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道宇
(信阳师范学院 体育学院,河南 信阳 464000)
河南省革命老区居民体育活动现状研究
朱道宇
(信阳师范学院 体育学院,河南 信阳 464000)
运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分析法等方法,对河南省信阳等革命老区的体育人口状况、社区体育活动内容、体育活动设施与场所、居民体育活动的形式与动机、影响社区体育活动的主客观因素等进行调查研究,提出了发展革命老区居民社区体育的策略。
河南省;革命老区;社区体育
河南革命老区包括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鄂豫皖、鄂豫陕根据地和抗日战争时期的晋冀鲁豫、鄂豫皖湘赣等抗日根据地现行政归属河南的部分,土地总面积7.1万平方公里,分布于全省85个县(市、区)的682个乡镇,人口约2100万,占全省人口总数的23.3%。河南革命老区人民无论是在我国的革命和解放事业中,还是在新中国的建设事业中都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长期以来,尤其是在积极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党中央、国务院对革命老区的发展状况和老区人民的生活状况始终予以高度关注。社区体育在河南省的发展时间比较短,目前的发展状况总体上很不平衡,尤其是革命老区因受地域、经济等因素的制约,社区体育发展相对滞后。在积极促建和谐社会的形势下,关注革命老区社区体育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本研究以河南省革命老区居民的社区体育活动为研究对象,其研究方法主要有:
(1) 文献法。查阅相关书籍、文献资料和权威学术刊物上发表的文章,为本研究提供依据和参考。
(2) 问卷调查法。从河南省革命老区信阳、新县、罗山、固始、商城、桐柏、光山等7个县市随机抽出20个社区,发放调查问卷2000份,回收2000份,其中有效问卷1982份,有效率99.1%。
(3) 数据统计法。运用SPSS统计软件对调查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2.1.1 体育人口现状
1995年国务院颁布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2000年中共中央又下达了《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关于转发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意见的通知》(中办发[2000]23号)。在一系列文件精神的指导下,河南省加快了社区体育工作步伐。社区体育在河南省的发展时间比较短,目前的发展状况总体上很不平衡,尤其是革命老区因受地域、经济等因素的制约,城市社区体育的发展更是相对滞后。调查显示:只有69.6%的被调查者在过去一年中参加过体育活动,每次活动30分钟以上的占这个群体的53.4%,每周活动3次或3次以上且强度为中等以上的占这个群体的34.8%。按照我国对体育人口的判断标准(每周活动3次或3次以上,每次活动30分钟以上且强度为中等以上[1])推算,只有18.6%的人符合体育人口的标准,这一数据远远低于10年前(《2000年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报告》)全国33.9%[2]这一比例。此次调查结果还表明:体育人口中男性约占55.3%,女性约占44.7%;18―30岁的占30.3%(男性比例高于女性),31―45岁的占10.6%,46―60岁的占18.4%(女性比例略高于男性),60岁以上的占40.7%(男性与女性的比例接近),呈两头高中间低的马鞍型结构。可以看出,虽经过多年的发展,河南省革命老区群众体育事业的发展水平与我国群众体育的整体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有关部门对此应予以关注。
2.1.2 群众社区体育活动的内容
如表1所示,河南省革命老区群众社区体育活动的首选是对场地器材要求不高、活动形式简单灵活、对组织形式要求不太严格的项目,如跑步、健身操、交谊舞等,其次是在学校体育中开展得比较普遍的羽毛球、篮球、乒乓球等球类项目。
表1 群众社区体育活动的项目选择(多选) %
2.1.3 群众社区体育活动的设施与场所
如表2所示,群众社区体育活动的场所以公共体育场所、公园广场、自家庭院等不收费场所为主。调查中还发现,群众对现有体育设施的意见较多,不太满意率高达73.9%,主要反映是:场地设施少,体育器材不全,设施不实用,收费性体育场所门票过高。随着我国城市化和小城镇建设步伐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向城市和小城镇集中,这使得本来就相对紧张的体育场地设施愈发不能满足需要。一些体育场馆设计时主要考虑的是竞技性体育的需要,政府的资金投入不少,但无助于解决群众性体育活动场地器材紧缺的问题。另外,在城市建设和改造规划中,普遍存在活动场地被建筑物、道路、绿地等挤占的现象,这加剧了群众性体育活动场地的供需矛盾。除此以外,河南省革命老区多属于贫困地区,经济还欠发达,政府投入群众体育场地设施的财力有限也是造成体育场地设施不能满足群众体育需要的一个重要原因[3]。
表2 群众社区体育活动的场所 %
2.1.4 群众参与社区体育活动的形式和时间
在被调查的革命老区中,群众社区体育组织有4种:1) 有专人负责、有一定活动经费的街道办事处一级的体育组织,社区体育指导员以兼职为主;2) 分布在社区各处的晨晚练习辅导站点,辅导员、组织者以业余和自发为主;3) 营业健身场所,以俱乐部、协会组织为主,有专门聘请的专业教练员;4) 无组织的自发形式,无固定的活动场所和活动内容。在所调查的20个社区中,有3个社区的体育组织形式以上述第一种为主,其余17个社区则是4种形式并存。57.2%的被调查者选择第四种形式锻炼,可见群众的社区体育活动以自发的、非组织化的形式为主。在锻炼时间的选择上,60岁以上人群中以晨炼和傍晚锻炼为主的占67.8%,18―30岁人群中选择在下午下班后锻炼的占65.4%,37.6%的中年人选择在晚饭后出去适当活动。可见,体育场馆适当延长对公众的开放时间将会给更多的中年人参加锻炼提供便利。
2.1.5 群众参与社区体育活动的动机。
老区群众参加体育锻炼的首要动机是增强体质,选频为87.1%;缘于多年来养成的习惯排第二位,选频为48.6%;修养身心排第三位,选频为43.6%;排在第四和第五位的分别为调节情绪、增加社交。这说明人们的体育价值观念已经开始形成并逐步趋向成熟,老区群众不仅对体育的强身健体、健美等价值有一定的认识,对体育的社会价值和人文价值也有一定的理解。
2.2.1 主观因素
如表3所示,制约社区体育发展的主观因素主要有:对体育科学知识缺乏了解,体育意识不强,对体育没有兴趣;体育观念相对陈旧,怕人讥笑;学生时代就不喜欢体育,缺乏终生体育意识。因此,革命老区群众中相当一部分人的体育观念有待于提高,学校对学生体育兴趣和终身体育理念的培养引导工作还需要加强。
表3 影响群众社区体育活动的主观因素 %
2.2.2 客观因素
调查结果(见表4)表明,影响群众参加社区体育活动的客观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缺乏时间和经济实力不足排在前两位。“缺乏时间”,主要与人对体育价值的认识有关,只要愿意参加锻炼,总是可以挤出时间的。如表5所示,76.2%的被调查者家庭人均月收入在1200元以下,低于2007年国家发改委向世行确认的人均年收入1740美元(月收入约1300元人民币)的平均水平。“经济实力不足”,必定会造成一部分人不得不靠牺牲体育锻炼时间来增加家庭收入。“没有方便的体育锻炼场所,没有体育器材设施”,既是物质条件问题,更是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关的问题;工作负担重、经济实力不足同样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有关。
表4 影响群众社区体育活动的客观因素 %
河南省革命老区群众体育事业的发展水平与我国群众体育的整体水平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群众参加社区体育活动的形式以自发的、非组织化的形式为主;体育活动场所主要是公共体育场所、公园广场、自家庭院等不收费场所;群众参加体育活动时主要选择对场地器材要求不高、活动形式简单灵活、在学校体育中开展得比较普遍的项目,这也反映出群众社区体育活动的条件较差;总之,体育和健康观念相对陈旧、场地设施短缺、体育指导力量薄弱等因素,制约着河南省革命老区社区体育的发展。
第一,切实健全和落实各种体育法规、政策,充分发挥各级政府和组织对群众体育工作的引导、组织、协调和监督职能。政府要把体育工作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之中,纳入政府工作年度目标考核管理之中。要发挥工、青、妇、团、群等社会团体组织的作用,通过办比赛、搞活动,推动全民健身活动,丰富群众文化体育生活。要发挥城区的带动和辐射作用,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形成政府推动、市场拉动、部门联动、城乡互动的机制,推动河南省革命老区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开展。
第二,各级政府要加大对革命老区政策、资金和重大项目的支持力度,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为社区体育打下经济基础。同时,革命老区地方政府要发扬自力更生精神,不断创新工作思路,立足当地资源,准确定位,充分利用地缘优势,加强与经济发达省区的合作,加快老区经济发展。
第三,多渠道筹集经费,完善、开发体育场地设施。要积极争取社团资助、个人资助和企事业单位赞助,同时通过合法的体育经营、有偿性体育服务获取体育经费,形成政府、群众(个人)、企业三位一体的投入机制,拓宽体育经费渠道。在人口居住相对集中的地区,应增设“体育路径”以充分利用现有场地,并统一调配使用社区范围内的场地设施。另外,要注意发挥当地的地理和环境优势,开发和利用山林、水域等野外体育资源,如垂钓、旅游、爬山、越野、山地车等运动项目[4]。
第四,加强对体育锻炼科普知识的宣传和体育价值观念的引导,提高人们对体育的认知和参与意识。应通过电视、电影、网络、报刊等宣传媒体的体育科普专栏,宣传《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体育锻炼科普知识,使体育锻炼科普知识得以广泛普及。应注意利用公休日、节假日举办形式多样的适合不同人群参加的体育活动和比赛,吸引更多的人参与社区体育活动。应发挥好学校体育对社会体育的带动作用,“以学生带家庭,以家庭带社会”,促进群众体育活动的开展[5]。
第五,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力量。要加强对社会体育指导员的选拔、培养、考核和管理工作,并注意利用当地驻军官兵、学校体育教师、体育院系学生等人力资源,聘请他们利用业余时间帮助群众开展社区体育锻炼和体育比赛活动。
[1] 卢元镇.中国体育社会学[M].修订本.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0:79.
[2] 国家体育总局群体司.2000年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报告[EB/OL].http∶//www.sport.gov.cn 2003.7.11.
[3] 朱道宇.鄂豫皖老区群众余暇体育活动现状调查与分析[J].辽宁体育科技,2009(4):36.
[4] 朱道宇.河南省体育场地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9(11):272.
[5] 朱道宇.开发河南省体育人口资源的对策与建议[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6):34.
G812.4
A
1006-5261(2011)05-0043-03
2011-03-27
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规划项目(2010―GH―146);信阳师范学院校级青年基金项目(20080114)
朱道宇(1971―),男,河南信阳人,讲师,硕士.
〔责任编辑 张继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