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朝起,刘 伟,2,潘红源,窦玉青*,2
1.上海烟草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上海市杨浦区长阳路717号 200082
2.中国农业科学院烟草研究所,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科苑经四路11号 266101
3.华环国际烟草有限公司,安徽省凤阳县门台子镇 233100
颜色、成熟度、身份、油份、色度、叶片结构,是GB 2635—1992《烤烟》规定的评价烟叶外观品质的主要因素[1],但在实际工作中,除采用国标规定的上述外观因素之外,还经常用光泽、弹性、细腻度等来描述烟叶的外观性状。且根据经验评判“细腻、有光泽、有弹性”的烟叶内在品质通常较好。然而迄今为止,有关烟叶外观质量与内在品质的关系研究的报道虽很多[2-7],但关于光泽、弹性、细腻度与其内在品质间的关系,则鲜见系统研究报道。为此,进行了相关研究,以期为丰富和完善烟叶外观品质评价指标提供依据。
参照GB 2635—1992《烤烟》的要求制备初烤烟叶样品,共110份。其中,湖南45份,陕西15份,四川14份,内蒙古12份,辽宁12份,山东12份。烟叶均为当地主栽品种,2009年生产,含水率16%~18%。样品等级共21个:B2F,B2L,B3F,B3L,BK,BV,C2F,C2L,C3F,C3L,C4F,C4L,CV,CXK,GY,S,X2F,X2L,X3F,X3L,XV。
1.2.1 外观性状鉴定
由中国农业科学院烟草研究所和华环烟草国际有限公司(安徽华环打叶复烤厂)共同进行烟叶的外观鉴定。颜色、成熟度、油份、身份、色度、叶片结构参照GB 2635—1992《烤烟》进行鉴定。光泽:参照GB 18771.1—2002《烟草术语》的定义,指烟叶表面色彩的纯净鲜艳程度,分为鲜明、尚鲜明、稍暗、较暗、暗5档;弹性:烟叶受外力挤压后基本恢复原来大小和原始形状的回弹能力,分为强、中、弱3档;细腻度:烟叶组织结构的细致程度,分为细腻、尚细腻、较粗糙、粗糙4档。
为方便统计分析,按表1的规则对烟叶外观性状鉴定结果进行数字化转换,数字大小不表示品质优劣。
1.2.2 化学成分的测定
由中国农业科学院烟草研究所质检中心按国标或行标方法测定烟叶的主要化学成分。
1.2.3 吸食品质评价
由中国农业科学院烟草研究所评吸委员会进行感官评吸。按香气质、香气量、杂气、刺激性、余味、劲头等指标逐项打分,评分规则为9分制(满分9分),前5项指标的分数之和为该样品的评吸总分。
1.2.4 数据处理
用DPS 7.05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8]。先进行相关系数分析和显著性检验,然后进行回归分析和通径分析。
由表2可知,光泽、弹性、细腻度与其他常规外观因素之间总体上呈较高的相关性。其中,光泽与色度、油份呈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弹性与各个外观因素的相关性均达到了显著或极显著水平;细腻度与成熟度、光泽、弹性呈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而与身份、叶片结构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由表3可知,总体而言,光泽、细腻度与主要化学成分及派生值存在较高的相关性。如光泽、细腻度与糖含量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见图1);与烟碱、总氮呈极显著的负相关(见图2);与糖碱比呈极显著的正相关。相对而言,弹性与主要化学成分及派生值的相关性较弱,仅与糖含量的相关性达到极显著水平。
表1 初烤烟叶外观因素不同档次的赋分规则Tab.1 A ssign ru le of appearance characters of flue-cured tobacco
2.3.1 相关系数分析
由表4可知,总体而言,光泽、细腻度与吸食品质存在较高的相关性。如光泽和细腻度与杂气、余味、刺激性、评吸总分、定性综合评价结果呈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与劲头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细腻度还与香气质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但弹性与吸食品质各项指标的相关关系均未达到显著水平。
2.3.2 回归分析和通径分析
以颜色、成熟度、身份、油份、色度、叶片结构、光泽、弹性、细腻度为自变量,香气质、香气量、杂气、余味、刺激性、评吸总分分别为因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和通径分析,得回归方程:
香气质:Y=5.0064+0.0472X颜色+0.05665X叶片结构+0.1919X细腻度,R=0.417,P=0.0013。其中,细腻度的通径系数最大,为0.4285,对香气质的影响最大且起正面作用;其次是叶片结构(通径系数0.1767)。
香气量:Y=6.3587+0.0330X颜色+0.0911X色度-0.0649X光泽-0.0576X弹性+0.0944X细腻度,R=0.343,P=0.0698。其中,色度的通径吸食最大,为0.3086,对香气量的影响最大且起正面作用;其次为细腻度(通径系数0.3033)。
表2 光泽、弹性、细腻度与常规外观因素的简单相关系数比较Tab.2 Pearson correla tion between luster,elastic ity,fineness and conven tiona l appearance characters of flue-cured tobacco
表3 光泽、弹性、细腻度与主要化学成分及派生值的简单相关系数比较Tab.3 Pearson correla tion between luster,elasticity,fineness and m a in chem ica l com position s
图1 光泽与总糖含量的关系F ig.1 Rela tion sh ip between luster and tota l sugar of flue-cured tobacco
图2 细腻度与烟碱含量的关系F ig.2 Rela tion sh ips between fineness and n icotine of flue-cured tobacco
表4 光泽、弹性、细腻度与吸食品质的简单相关系数Tab.4 Pearson correla tion between luster,elastic ity,fineness and s m ok ing qua lity
杂气:Y=4.9209+0.0827X颜色-0.1540X成熟度+0.0753X色度+0.26885X细腻度,R=0.4667,P=0.0005。其中,细腻度的通径系数最大,为0.4333,对杂气的影响最大且起正面作用;其次是成熟度(通径系数-0.2663)。
余味:Y=5.2087+0.0811X颜色-0.1588X成熟度+0.2853X细腻度,R=0.4649,P=0.0002。其中,细腻度的通径系数最大,为0.4573,对余味的影响最大且起正面作用,其次是成熟度(通径系数-0.273)。
刺激性:Y=5.7983-0.0712X成熟度+0.0837X光泽+0.1340X细腻度,R=0.4592,P=0.0002。其中,细腻度的通径系数最大,为0.3099,对刺激性的影响最大且起正面作用,其次是光泽(通径系数0.2116)。
评吸总分:Y=27.6873+0.3106X颜色-0.5579X成熟度+0.2552X色度+0.9614X细腻度,R=0.4707,P=0.0004。其中,细腻度的通径系数最大,为0.4372,对评吸总分的影响最大且起正面作用,其次是成熟度(通径系数-0.2721)。
回归分析和通径分析的结果表明,在9项外观因素中,成熟度、身份、细腻度3项外观因素对吸食品质的影响较大。
(1)色度是指烟叶颜色的均匀程度、饱满程度和光泽程度[1,9]。均匀程度指烟叶表面颜色均匀一致的状态;饱满程度指颜色的浓淡状态;光泽程度指视觉对颜色鲜艳的反映强弱状态。由于色度的定义比较复杂,需从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在实际操作中对色度的把握很容易出现分歧和偏差,因此,常选择相对简单直接的光泽因素。本研究结果表明,光泽与烟叶的内在品质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2)光泽、弹性、细腻度3项外观因素与烟叶内在品质的关系表现为,弹性与内在品质的相关性较弱;光泽、细腻度与内在品质存在较高的相关性,且相关关系分析结果与经验认识基本一致,这两项因素可以作为烟叶外观品质的评价指标。
弹性不仅是烟叶的外观因素,也是烟叶的一项物理指标[10-11]。烟叶弹性与吸食品质相关性较弱,原因可能是试验过程中烟叶的含水率对其弹性的影响较大,含水率高,弹性较弱;反之,则弹性较强,而本试验在鉴定过程中没有排除含水率对弹性的影响。
(3)回归分析和通径分析的结果表明,在9项外观因素中,成熟度、身份、细腻度3项外观因素对吸食品质的影响较大。其中,细腻度对烟叶吸食品质的影响尤为突出,且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在烟叶香气质、杂气、余味、刺激性、评吸总分5项评吸指标中,细腻度的直接贡献率最大。
(4)需要说明的是,虽然外观质量鉴定人员具有烟叶分级鉴定资质,并对光泽、弹性和细腻度3项外观因素都有一定的经验认识,但由于这3项外观因素不是《烤烟》GB 2635-1992中的规定指标,因此,参试人员不一定能够准确把握光泽、弹性、细腻度的各个不同档次。另外,本试验以多个不同产地的烟叶为材料进行汇总分析,这也可能会影响研究结果。鉴于上述原因,本试验仅是初步探索。有关烟叶光泽、弹性、细腻度与其内在品质的关系及其影响机理,尚需作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1] GB 2635—1992烤烟[S].
[2] 章新军,黎妍妍,许自成,等.河南烤烟外观与内在质量的综合评价[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7):1953-1954,1959.
[3] 梁洪波,李念胜,元建,等.烤烟烟叶颜色与内在品质的关系[J].中国烟草科学,2002,23(1):9-11.
[4] 彭新辉,易建华,周清明,等.同部位不同等级烤烟的色泽和化学成分及其关系[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4(1):39-43.
[5] 陈庆园,陈雪,袁有波.初烤烟叶外观质量与主要化学成分关系的研究[J].中国烟草科学,2008,29(1):30-32.
[6] 于川芳,李晓红,罗登山,等.玉溪烤烟外观质量因素与其主要化学成分之间的关系[J].烟草科技,2005(1):5-7.
[7] 李章海,刘登乾,韩忠明,等.烤烟油分与烟叶理化特性关系的初步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3):1088-1089,1105.
[8] 唐启义,冯明光.DPS数据处理系统—实验设计、统计分析及模型优化[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907-932.
[9] 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烟草栽培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10]DavisD L,N ielsenM T.烟草生产,化学和技术[M].国家烟草专卖局,中国烟草科技信息中心组织翻译.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1-31,300-306,392-394.
[11]闫克玉,王建民,屈剑波,等.河南烤烟评吸质量与主要理化指标的相关分析[J].烟草科技,2001(1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