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德庆
(铁道部 运输局,北京 100844)
提高我国铁路口岸站运输效率研究
高德庆
(铁道部 运输局,北京 100844)
通过分析我国铁路口岸站现状和运输组织存在的问题,提出从加强组织领导、构建联劳协作机制两方面强化生产组织管理,从加快货运计划改革、优化列车编组计划、加强调度集中管理3个方面优化运输组织,并通过加强与路外部门的协调配合和优化国际联运办理方式,提高货物的报关检验速度和铁路口岸站运输效率。
铁路;口岸站;运输效率;对策
自1999 年以来,铁路口岸站运量逐年增长,连创历史新高,有力地促进了我国与周边国家贸易的快速发展。在目前铁路运输能力持续紧张、口岸运输需求不断增长的情况下,提高口岸站运输效率,确保口岸运输畅通,具有重大意义。
目前,我国通过满洲里、绥芬河、珲春、二连、阿拉山口、丹东、图们、集安、凭祥、山腰 10 个铁路口岸站与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朝鲜、越南等国家开办两国间直通国际铁路货物联运,并通过上述国家与中亚各国和一些欧洲国家实现了国际直通货物联运,如中国过境哈萨克斯坦到乌兹别克、土库曼、吉尔吉斯等国家的货物运输;中国过境俄罗斯到波兰、德国等欧洲国家的货物运输等。
在 10 个铁路口岸站中,有3个与俄罗斯接壤,即满洲里—后贝加尔、绥芬河—格罗迭科沃、珲春—马哈林诺口岸,其中珲春口岸站自 2004 年至今一直处于停运状态;与朝鲜接壤的有3个,即丹东—新义州、图们—南阳、集安—满浦;与蒙古接壤的有1个,即二连—扎门乌德;与哈萨克斯坦接壤的有1个,即阿拉山口—多斯特克;与越南接壤的有2个,即凭祥—同登、山腰—老街。即将建设的铁路口岸站有2个,一个是中俄之间的同江—下列宁斯阔耶;另一个是中哈之间的霍尔果斯铁路口岸站。
在既有的 10 个口岸站中,满洲里、阿拉山口、绥芬河与二连4个口岸站 2009 年完成所有铁路进出口货物运量的 97%。4 个口岸站的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
2009 年,全国铁路口岸站完成进出口货物运量 4 966.5万 t,与 2000 年相比,增长了 1.9 倍,年均增长 12.7%,其中四大口岸站完成进出口货物运量 4 820.2 万 t,与 2000 年相比,增长了 2.1 倍,年均增长 13.3%。
我国铁路部门始终坚持把口岸运输作为运输工作的重点,给予优先运力保证,努力确保空车需求,加强运输组织,挖掘运输潜力,加大对口岸站及后方通道的改造力度,以扩大口岸运输能力,采用信息技术提高作业效率,为口岸站的运量增长提供有力支撑。但是,口岸站的运输仍然存在过境手续繁琐、通关时间长等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货主虚报计划,造成货源不实,打乱运输秩序。由于货主多站虚报同一计划,导致对外商定计划数不准确,商定时间延长,不仅增加了货主发货的等待时间,也造成部分商定的计划不能兑现,部分车数与吨数不成比例等,造成运力浪费,对外信誉受到影响。
(2)国外接轨站站场接卸能力不足,导致我国出口货物受阻。例如,多斯特克口岸站因为线路、存车、调车能力严重不足,换装机械简陋,装卸设备及装卸劳力少等原因,其准轨接运能力与中方出口运量增长不符,影响中方出口交车。
(3)进口列车存在违编现象。例如,由于哈萨克斯坦方违反编组计划,移交的宽轨列车增加,导致阿拉山口站宽轨调车作业量增加,延长了车辆入线时间,同时对宽轨接车造成影响。
(4)海关、商品检验检疫部门查验作业范围尚未完全覆盖口岸车场。例如,到达阿拉山口站准轨二场的出口货物,必须进行转场作业至准轨一场,才能接受海关和商品检验检疫部门的现场查验,这不仅延长了货车在站停留时间,还加大了调车作业量。
(5)海关、商品检验检疫在口岸站作业分散,不能实现统一对外窗口,延缓了通关速度。联检部门工作时长不一致,导致部分车辆放关时间延长。此问题突出表现在海关、商品检验检疫部门的内勤为8小时工作制,而外勤为 24 小时工作制,导致昼间到达车辆通关时间较夜间少。
(6)出口车辆手续不全、代理人行为不规范,易造成口岸通关出现梗阻。单证不全、票证不符、运单填记漏项等问题,使车辆在站积压时间较长,如阿拉山口站此类问题车数量仅占总车数的 1.7%,却占到平均停时的 4.7%。同时,由于报关行不同程度地存在不规范的代理行为,低价接收单证不全业务、涂改票据、伪造单证等情况时有发生,导致部分车辆出现单证不全、票证不符等问题。
表1 4 个口岸站的基本情况
(7)铁路部门与海关、边防检查、商品检验检疫 (以下简称“一关两检”) 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由于口岸作业组织环节复杂,必须保证车辆、票据流及相关信息流同步流转,才能有效提高口岸运输效率。但目前口岸各部门间未建立统一的交接班制度、经济联挂制度,各作业环节之间的衔接缺乏有效的制度约束。
(8)车站作业组织流程有待进一步优化。受进出口运量比例、货源结构变化的影响,车站在到发线运用、编组线分类、调车机分工、票据信息流转等方面不能完全适应,导致列车接发、取送、换装、票据流转各作业环节不能紧密衔接,影响了口岸运输效率。
(1)加强组织领导。为了提高口岸站的组织管理效率,在领导班子上,建议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和分工包保制度,由专门领导定期到现场实地办公,全面了解运输生产作业情况,将重点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到人。同时,构建车间、班组、岗位管理模式,根据业务作业流程,优化岗位设置,实现专业合理分工,作业顺畅高效,人员队伍的精炼高效。并且加大业务考核,实行业绩与效益挂钩,有效调动口岸站广大干部职工完成生产任务的积极性。
(2)构建联劳协作机制。为了加强口岸站运输工作的协调,实现各环节的高效衔接,建议在口岸站设立联劳协作组织,由铁路局授权口岸站站长在运输组织中享有统一指挥权,全权处理口岸运输中的各类问题,协调组织车、机、工、电、辆和换装所等单位开展效率攻关,实现口岸站区各工种之间的协同作战、步调一致。同时,设立合署办公地点,使车站调度与换装部门合署办公,及时保证换装人员、机具提前到位,实现货物的及时换装,压缩货物在站停留时间,提高车辆利用效率。与机务部门密切配合,统一调车组和机车乘务人员的交接班时间,减少站内交接班的机车等待时间,压缩调车机辅助时间。与车辆部门密切配合,实行检修车和修竣车分组、分线存放,由车站按时取送,努力缩短车辆检修时间,确保修竣车及时投入运用。
(1)加快货运计划改革。为解决在需求提报中存在的虚报计划问题,增强货源的有效性,同时提高铁路运输的规模化、集约化水平,简化业务办理流程,提高运输服务质量,应尽快在口岸运输中推广实施“集中受理、优化装车”,通过信息化服务手段,实现网络提报需求、电子制票、转账结算、随时查询、及时反馈、集中理赔等功能,简化客户办理手续,实现“一个窗口,全程服务”。通过“集中受理、优化装车”可实现对各种运力资源信息的收集分析,动态掌握管辖范围内运力资源变化情况,准确推算各作业点的运用车分布和装卸能力,为合理优化运力分配提供条件。通过对运输需求和运力资源进行整合分析,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促进规模化生产,实现以最小的运输成本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需求,保证进出口物资的运输。
(2)优化列车编组计划。针对国外接轨站站场接卸能力不足及进口列车违编的问题,口岸站出国重车必须坚持按车种、品类整列编组,同时兼顾对方的接卸能力均衡组织挂运,保证卸后空车按车种别成组返回。在保证出口列车编组质量的前提下,督促对方铁路严格执行宽轨列车编组计划,保证按品类、车种整列交接,降低宽轨调车机作业量,压缩宽轨列车入线前的集结时间。并且在能力紧张的口岸站大力实施提速增吨战略,提高各线机车牵引定数,组织开行 5 000 吨重载列车和万吨重载组合列车,对原木、废钢等到达货物直接组织落地,既加快宽轨车辆返空速度,缓解站场能力不足的矛盾,又节省外国车辆使用费。
(3)加强调度集中管理。强化口岸站日 (班) 计划工作,做好进出口货物组织流程与货运工作计划、列车工作计划和机车工作计划的紧密衔接,对口岸站所需装车去向,特别是限制口去向要优先保证;将卸后利用、国外返回、检修落成的空车全部纳入班计划,按车种、车数、装车进度合理调配空车;加强对口岸站接车、装车和卸车的统计与分析,最大限度地压缩故障车,对排入口岸站的空车实行立项管理,出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为了提高铁路口岸站运输效率,需要加大与地方政府、“一关两检”和国外铁路部门的沟通与协调,以得到相关部门的积极支持和配合,提高货物的报关检验速度和运输速度。
对于地方政府,要自觉服从于其领导,成立口岸铁路运输领导小组,由地方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铁路局主管运输副局长和“一关两检”负责人任副组长,每季度召开一次例会,沟通交流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商定解决办法,积极贯彻落实地方政府和口岸管理部门的各项要求,为口岸“大接大换”开辟“绿色通道”。
对于“一关两检”部门,实行联合办公、一条龙服务,运用信息化办公方式,实现部门间的现车管理、货票办理、查验数据、国外铁路预报等信息资源共享,加速票据周转,压缩作业时间,提高通关速度。
对于出口国铁路部门,加强日常沟通和会晤,建立定期会晤机制和双方口岸站通话机制,相互之间保持密切联系,及时掌握对方国家贸易政策调整和货源品类数量变化等情况,超前做好接运准备工作。积极与出口国铁路部门配合,尽量满足对方提出的诸如按车种成列、成组编挂返回空车等要求。
为了提高口岸站国际联运效率,建议将货物报关手续的办理前移至发站,实现客户在办理铁路货物托运手续的同时,完成海关的报关手续,实现海关 24 小时通关作业。
铁路口岸站是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窗口,也是铁路国际联运的重要纽带,提高口岸站的运输组织管理和生产效率,不仅可以提高进出口货物的运输速度,而且将进一步促进与其他国家的合作与交流。今后随着国际贸易数量的不断增长,口岸站的运输量也将持续稳定增长。在促进我国对外开放、服务经济社会等方面,口岸站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003-1421(2011)01-0039-03
F532.43;F532.6
B
2010-12-24
责任编辑:冯姗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