副理事长、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周忠和,副理事长季强、童金南以及秘书长王永栋等出席开幕式。
学会副理事长周忠和主持开幕式。学会理事长杨群指出,贵州有“古生物王国”之称,近20年来,瓮安生物群、凯里生物群以及关岭生物群等的发现和研究成果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其中关岭古生物化石生物群被誉为“全球晚三叠世独一无二的化石库”。本次会议在关岭召开,是中国古生物学界的一大盛事,是中国古生物学会首次在贵州举办学术年会,为全国古生物学工作者提供了观摩、考察、学习和进一步研究的机会。
中国古生物化石保护基金会理事长蒋承菘在致辞时表示,本次年会首次将古生物科学研究与化石保护结合起来,是一种创新。古生物化石与产地保护涉及社会管理的方方面面,需要动员全社会力量,有效普及古生物知识,提高全民族保护古生物化石及产地意识。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李继江处长在致辞中,希望大家集思广益、出谋划策,不断推进我国古生物的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地学科普教育,推动全民珍惜地球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古生物化石资源和保障社会科学发展。贵州省国土资源厅副厅长赵震海、安顺市副市长刘旭和关岭自治县县长杨开华分别代表省、市和县对大会的召开表示祝贺,并表示,本次大会的召开将有力推进贵州和关岭化石群的保护与开发工作,并有助于安顺市和关岭县科普教育事业和地质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在开幕式上,中国古生物学会与中国化石保护基金会签署了两会战略合作协议。中国古生物学会理事长杨群、中国古生物化石保护基金会理事长蒋承菘分别代表学会和基金会在战略合作协议上签字。会上颁发了中国古生物学会青年古生物学奖,来自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和西北大学的四位青年学者李淳、樊隽轩、黄迪颖和张志飞获得了中国古生物学会首届青年古生物学奖。中国古生物学会还借机向贵州关岭化石群国家地质公园授予“全国科普基地”称号。
随后大会主题报告开始,郑守仪院士以“大海里的小巨人”为题介绍了海洋原生动物有孔虫的科学和美学价值,并展示了自己制作的一套有孔虫的模型;汪啸风研究员介绍了关岭生物群的分布、特征及其古地理和沉积环境研究进展情况;沙金庚研究员从非海相和海相对比的角度,介绍了我国侏罗系和白垩系研究的进展;童金南教授介绍了中生代初海洋生态系统的演变;李淳副研究员则以“从关岭到罗平:中国三叠纪海生爬行动物化石研究的‘第二次浪潮’”为题介绍了我国三叠纪海生爬行动物的研究历史和现状。
关岭化石群国家地质公园大门
从下午开始,与会代表按照个人所从事的研究方向,分七个分会场进行学术交流。分会场专题研讨和学术交流内容广泛,展示了我国古生物学界近年来所取得的重要科学进展。在早期生命研究方面,我国科学家的研究涉及到蓝田生物群、瓮安生物群等诸多领域,并取得重要突破;埃迪卡拉纪和寒武纪年代地层学、澄江动物群、庙河生物群、高家山生物群以及凯里动物群、耙榔生物群研究继续深化;探索运用X射线断层扫描成像技术研究胚胎等古生物化石的新方法。对早古生代生物多样性的起源、时空演化幅射以及古生态的研究取得积极进展。众多学术报告涉及晚古生代不同生物门类、生物礁生态系、同位素地球化学以及年代地层划分等基础研究,运用多学科手段探索了中生代初期重大地质事件过程及其环境因素;在二叠-三叠纪转换突变期生物大灭绝和复苏事件及地层学研究方面取得突破进展;在三叠纪关岭生物群及相关环境研究领域取得显著进展;中生代重要动植物类群的辐射演化和环境变化等研究方面继续深入。对新生代生物与环境变化及其对全球气候变化响应的探究,反映了我国学者立足国际前沿的不断创新。微体古生物学与过去海洋环境和气候快速变化、以及利用微体化石进行精细地层对比的研究方兴未艾。地球生物学专题的研讨涉及到微生物分子及其同位素、微生物与矿物相互作用等前沿领域,旋回地层学方法为高分辨率地层学研究提供了新的重要途径。在古脊椎动物的起源演化、古植物和孢粉学与气候环境变化、分子古生物学与谱系年代研究等方面也取得了许多新的进展。另外,与古生物学密切相关的一批成果和专题还涉及古生物学教育和人才培养、博物馆建设、科学普及、化石保护、古生物数字出版等方面。
22日,为会间考察,与会代表在上午和下午分别参观了闻名世界的“黄果树瀑布”和关岭动物群国家地质公园,领略了山川的壮丽和生命的奇妙。
黄果树瀑布位于贵州省安顺市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和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交界之处,是珠江水系白水河九级瀑布群中规模最大的一级瀑布。黄果树瀑布由头道滩、黄果树瀑布、水帘洞、犀牛潭、三道滩、马蹄滩等景点组成。瀑布高为77.8米,宽101米。瀑布后绝壁上凹成一洞,称“水帘洞”,洞深20多米,洞口常年为瀑布所遮,洞内有三个“窗孔”,游人可由此从瀑布水中向外窥视,更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黄果树大瀑布是世界上唯一可以从上、下、前、后、左、右六个方位观赏的瀑布,也是世界上有水帘洞自然贯通且能从洞内外听、观、摸的瀑布。明代伟大的旅行家徐霞客考察大瀑布赞叹道:“捣珠崩玉,飞沫反涌,如烟雾腾空,势甚雄伟;所谓‘珠帘钩不卷,匹练挂遥峰’,俱不足以拟其壮也,高峻数倍者有之,而从无此阔而大者”。
黄果树瀑布在可查典籍中首次出现在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中。文中称,徐霞客通过询问当地人,得知大瀑布之上游的河流名为“白水河”,但徐霞客在文中并未提及瀑布的名称。此后明清两代的大量诗文中,提及该瀑布时,也均以“白水河”指代,河瀑不分。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刻印的山阳李宗邡《黔记》中,收录了江西山阳李腾华的《白水河小憩并序》,其中写道:“白水河,其地多黄果树,故以树名名村市。”序中还引用了两句诗:“飞雪溅衣黄果树,乱红撩眼刺梨花。”事实上该地并无“黄果树”,作者之所以这样写,是因为当地有一种常见的落叶乔木“黄桷树”,即榕树。当地过往的商客由于读音相近,误记“黄桷树”为“黄果树”,因此有此记载。而在《镇宁县志》、《永宁州志》等记载中,还出现了“黄葛树”、“黄阁墅”等对该地区的称谓。直接提出“黄果树瀑布”这个名称的可靠记载,是清末民国初贵阳诗人王敬彝的《黄果树瀑布》诗。此后“黄果树瀑布”逐渐替代了“白水河瀑布”,成为对该瀑布最普遍的称谓。
关于黄果树瀑布的成因,可谓众说纷纭。其中一种学说认为,最初的白水河可能在现今的油鱼井附近就已潜入地下,其下游的河段形成伏流,河水潜入地下之处形成落水洞式瀑布。后来,随时间的推移,伏流处的洞穴不断扩大,最终导致洞顶崩塌,最后伏流段的洞顶全线崩塌,因而形成现今黄果树下游的箱状峡谷,而且瀑布向上游侵蚀迁移数百米,最后稳定在目前所在位置。目前黄果树下游峡谷中堆积有崩积形成的巨石,而且油鱼井、马蹄滩、湾塘等处的岩溶潭可能是当年瀑水下落时的冲刷坑。由于瀑布是在同期洞穴塌陷后造成河谷纵向裂点而形成的,因此以同期洞穴堆积物的绝对年代判断下限,以河谷发育期判定上限,黄果树瀑布的形成年代约为10-50万年。
西北大学刘建妮在作报告
Frank在作报告
地质公园位于关岭自治县西部,规划面积20平方公里,核心区0.94平方公里,保护区200平方公里,地质公园核心区由入口区、地质科普走廊区、博物馆区和现场保护参观区等组成。这里埋藏的古生物化石形成于距今2.2亿年前的晚三叠世,主要包括鱼龙、海龙、鳍龙、盾齿龙等海生爬行动物,此外还有千姿百态的海百合和菊石、双壳类、牙形石、鹦鹉螺、腕足类及古植物化石。化石群中海生爬行动物化石和海百合化石数量巨大、种类众多、保存精美、形态奇特为全球同期地层所罕见,堪称世界一流。关岭化石生物群是全球晚三叠世独一无二的海洋生物化石宝库,也是我国近年来发现的最重要的古生物化石群落保存地之一,对于研究海生爬行动物的分类、早期演化化及古生态和古埋藏学都有重要科研价值。从目前发掘出来的化石看,关岭的海生动物在水深约200—500米海洋中生活,当时由于沉积环境宁静,水生爬行动物以及鱼类、海百合和大量的无脊椎动物等完好地保存下来,经后期地质作用和石化,形成了现在的水生爬行动物——海百合化石库。
23日,会议继续进行分会场报告。在下午闭幕式之前的大会主题报告上,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孟津博士、古植物学家周浙昆研究员和中国古生物化石保护基金会的单华春秘书长分别就“哺乳动物的起源演化”、“新近纪古气候重建与季风气候”和“生命·环境——中国化石和环境保护现状及对策探讨”进行了探讨。
童金南委员接受当地媒体采访
会间交流
关岭化石群国家地质公园内路边石头上的菊石
关岭化石群国家地质公园内路上所铺石板上的遗迹化石
当地民间乐器表演
闭幕式由中国古生物学会副理事长季强主持,童金南副理事长致闭幕词,中国古生物化石保护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单华春、关岭自治县委书记张本强等分别致辞。在闭幕式上,还评选表彰了中国古生物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研究生优秀报告奖。丁娜、丁伟华、贾建忠、蒋青、兰天、刘丽静、宋海军、王敏、邢海和张晓林等十人获得研究生优秀口头报告奖,李明松、李向锋和魏雪芳三人获得优秀展版奖。
在本次年会中,参会专家学者围绕“古生物学科研与化石保护”主题,进行了内容丰富的学术交流活动。会议共设置学术专题20个,安排学术报告193个(其中大会报告7个,分会场报告186个,包括主题报告28个,展版报告20余个),有55位专家担任24个分会场或工作会议的主持人和召集人,论文摘要集共收录了324篇论文摘要。研讨和交流的内容反映了我国古生物学在近年来取得的新进展和新成果,涵盖了古无脊椎动物学、微体古生物学、古植物学和孢粉学、古脊椎动物学、古人类学、地层学、生物地理学和古气候学、分子古生物学、地球生物学以及沉积学和地球化学等学科分支。参加这次年会的代表除了老一辈古生物学家和中青年学者外,还有一批年轻而充满朝气的研究生和年轻学者。
会议期间,本次年会还组织了若干专题工作会议和科普宣传活动。中国古生物学会召开了第26届学术年会组委会会议。中国古生物化石保护基金会成功召开一届六次理事会和一届三次专家委员会会议,并且在关岭的中小学校组织了形式新颖、深受公众欢迎的公益科普宣传走进校园活动。国家古生物化石专家委员会办公室组织召开了《古生物化石保护条例实施办法》和国家古生物化石保护分级标准的意见征求会。
下午会议结束后,关岭人民政府组织了民间歌舞与与会代表选派的节目同台献艺,共同庆祝大会的顺利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