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中隔巨大多型性腺瘤1例

2011-01-12 06:58:23濮晓萍黄骁健
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 2011年6期
关键词:封三鼻部鼻中隔

濮晓萍 黄骁健

患者男性,63岁。因渐进性左侧鼻塞10余年于2010年3月17日入院。临床表现为左侧鼻塞,渐进性加重,无流涕、鼻出血、嗅觉障碍。体格检查:左侧鼻腔巨大泡状鼻甲样新生物,粉红色,表面光滑,质中,触之不易出血;左下鼻甲狭小,鼻中隔向右偏曲,鼻腔内无脓性分泌物(封三图1A)。颈部未触及肿大淋巴结。鼻窦CT扫描:左侧鼻腔内充满软组织影,鼻中隔向右推移,周围骨质未见明显破坏(图2)。新生物活组织检查提示鼻黏膜慢性炎。3月20日在全身麻醉下经鼻内镜手术完整切除新生物。术中见巨大结节状鼻甲样新生物充满鼻内孔,约5 cm×4 cm×2 cm,粉红色,表面光滑,质偏硬,使用咬切钳将肿块逐块咬除。肿块包膜完整,内有黏稠鱼冻样内容物,其基底附着于鼻中隔左侧筛骨垂直板处。咬除肿块后,用双极电凝烧灼部分鼻中隔创面。术腔用藻酸钙敷料及膨胀海绵填塞,肿瘤组织送病理检查。术后病理报告提示左侧鼻腔多型性腺瘤。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组织由腺上皮、肌上皮及黏液软骨样基质构成,上皮细胞排列成巢状、条索状,部分区域细胞丰富,生长活跃(封三图3)。术后1周出院。出院后第1个月内每周复查,清理术区痂块。定期随访。术后1年,鼻内镜下观察:鼻中隔左侧筛骨垂直板处黏膜上皮化(封三图1B)。

图2.鼻窦CT扫描:左鼻腔充满软组织影,鼻中隔向右推移,周围骨质未见破坏

讨论发生于鼻部的多型性腺瘤临床上不多见,好发于鼻中隔骨部及软骨部[1]。可始发于鼻窦,但多数情况下继发于鼻腔肿瘤的扩展。

鼻部多型性腺瘤为发生于鼻腔、鼻窦的良性肿瘤,男女发病无显著差异,年龄30~60岁。肿瘤生长缓慢,临床症状无特异性,早期可无任何表现;随着肿瘤逐渐增大,可表现为单侧鼻塞、鼻出血、鼻部局部隆起或伴面部畸形、眼球移位等。检查见肿瘤外观呈息肉状(或外生性生长),直径1~7 cm,表面被覆完整的正常黏膜。影像学检查无特异性,表现为边界清晰的软组织影,邻近组织可受挤压,周边骨质无破坏、无钙化斑。磁共振成像检查变化较大,但对周围组织显示较好[2]。

鼻部多型性腺瘤的治疗可行手术和放射治疗。手术预后较好,恶变者较少见。放疗对混合瘤不敏感,且有促成恶变可能,仅对含血管丰富的类型有姑息性治疗作用[3]。以完整的手术切除为最佳治疗手段。在适宜的手术指征下,经鼻内镜对肿瘤进行保守性切除在手术径路、微创、安全性、疗效和生活质量等方面较鼻侧切开等传统手术具有明显的优越性。邹剑等[4]报道,经鼻内镜对肿瘤进行保守性切除可在精确彻底切除病变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保留器官结构和功能。但无论采取何种手术方式,均要连同包膜完整切除肿瘤,否则易致肿瘤复发。

鼻部多型性腺瘤为少见的良性肿瘤,术前易误诊,应结合临床特点、影像学检查及病理活检综合分析。免疫组织化学有助于诊断。为提高病理诊断的标准性,在采集标本时应尽可能在瘤体深处取得足够大的标本。虽然多型性腺瘤是良性肿瘤,但易复发,包膜完整切除可以防止复发。因有恶变倾向,术后随访是必要的。

[1]黄忠华,李春华,胡川.鼻中隔多型性腺瘤1例[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7,21(22):1048-1049.

[2]Jackson LE,Rosenberg SI.Plemorphic adenoma of the lateral nasal wall[J].Otolarnygol Head Neck Surg,2002,127(7):474-476.

[3]卜国铉.耳鼻咽喉科全书-鼻科学[M].2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559.

[4]邹剑,周光耀.鼻部多型性腺瘤[J].华西医学,2005,20(2):379-379.

猜你喜欢
封三鼻部鼻中隔
鼻炎发作 试试穴位按摩
封三
作品(2022年6期)2022-06-30 09:45:40
封三
大江南北(2022年6期)2022-06-16 09:26:36
封三
孙子研究(2021年1期)2021-05-12 01:01:48
封三
鼻石致鼻中隔巨大穿孔1例
两种鼻腔手术治疗鼻中隔偏曲的对比性探究
鼻部整形术的观察与护理研究
自体耳软骨移植联合硅胶假体置入在鼻部整形中的应用
鼻部按摩保健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