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市场转型期的“单位制”与社会分层变迁的研究

2011-01-10 00:39王虹
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 2011年6期
关键词:单位制体制分层

王虹

(西北师范大学 甘肃 兰州 730070)

一、单位制的基本概念

将“单位”作为分析中国社会组织和制度的基本单元始于华尔德对中国企业的研究。“单位组织”是我国特有的社会组织形式。由于国内单位制研究尚没有达到成熟的阶段,研究者在对“单位”概念的界定与具体的表述上还没有达成共识,只是根据各自的研究目的和研究视角采用了不同的语汇来表述,例如:单位、单位组织、单位体制、单位制度、单位现象等,并对它们作出了不同的界定。

1.“单位”是基于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计划经济体制所形成的一种特殊组织,是国家进行社会控制、资源分配和社会整合的组织化形式,包括了政治控制、专业分工和生活保障等多种功能。其典型的形态是城市社会中的党和政府机构(行政单位)、国有管理及服务机构(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单位。

2.“单位组织”就其本质来说,是一种统治的形式和工具。借用韦伯的话,就是一种“组织化”的统治。因而,单位组织具有社会结构的意义。从下表中可以了解中国单位制的独特之处。

在中国传统的“再分配社会”中,权威的、强制性的命令权力的统治和依仗利益、建立在交换基础上的统治合为一体。更准确地说,后者被合并到了前者中,成为前者的一部分。国家将财产权合并到行政权中,在此基础上实现对社会的统治。国家既是具有权威性和强制性命令权力的统治者,同时又是财产所有者。“国家”既是一个政权概念,又含有财产所有权之涵义。国家统治的最大特征即是政权和财产权的合一,是市场交易权力和行政命令权力的合一。但是在传统社会主义“合二为一”的统治形式中,经济组织由于和国家行政机构相结合,从而也具有国家行政机构的功能。这种特殊的“组织”就是我们通常所讲的“单位组织”,它既包括了国家行政机构或官僚机构,也包括社会中的企业组织和其他经济组织;它既是国家行政机构,同时也是社会资源或财产的占有者。各种各样的社会组织不再是人们组织起来运用资源实现利益的一种形式,而是转化为国家实现统治的一种组织化手段。在这个意义上,“单位组织”是整个社会统治结构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维持国家统治即命令统治的手段或工具。这种统治结构本身构成了社会结构的核心部分。两种权力和两种组织的合一使整个社会形成了一种全面的、自下而上的依赖性向度和结构,即下级对上级的依赖,个人对单位的依赖。国家将一切权力掌握在自己手中,同时就剥夺了其他权力,基本上完全取代了社会。

3.“单位制度”或“单位体制”更多是指涉及以单位组织为基础的某种社会体制、制度结构。在单位体制的概念下,单位也是被分析的对象,但分析的重点是以社会的制度结构来说明单位的功能、行为和特征。因此,可以将整个社会运转必须依靠单位组织形式的结构定义为“单位体制”。

4.“单位现象”则是具有泛指意义的概念,是由单位和单位制所引发出来的一系列社会现象、组织或个人行为特征以及观念意识。从社会体制层面上的特征到单位内的个人行为特征都可以用“单位现象”的概念来表述。在这个意义上,单位现象的概念实际上成为了一个表征研究领域的概念,而并非直接指涉研究对象和内容。

二、单位制与社会分层

中国近几十年来处于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整体性社会结构变迁当中,不断变迁的制度背景对社会结构有着深刻的影响。其中单位制度的建立与改革是切入中国社会分层研究的关键点。从以前的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到一条比较清晰的以改革为界的时间线索贯穿其中,单位的社会分层效应在改革前后以及改革的不同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特征。

(一)1949——1978年间单位制对城市社会成员贫富分化影响的表现

1.国家力量决定了社会分层,表现为在单位制度基础之上的刚性身份等级结构,具体体现在单位体制内外的身份差异和单位体制内部的身份等级。

(1)单位体制内外的身份差异。公有制、户籍制度、社会保障等一系列制度性因素的确立划定了单位体制内外的界线,划分出农业人口与非农业人口。城市中的大部分人口归入单位体制中,其成员享有国家公职的身份,拥有普遍的就业权,享有较为完整的福利保障制和较为稳定的工资收入,有了对国家资源的控制与分配。在以再分配为本质特征的框架中,单位与非单位的根本区别就体现在这种结构性的身份差异上。单位体制内部的身份等级在单位体制内部,个人在社会分层中的位置由两方面因素来决定:第一,个人所处的单位在社会中的序列。隶属关系决定了单位的等级,隶属单位级别越高,其在单位序列中的地位也越高,也就越有可能得到更多的资源和权力。界定单位分化的另一角度是所有制。在中国城市社区中,单位总是隶属于一定的所有制。在通常情况下,人们习惯于把单位的所有制形态简单地归纳为国营的、集体的(大集体、小集体)、私营的和个体的。和单位的行政级别一样,特别是在传统的经济与政治体制下,单位的所有制层次愈高,其所能占有的各种资源、机会和利益就愈多,在社会上行为的地位和声誉就愈高,与其他单位进行行为互动的交易成本就愈小。

(2)个人在单位内部的位置。在不同单位中工作的社会成员,由于所在单位地位的不同,在社会资源的享有以及在社会上的地位就有了显著的差别。人们社会地位的高低,不仅仅取决于职业地位或人力资本,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所在的单位,单位成员所在单位的级别越高,占有的资源和获得机会也就越多。单位成员在单位内部上也处在不同的层次上,处于领导地位的能更多、更方便地去占有和分配单位所拥有的短缺资源,获取较多的发展机会和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诸方面的利益;处于被领导地位的,他们的资源占有量以及获得的机会和利益就少得多。最重要的是,在这个以身份为核心的刚性社会结构中,单位身份往往是终身制的,个体的社会流动性非常不畅。

2.国家独特的社会制度结构影响着社会分层,具体表现为在单位制基础上,社会的制度结构决定了单位的制度结构以及在单位组织中的人际关系和成员的行动结构对资源分配的影响。制度学派认为制度决定组织、决定个人特征和行为的关系在单位组织的实际运行过程中,单位中资源分配的结果是组织结构和实际行动二者相结合的产物,因而是人们“建构”的产物。建构活动不仅直接影响到单位组织中的资源分配,而且是导致组织变迁的重要原因之一。华尔德曾在“依附性关系”的背景下,分析了单位组织中“领导”和“积极分子”之间的庇护关系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分配资源的“有原则的特殊主义”,这些社会网络关系本身就构成了一种特定的社会结构(华尔德,1996)。如果说单位组织中存在着复杂的关系网络,那么这种关系网络和单位人的行动不仅仅建立在庇护关系基础上,单位中的“派系结构”,即以单位内某一级别官员为枢纽形成的、上下延伸、平行断裂的关系网络,也是构成单位中人的行动、信息和交换渠道、从而影响或实现单位中的资源分配追求的重要渠道。

(二)1978年以后是市场与国家双重力量影响社会分层的阶段,单位制度延续了对社会分层的影响

我国从1992年实行的市场经济体制加速了单位制的解体,单位制度向市场经济的转型使得很大一部分原来由单位控制的社会资源进入市场流动,这些被认为是国家所有却缺乏明晰产权的资产在转化为个人财产的过程中,往往使原先单位体制下的强权者得益,而那些底层职工和产业工人大部分缺乏发言权。其次,单位组织之间差距的扩大,某些单位垄断了社会的一些重要资源,拥有了更大的自主权,这使得单位中的个人对于其他人来说存在先天的优势,因此对于部分单位组织来说其资源控制的能力在改革之后反而得到了加强,例如国家限制介入型企业。最后,单位体制在城市的覆盖范围逐渐减少,而体制外的社会组织得到充分的发育。在这一此消彼长的过程中,体制外社会组织极力通过各种渠道获得单位组织的稀缺资源,而由于缺乏监督机制,单位成员更关心自己的利益,甚至会利用各种漏洞和单位赋予的权利来获取个人利益,这进一步导致了国家资源在单位组织和个人之间分配的不均衡以及国有资产的流失。可以预见,在改革机制尚未完善、原有的制度遗留仍然具有影响力的过程中,社会阶层的贫富差距将在某种程度的不合理状态下进一步扩大。

因此,笔者认为,社会分层机制总是嵌入于特定经济形态之中,并由规定着社会经济形态特征的产权所有制及其与国家政治权利之间的关系来解释的。

[1]李强.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分层结构[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

[2]李汉林,李路路.资源与交换——中国单位组织中的依赖性结构[J].社会学研究,1994.

[3]华尔德.共产党社会的新传统主义[M].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1996/1987.

[4]李路路,李汉林,王奋宇.中国的单位现象与体制改革[J].中国社会科学季刊,1994.

[5]李猛,周飞舟,李康.单位:制度化组织的内部机制[J].中国社会科学季刊,2000.

[6]李汉林.中国单位现象与城市社区的整合机制[J].社会学研究,1993,(5).

[7]李路路,王奋宇.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结构及其变革[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

猜你喜欢
单位制体制分层
试论乌俄案对多边贸易体制的维护
有趣的分层现象
雨林的分层
有趣的分层
巧用单位制解决高中物理问题
利用单位制解决一类特殊的物理问题
建立“大健康”体制是当务之急
为“三医联动”提供体制保障
建立高效的政府办医体制
跨越式跳高递进与分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