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炎迅
曾在上海生活了一年的白琉,在2010年再次回来时,对上海交通的变化备感惊奇。
那还是2006年,白琉感觉很糟糕:徐家汇、人民广场这样的市中心商业圈,堵车很厉害,地铁也挤得很,线路少,不方便。
忍受不了的白琉离开上海,来到北京,没想到,很快又陷入另一个纠结之地。
而今年,他多次去上海出差,高峰期和非高峰期,打车或者坐地铁,整体感觉居然是“还成”。
北京治堵纠结,作为中国大陆的另一座大都市的上海,城市交通究竟如何?这需要仔细观察。
除了票价,上海地铁很给力
白琉在静安区找了一家酒店,每天外出公务,经过上海最繁忙的市区,路上车不算多,基本顺畅,约个吃饭赶个点儿,也没碰上特别不靠谱的堵车。地铁网线更发达,似乎走不出几个路口,就看到地铁站口了。他感觉“比2006年好了很多”。
唯一不变的是,地铁的票价有点贵,个别线路还是很拥挤。他引用一位网友的话表达自己的心情:“地铁挤得我想死的心情都有,只有黑压压的人群,门在哪里呢?”
相似感触的上海人很多,赵毅是一名年轻的外企白领,他每天需要搭乘地铁1号线从上海南站前往徐家汇上班,地铁车厢拥挤,眼看着列车约三分钟左右一班在眼前停下然后开走,他却常常等上20多分钟也挤不上一辆。
“上海地铁目前每天近700万人次的客流,总的说还比较平稳,客流量还没有超过地铁运能的设计能力,拥挤主要还是早晚高峰的原因。”上海地铁公司办公室主任金嘉模说。
2010年上海世博会开幕时,上海已拥有世界第一、总长度超过420公里的地铁线路。上海市市长韩正日前在第22次上海市市长国际企业家咨询会议上说,上海将全面实施公交优先战略,到2015年,全市地铁运行总里程有望由目前的400多公里延伸突破600公里。
今年国庆黄金周,上海地铁网络总共运送乘客5049.05万人次,日均561万人次,并创出单日客流708.7万人次的纪录。
有地铁乘客接受访问时就说:“堵,早上的时间基本上是带着饼干上去,拿着面粉下来。”还有人说:“挤的情况,就是已经挤进车厢,又被挤出来。”
上海申通地铁集团运行管理中心运营业务部经理吴强说,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上海地铁网络都可能处于持续满负荷的运营状态,没有人能确定这种状况将会持续到什么时候。
拥挤的地铁,这一点和北京非常相似,但不同的是,上海的地铁网线非常发达,“无论哪里转眼就能到”这句广告语是目前上海地铁打出的宣传口号,张贴在各个地铁站的灯箱广告里。
上海地铁建设始于1990年初。1993年5月28日,上海地铁第一条线路——一号线南段(徐家汇——锦江乐园)建成通车。截至2010年4月20日,上海轨道交通线网已开通运营11条线、266座车站,运营里程达410公里(不含磁悬浮示范线),另有全线位于世博园区内,仅供世博园游客和工作人员搭乘的世博专线,近期及远期规划则达到510公里和970公里。目前,上海轨道交通的总长超过400公里,位居世界第一。
白琉2010年每次到上海出差,都会看到一条新线路开通。1月,张江有轨电车开通;2月,2号线延伸段通车;3月,2号线徐泾东站-淞虹路站延伸段通车;11号线嘉定新城站-安亭站通车;4月,9号线开通,2号线广兰路站-浦东国际机场站延伸段通车,10号线新江湾城站-航中路站段通车,7号线后滩站通车,13号线世博段试运营;7月,2号线虹桥火车站站通车,11月,10号线龙溪路-虹桥火车站通车;12月,7号线祁华路—美兰湖通车。
因为公务,白琉需要多次从市区赶到嘉定区。这条漫长的路程,以前只能坐汽车,虽说是城市公交,也和长途汽车无异,摇摇晃晃,拥堵难行。但随着2009年12月31日轨道交通11号线江苏路——嘉定北站通车,嘉定告别了零地铁的历史。也巧,那一天白琉正在上海,他成为11号线(江苏路至安亭)首批乘客之一。
这是一次前所未有的体验,列车高速行驶过城区,通畅便捷,不再像此前那样时常遭遇“红灯劫”“新手劫”“抛锚劫”。 在昌吉东路,列车入地,这一段拐了一个倾斜的大弧度,列车使劲减速入地,入地的瞬间耳膜有冲击感,他觉得“很给力”。
“以前那种长途公交车,人多,挤在里面怪味一片,车子左摇右晃,人就像个黄豆倒在筛子里一样,一路下去,到了目的地,人都虚脱了。衣服也被揉得皱皱巴巴,想要体面很难。”他说。
选择搭乘11号线出行的人越来越多。曾经市民出行主要选择的公交车,比如沪宜公路上的北嘉线、沪唐线和上嘉线,也因此得到了缓解。
上海公交不只有硬件,还有软件
上海的地铁轨道高速推进,线路越发密集,而且每一个站,都有若干个出口,通往所在地附近重要的楼宇机构,避免乘客上上下下的麻烦,这一点,对于外地来沪手拎大包小箱的人来说,非常体贴。
白琉多次在站台看到,一些腿脚不便的人,坐着轮椅,或者拄着拐杖,都能独立进出地铁,这得益于无障碍设施的完备。一些很小的细节都被考虑到,比如凡有楼梯处必有斜坡通道,月台和站台的空隙以及高度,都不至于成为麻烦。
上海人与白琉聊天,也会对此颇感自豪,很少有一座城市在无障碍设施的建设上达到上海这样的标准和细致。一位广告高管笑着说:“说上海有腔调,可不是交响乐和街头献花那么简单,更要看日常,日常生活的细节。”
在上海,有数量很大的一群人,深度介入地铁等公共交通的体验和观察,他们分属于若干个城市公共交通体验的论坛和QQ群组,他们尚无统一的名词,不过我们可以简称之为“城市路客”。他们是为了坐地铁而坐地铁的一群人,自愿去体验全程,然后在网上写下心得。他们的出现,也暗示着一座城市公共交通逐渐发达的演进态势。
2010年4月5日,juncius在上海本地著名的宽带山论坛上,贴出了自己的体验报告。“我尝试一天内走遍上海轨道交通全网络。”她说。这一天,她不停地坐地铁,转公交,穿越整个城市的繁忙路段和边缘郊区。
她乘坐了当时运营的1号线全线、2号线差两站、3号线全线、4号线全线、5号线全线、6号线全线、8号线全线、9号线全线、11号线主线的部分区间。整个活动持续近16个小时,其中在列车上的时累计约11.5小时,换乘、折返、等车的时累计约2小时。上车28次,共乘坐264站,运动里程近400公里,到达了除奉贤、金山、崇明以外的15个区。交通卡共扣款26元(含公交车的费用和两次超时的费用)。
“世紀大道经过5次,人民广场经过4次。这两站果然是上海地铁最重要的两站。”她说。
9号线列车在宜山停了许久,让她正好赶上。那时正值正清明和上午8点的高峰,“小9”比较拥挤。
“小9”从市区开往松江,那是一个规模庞大的卫星城,那里有松江新城和松江大学城。每天人们上下班都潮汐式来往。
“小9”的拥挤一直是常态,特别是晚高峰。她又在小9上看到两个妇女吵架了,差点就打起来了,她觉得,有人把吵架当作乐趣,而当时旁边的乘客说,吵架能感觉时间过得快点。
在5号线莘庄站,她又陷于站台上的人山人海,乘客一下塞满了车厢,这个情景很像下午5点半后的北京国贸1号线站。“小5早已不是刚开通时老长间隔、老早收车、总让人舒舒服服坐位子的小5了,它成熟了。”juncius说。
上海公共交通的发展,不只是硬件的不断推进,软件的配套才是更值得关注的。
随着地铁线路向郊区延伸,部分公墓在地铁站附近增设免费短驳公交路线,“地铁+短驳”成为今年冬至市民扫墓出行的主要方式。
2010年18日和19日两天周末期间,上海地铁运营方在2、5、8、9、11号线适当增加1到2列备车;同时,在徐泾东、华夏东路、海天三路、闵行开发区、航天博物馆、洞泾、松江大学城、南翔、上海赛车场、嘉定西站等车站的出入口增派工作人员,引导市民就近乘坐短驳车。
微博的力量让地铁这样的公共交通更加人性化服务。
“5号线的小妹妹6号线,也加入了黄色客流密集区段 (五莲路往世纪大道出现了黄色拥挤),6号线淡定地说:小5哥,别怕!有我陪你呢!”这段话来自上海地铁官方新浪微博,博主正是申通地铁运营管理中心综合办公室的六七个年轻人。自今年5月17日开通以来,至今粉丝已达2.3万多名。
一早,在上海地铁官方微博上发出早高峰的运营信息,每天平均要发上20条,多起来五六十条也有。“爱列车,爱指挥;爱工作,更爱上海地铁。年轻但稳重,时尚又低调;你看不见我忙碌的身影,我却时时看着地铁看着你。”
被大家称为“杨博主”的办公室工作人员杨翊中,29岁,做过两年站长,在微博上陆续介绍上海文化地标,标注乘地铁怎么走。对于这些实用信息,市民转帖很踊跃。
尽管难免拥挤,但地铁还是成为上海市民出门的首选。如此一来,大大缓解了地面交通。
与北京相比,上海的私家车上牌的费用高出不少。这无形之中限制了私家车的数量。
至2010年,上海市人口1920万左右,汽车保有量是150万辆。自1994年以来,上海一直通过私车牌照拍卖抑制汽车保有量,一个小车牌照价格在4.7万左右,如果没有这个措施,上海可能会拥有270万辆机动车。
有人指出,这个数字别说和北京比算少,就是和武汉这样的城市,也显示出优势,武汉人口不及上海一半,但私家车已经突破100万辆。
曹利群先生是北京一家大国企派驻上海合作公司的负责人。公司给他配备了一辆荣威牌汽车。但是这辆车大部分时间是停在车库里。长期不用的结果,这辆车放坏了两个电瓶。“上海地铁太方便了!”曹利群说。乘坐地铁,你可以很快到达你想去的地方。哪怕不能直接到达,出地铁后,出租车一个起步价基本也能到达。
很多人放弃开车,更主要是为了省钱,特别是在新一轮油价上涨之后,不少有车族改乘公共交通工具,有些坚持自驾车的市民也开始在社区论坛上发出拼车帖,以求尽量降低用车成本。
“刚买车时天天开,可现在发现每天最少要为停车花费上30~50元,这我可吃不消,还不如天天乘地铁。”“车仅成了周末休闲时的工具了”。
上海市交通港口局局长孙建平说,该市正在筹划建立公共交通持续发展长效机制。按照规划,轮渡、自行车租赁和水上巴士都将都纳入其中。预计到2015年,公共交通占市民出行的比例将达50%。
除了大力发展轨道交通、地面公交,上海还考虑开发利用苏州河、黄浦江资源,轮渡、水上巴士今后将纳入公共交通体系。 另外,还有公共自行车的租赁体系,如闵行投入的2万辆自行车。
孙建平说,公共交通现在还是保障型、满足型的状态,但上海要向舒适型、满意型跨越。
上海市交委提供的数据显示,上海市的公共交通线路、车辆、载客量均居全国第一,公汽线路有1000多条,营运车辆1.8万多辆;出租汽车近4.3万辆;中心城区市民出门500米以内就有地铁站;黄浦江上的轮渡线也有18条。全市公交出行比例已达35%。
早在2007年底,上海市就公布了《上海城市总体规划》,明确了市中心城“多心、开敞”的布局结构。其中“市级中心”主要包括人民广场行政中心、外滩—陆家嘴中央商务区、南京路等商业街及豫园等商业中心。而徐家汇、江湾—五角场、真如和花木则为四个城市副中心。
这样发展的结果,让城市的人口分散开来居住和生活以及工作。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潮汐式交通运转。
到2015年,轨道交通的準点率将达到99%,发车之间的最大间隔不能超过6分钟,一些客流比较密集的线路,比如1号线、2号线,通过增加车辆、信号升级,间隔会更短,达到2~3分钟一班车。地面公交方面,在高峰时中心城区线路发车间隔不大于8分钟,平均车速可以达到每小时12~15公里,郊区因为客流量不多,必须按照时刻表准点运行,比如实行20分钟一趟班车。到2015年,在外环线内的号码线路,高峰时段发车间隔不超过8分钟,其他时段不超过20分钟,夜宵线发车间隔则不超过40分钟。
“未来车轮上的幸福生活,要靠公共交通拉动,国家“畅通工程”专家组副组长杨晓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