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应用水平现状信息孤岛被打破 四成高校实现统一数据服务

2011-01-16 05:50
中国教育网络 2011年12期
关键词:校园卡一卡通信息化

信息化应用水平现状信息孤岛被打破 四成高校实现统一数据服务

2005年,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联合CERNET对全国315所高校的校园网基础设施及应用水平进行调研,在该次调研中,数据显示,多数学校重点关注远程教育系统、数字图书馆系统、学校网站和多媒体网络系统建设。

2011年,我们在对全国451所高校的调研中发现,校园信息化应用全面开花,已经进入了一个多元信息化交流互动的数字时代。尤其是在信息化支撑校务方面,教育信息化管理正在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正如教育部科技司司长王延觉今年4月在全国电教馆长大会上指出,如果把教育管理信息化的发展阶段分为“单个应用”、“数据互通”、“流程再造”三个阶段的话,目前教育管理信息化正处于进一步完善“单个应用”并同时向“数据互通”过渡的阶段。

数据表明,目前高校信息化应用系统已经涵盖到教学(占98%)、科研(占84.4%)、管理(占95.3%)等学校主要业务上。(如图1所示)具体包括教学管理系统、教务管理系统、科研系统、校园门户网、后勤管理系统、远程教育系统、学生工作管理系统、人事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财务管理系统、设备管理系统等。

基本应用,作为一种普及式的应用,其应用水平可以反映一个学校信息化建设成果的基本风貌。此次学校信息化的基本系统应用调研,内容包含电子邮件系统、校园卡(一卡通)系统、校内信息资源搜索工具、网络辅助教学平台、科研项目交流协作平台等。

总体上,各学校对自身所处的信息化水平有初步的认识,大多数(86.4%)学校认为自己处于初级和中级水平,即,初级水平:信息化覆盖部分主要业务流程,业务流程自身及业务流程之间的信息流通不畅,在主要业务流程方面存在比较严重的信息孤岛现象;中级水平:信息化覆盖80%以上的主要业务流程,并能实现及时充分的数据共享(如图2所示)。

而44%的学校已经建立了“服务师生、校友、院系、管理部门等的各类信息系统,覆盖全校大多数用户,基本实现信息共享和业务联动”,而有37.1%的学校正在建设这样的系统,努力实现信息共享(如图3所示)。

从具体的基本应用情况上看,统计数据显示,100%高校建有电子邮件系统,76.4%的学校建有校园卡(一卡通)系统(如图4所示),48.7%的学校建有校内信息资源搜索工具;有74.4%的学校建有辅助教学平台,有36.4%的学校建有校级或系级(不包括网络学院)统一建设的网络考试平台/系统;仅有27.1%的学校建立了科研项目协作交流平台(如表1所示)。

随着信息化基础设施的逐渐完善和提升,相关的应用也将随之普及,今后,包括教学科研的整合、教学管理系统、视频会议和实时交互、信息资源整合和服务等等,都将得到一定程度的推广。

校园卡(校园一卡通)

一卡通系统是信息基础设施中的基本支撑系统之一,是实现数字化、信息化和资源共享的标志,也是高校信息化应用建设重点。目前,高校一卡通已集成了消费、管理、认证等多种功能,学生只需持有一张校园卡,就可以到食堂吃饭、到水房打水、去图书馆借书等,已基本实现了“一卡通”。

校园卡的建设情况统计结果表明,约76.4%的学校已经建有校园一卡通系统,其校园卡的功能实现情况,从调查数据分析中可以看到,消费功能如餐卡(99%)、图书证(85.2%)、洗浴卡(68.6%)、上机卡(66.3%)等都较普遍,具有身份识别的功能,像门禁卡(60.99%)、学生证(63%)、教职工证(59.94%)、购物卡(59.29%)、水卡(59.29%)等,占比也都较高,说明校园卡已经逐渐与身份验证绑定。而银行卡、医疗卡等,尚在普及和推广中,校内乘车证、校内对公资金结算卡则是新拓展的功能(如图5所示)。

可以看到,身份识别的功能在校园卡中集成的需求较旺盛,并且新拓展的功能,常常与身份识别挂钩。

另外,由于每个学校实际情况不同,一卡通的建设进程也不一样。一些实力雄厚、信息化程度高的学校,已早早地让师生们享受上信息化带来的便利;而一些规模比较小、信息化水平较低的学校,由于资金投入等方面的限制,仍需让师生们怀揣现金或多张卡生活在校园中。随着近年来高校的不断合并,形成了很多“超级航母”,学校拥有了很多分校区,需要校园一卡通的投入更多,致使一卡通进程缓慢。

对于一卡通的管理归属,由于一卡通身份特殊,涉及到消费、认证等管理,有的学校归信息网络中心管理,有的是财务部门来管理,有的则是归教务处管理。归口管理和其他如后勤等部门之间的利益冲突,也是导致一卡通进程缓慢的原因之一。

教学科研信息化应用

教学和科研信息化是校园信息化的核心,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校园信息化的重点和难点。教学信息化是全面运用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教学过程科学化、教学方法现代化和教学手段的多媒体化。

从网络教学或辅助教学平台来看,有74.4%的学校建有辅助教学平台(如图6所示),有36.4%的学校建有校级或系级(不包括网络学院)统一建设的网络考试平台/系统(如图7所示)。从多媒体视频教室的情况来看,36.8%的学校有至少1个多媒体视频会议室,7%的学校有至少5个多媒体视频会议室,在拥有视频会议室的学校中,有55%学校的视频会议系统是与教学系统共用的。

科研信息化是通过建立一个协同工作的信息化科研环境,使科研人员能够方便地进行资料的收集和分析,同行之间的研讨和交流,实验设备的共享等,进而提高学校的科研水平。从统计数据来看,仅有27.1%的学校建立了科研项目协作交流平台(如图8所示),仅有22.2%的学校建立了科研知识共享平台(主要指各类研究数据等资源共享)。可以看到,目前对科研的支持仅仅停留在科研信息发布、科研项目管理层面,对科研服务的信息化支持还是很薄弱的。不过,也能看到,有一些职业技术学院甚至也建立了科研项目的协作交流平台。

应用集成环境

应用集成环境的建设是信息化工作发展到一定阶段所出现的新发展,常言说:“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应用集成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在此基础上的教学、科研、管理、社区服务等方面的信息化工作。

调查显示,43.1%的学校建立了校园公共数据库或数据交换系统(如图9所示),其数据类别包含有学生信息、教职工信息、科研项目信息、公共资源信息;61.6%的学校建立了统一身份认证系统,用户范围涵盖学生、教师、行政人员、科研机构人员、工勤和教辅人员(如图10所示)。

58%的学校建立了集成各种信息资源的信息门户,校内信息门户涉及的服务系统最多的是教学教务系统,其次是办公OA系统,图书馆信息系统、学生管理信息系统、财务管理信息系统、人事管理系统、科研信息系统等(如图11、12所示)。

总之,我们可以发现,教育领域信息化建设正在步入成熟期,信息化应用水平正在上升,教育教学、科研和管理等业务对信息化的依赖越来越大,应用类型不断增多;数据存储和管理的重要性逐渐上升;基础应用仍然存在“重硬轻软”现象,但逐渐在改善;信息化管

理水平有待提高,技术和教学工作的脱节现象正在逐步改善。

综合以上数据,可以看到以下一些现象:

1. 教育领域信息化的建设逐渐升温,由于带宽有限,应用类型不断增多,各学校正在面临网络和服务器升级的压力。

2. 信息化应用正在逐渐普及,建设硬件逐步完善和成熟,软件和应用等有了很大的提升,管理信息化方面的应用较好,但是,对于学校的核心业务——教学、科研等方面的工作,信息化的支持度尚待加强和提高。

3. 当前高校信息化实施效果的主要体现是:提高图书资源、电子资源的利用率;改善对师生员工的服务质量;帮助学生和教师获得更多的学习与教学资源;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与学习交流空间;提高学校的工作效率;帮助教师和科研人员获得更多的科研信息;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加强学校基础数据的管理等。

4. 目前学校信息化的驱动首先来自于教学要求。E-mail、教务系统、数字图书资源利用的应用效果占据前3位,而在行政、科研、人事管理方面信息技术的应用程度相对较低。

5. 相比而言,信息技术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帮助学校更好地适应外部变化、提供更多的科研协作机会等方面的作用和效果要少一些。信息化对科研工作的支撑程度远低于对教学和管理方面的促进作用。信息化的实际应用效果仍低于学校和师生员工对信息化的需求。

猜你喜欢
校园卡一卡通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移动支付在校园卡自助补换卡业务中的实现——以潍坊学院为例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高校中冒用他人校园卡法律定性问题研究
浅谈拾卡后盗刷校园卡的行为定性
基于“一卡通”开发的员工信息识别系统
公共交通一卡通TSM平台研究
向心加速度学习一卡通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