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瑞,郑连斌,宇克莉,薛 虹,王 杨,荣文国,王志博,赵大鹏
(1.天津师范大学a.生命科学学院,b.天津市细胞遗传与分子调控重点实验室,天津 300387;
2.中国科学院 动物研究所,北京 100101)
江苏汉族成人围度值及其年龄变化
张晓瑞1,郑连斌1,宇克莉1,薛 虹1,王 杨1,荣文国1,王志博1,赵大鹏2
(1.天津师范大学a.生命科学学院,b.天津市细胞遗传与分子调控重点实验室,天津 300387;
2.中国科学院 动物研究所,北京 100101)
调查了江苏淮安汉族成人732例(城市男性157例,城市女性154例,乡村男性213例,乡村女性208例)的12项围度测量项目(头围、颈围、胸围、吸气胸围、呼气胸围、腹围、臀围、大腿围、小腿围、上臂围、前臂围、上臂收缩围),分析了不同年龄组围度值的变化情况,并与国内的18个族群进行了比较.结果如下:(1)城市男性围度的总体均数都高于城市女性;乡村男性的总体均数除大腿围、臀围略低于乡村女性外,其余均高于乡村女性.(2)城市男性与乡村男性臀围、小腿围有极显著性城乡差异,大腿围、上臂围、腹围有显著差异;城市女性与乡村女性在头围、腹围、臀围、大腿围、小腿围上都存在极显著差异,其它各项均无显著性城乡差异.(3)6项围度(头围、胸围、上臂围、前臂围、大腿围、小腿围)与我国18个族群比较,江苏汉族具有北方民族的特点.(4)聚类分析和主成分结果显示,江苏汉族与乌孜别克族、俄罗斯族、锡伯族等北方人群较为接近.
成人围度;江苏;汉族;体质人类学
身体围度是体质人类学的主要研究项目之一,是人体测量的重要指标,反映了人体某个截面中骨骼、肌肉、器官、皮下脂肪等综合发育的情况,也可以从一个侧面体现体质发育状况,其中胸围、腹围、臀围之间的关系已经成为心脏病、糖尿病等一些疾病的预警指示.中国少数民族围度的调查资料已有一些报道[2-18],但有关汉族成人的围度研究资料较少,原因可能是由于汉族形成过程中,融合了大量具有不同遗传特征的族群,或又由于中国各地地貌、气候差异,族群饮食习惯、生活水平不同,易形成不同的体质特征.江苏汉族围度资料及其年龄变化特征至今尚未见报道.为此,对江苏汉族成人的围度进行了研究.
2010年9月,在江苏省淮安市随机抽取了年龄为17~85岁的汉族成人732例(城市男性157例,城市女性154例,乡村男性213例,乡村女性208例),进行了12项围度指标(头围、颈围、胸围、吸气胸围、呼气胸围、腹围、臀围、上臂围、前臂围、上臂最大围、大腿围、小腿围)的活体测量.被调查者身体健康,无残疾,其父母均为江苏汉族人.
调查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样本具有较好的代表性.测量方法依照《人体测量方法》[19]和《人体测量手册》[20]中的有关规定进行.测量数据利用Excel2003和SPSS11.5软件进行统计处理,以每10岁为1个年龄组,分为29岁以下、30~39岁、40~49岁、50~59岁和60岁以上5个年龄组,分别统计每个年龄组的均数与标准差,分析围度值随年龄变化的规律,并进行城乡间的差异显著性检验(u检验).利用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方法,分析江苏汉族城市、乡村与其他18个群体之间身体围度特征的异同.
江苏汉族围度测量及μ检验结果见表1;围度值的年龄变化见表2~5;江苏汉族城市、乡村人群与我国其他民族围度值的比较见表6;我国18个族群围度值的聚类分析与主成分分析见图1.
表1是江苏汉族成人围度值测量结果及城市与乡村间的差异性检验结果.
表1 江苏汉族围度测量结果及城市与乡村间的差异性检验(u检验)Table 1 Significant difference test results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of Jiangsu Han with circumference mm
表1说明,城市男性围度的总体均数都高于城市女性;乡村男性的总体均数除大腿围、臀围略低于乡村女性外,其余均高于乡村女性.u检验显示:城市男性臀围、小腿围高于乡村男性,差异极显著;大腿围、上臂围略高于乡村男性,差异显著;而腹围低于乡村男性,差异显著.城市女性臀围、小腿围高于乡村女性,差异极显著;而头围、腹围、大腿围低于乡村女性,差异极显著.
2.2.1 城市男性
城市男性不同年龄组围度测量结果见表2.由表2可见,江苏汉族城市男性头围、颈围、上臂收缩围、上臂围、前臂围、臀围在各年龄组中的变化范围不大,除头围外的5项只在20~29岁组均明显低于其他年龄组.大腿围、小腿围变化趋势一致,整体呈缓慢下降,60岁以后变化较大.胸围、吸气胸围、呼气胸围、腹围受年龄影响较大,且变化趋势一致,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增大,呈折线式上升.随年龄增长胸围、吸气胸围、呼气胸围均数在50~59岁组出现最大值,腹围均数最大值出现在60岁以上组.大腿围均数最大值出现在30~39岁组,小腿围均数最大值出现在20~29岁组,最小值则均出现在60岁以上组.
从城市男性5个年龄组间围度均数的绝对变化值(最大值-最小值)来看,躯干部的围度变化较为明显,其中腹围是138.0 mm,呼气胸围是110.4 mm,胸围是100.6 mm,吸气胸围是89.3 mm,臀围是34.7 mm.四肢的围度和颈围变化适中,其中大腿围是26.1 mm,颈围是20.4 mm,小腿围是15.4 mm,上臂围是20.5 mm,上臂收缩围是19.6 mm,前臂围是15.2 mm.头部的围度变化值较小,约为8.6 mm.从相对变化率[(最大值-最小值)/最小值]来看,也是躯干围度的相对变化率相对较大,顺序依次为头围(1.55%)<臀围(3.64%)<小腿围(4.35%)<大腿围(4.35%)<颈围(5.78%)<前臂围 (6.10%)< 上 臂 收 缩 围 (6.54%)< 上 臂 围(7.55%)<吸气胸围(9.71%)<胸围(11.47%)<呼气胸围(12.92%)<腹围(17.07%).
表2 江苏汉族城市男性不同年龄组围度测量结果(x±s)Table 2 Circumference of different age ethnic groups of urban male in Jiangsu Han(x±s) mm
2.2.2 城市女性
城市女性不同年龄组围度测量结果见表3.表3说明,江苏汉族城市女性头围、颈围、大腿围、小腿围、上臂围、前臂围、上臂收缩围在各年龄组中的变化范围不大,其中上臂围、前臂围和上臂收缩围在20~29岁组明显低于其他年龄组,只有大腿围在60岁以上组明显低于其他年龄组.其它围度都是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大,其中腹围的曲线增加强度最为强烈.
表3 江苏汉族城市女性不同年龄组围度测量结果(x±s)Table 3 Circumference of different age ethnic groups of urban female in Jiangsu Han(x±s)mm
从城市女性5个年龄组间围度的绝对变化值(最大值-最小值)来看,躯干部的围度变化很明显,其中腹围是211.4 mm,胸围是129.8 mm,呼气胸围是136.5 mm,吸气胸围是110.6 mm,臀围是100.0 mm.四肢围度中上臂围和上臂收缩围较为明显,其中上臂收缩围是50.4 mm,上臂围是46.7 mm.四肢围度中的其它围度和颈围的变化适中,约在20~35 mm之间,其中颈围是33.6 mm,前臂围34.0 mm,大腿围是32.3 mm,小腿围是21.7 mm.头围变化最小,为4.7 mm.从相对变化率[(最大值-最小值)/最小值]来看,四肢围度中,上肢的变化相对较大;躯干部位变化最大,顺序依次为头围(0.88%)<小腿围(6.45%)<大腿围(6.65%)<颈围 (10.99%)< 臀 围 (11.06%)< 吸 气 胸 围(12.87%)<胸围(15.80%)<前臂围(16.05%)<呼气胸围(17.01%)上臂围(19.60%)<上臂收缩围(20.21%)<腹围(28.69%).
2.2.3 乡村男性
江苏汉族乡村男性的各项围度值见表4.
表4 江苏汉族乡村男性不同年龄组围度测量结果(x±s)Table 4 Circumference of different age ethnic groups of rural male in Jiangsu Han(x±s) mm
由表4中数据可知,乡村男性的头围、颈围、小腿围、上臂围、前臂围、上臂收缩围随年龄的变化变化范围较小,最大值均出现在30~39岁组.大腿围随年龄的变化不大,在60岁以上组明显低于其他年龄组.胸围、吸气胸围、呼气胸围、腹围、臀围的变化范围较大,胸围和呼气胸围的最大值出现在50~59岁组,吸气胸围、腹围、臀围的最大值出现在30~39岁组.除胸围、吸气胸围、呼气胸围、腹围的最小值出现在20~29岁组外,其他各项围度值的最小值均出现在60岁以上组.
从乡村男性5个年龄组间围度的绝对变化值(最大值-最小值)来看,躯干部的围度变化很明显,其中腹围是96.6 mm,呼气胸围是94.8 mm,胸围是89.1 mm,吸气胸围是70.8 mm,臀围是61.5 mm.四肢围度和头围、颈围的变化较为明显,约在15~42 mm之间,其中大腿围是41.4 mm,上臂收缩围是38.5 mm,小 腿 围 是 32.6 mm,上 臂 围 是25.3 mm,颈围是24.7 mm,前臂围是20.8 mm,头围15.9 mm.从相对变化率[(最大值-最小值)/最小值]来看,也是躯干围度相对较大,顺序依次为头围(2.88%)<臀围(6.79%)<颈围(6.98%)<吸气胸 围 (7.52%)< 前 臂 围 (8.34%)< 大 腿 围(8.69%)<上臂围(9.38%)<小腿围(9.72%)<胸围 (10.00%)< 呼 气 胸 围 (10.91%)< 腹 围(11.33%)<上臂收缩围(13.32%).
2.2.4 乡村女性
江苏汉族乡村女性的各项围度值见表5.由表5可知,江苏汉族乡村女性头围、颈围随年龄变化的范围很小.上臂围、前臂围、上臂收缩围、臀围与年龄的变化趋势一致,最大值均出现于40~49岁组,最小值均出现在20~29岁组.胸围、吸气胸围、呼气胸围、腹围与年龄变化的趋势一致,都是随年龄的增大而增大,20~29岁组的均数明显低于其他年龄组,其中腹围随年龄的变化变化幅度最大.大腿围、小腿围随年龄的变化变化范围较小,其最大值出现在40~49岁组,最小值在60岁以上组.
从乡村女性5个年龄组间围度的绝对变化值(最大值-最小值)来看,除臀围外的躯干部围度变化很明显,其中腹围是159.6 mm,呼气胸围108.4 mm,胸围107.8 mm,吸气胸围97.3 mm,臀围58.6 mm.除小腿围外,四肢围度和颈围的变化较为明显,约在20~46 mm之间,其中上臂收缩围是45.3 mm,上臂围44.2 mm,大腿围是41.1 mm,前臂围26.7 mm,颈围20.4 mm.头围和小腿围变化值相对较小,分别为8.2 mm和14.7 mm.从相对变化率[(最大值-最小值)/最小值]来看,躯干部和上肢的围度变化相对较大,顺序依次为头围(1.51%)<小腿围(4.40%)<臀围(6.48%)<颈围(6.57%)<大腿围(8.13%)<吸气胸围(11.16%)<前臂围(12.26%)<胸围(12.96%)<呼气胸围(13.27%)<上臂收缩围(17.74%)<上臂围(18.42%)<腹围(19.80%).
表5 江苏汉族乡村女性不同年龄组围度测量结果(x±s)Table 5 Circumference of different age ethnic groups of rural female in Jiangsu Han(x±s) mm
文献已发表众多少数民族围度调查资料,但多数民族测量的围度项目数较少.本文选用已公开发表的我国18个族群的6项围度值(头围、胸围、上臂围、前臂围、大腿围、小腿围)与江苏汉族进行比较(见表6)及聚类分析(图1).聚类分析利用SPSS11.5软件进行,聚类方法选用组间连接法(Between-groups Linkage),采 用 欧 式 距 离 平 方 法(Squared Euclidean distance)计算群体间距离.
表6 江苏汉族与我国其他群体围度的比较Table 6 Comparison of circumference of Han of Jiangsu with other groups in China mm
由表6中各项数据可以看出,江苏城市人群和乡村人群的数据更加接近北方的各族群.整体看来,北方族群的各项数据均高于南方的族群,且江苏的人群数据明显高于南方族群整体.
图1 聚类图Figure 1 Cluster analysis of males and females
男性的聚类图显示20个族群共聚成两大组:第一组包括苗族、汉族(海南)等10个族群,主要为南方族群;第二组包括汉族(江苏城市)、俄罗斯族(新疆)等10个族群,主要为北方族群.江苏城市汉族与乡村汉族最为接近,与柯尔克孜族、锡伯族、乌孜别克族较为接近.
20个族群女性的聚类结果与男性聚类结果近似,亦分为南方族群和北方族群两个大组,江苏汉族城市女性与江苏汉族乡村女性的身体围度值与塔塔尔族最为接近.
围度值受遗传、环境双重因素的影响.江苏淮安汉族在地理位置上相对其他南方地区而言偏北,与我国北方众多人群一致,属于蒙古人种北亚类型(我国南方人群属于南亚类型),其生活环境、饮食、习俗介于南北方之间,亦与我国北方人群接近,与南方人群相差较大.这些是导致上述聚类结果的主要原因.
2.4.1 男性
男性前2个主成分的贡献率分别为82.1%和8.0%,累计贡献率达到90.1%,已能够较好地反映身体各项围度的信息.PCⅠ载荷较大的项目为胸围(0.425)、前臂围(0.423)、小腿围(0.415)和上臂围(0.413),所以PCⅠ主要反映了胸部、上肢和小腿的围度特征.PCⅠ得分越高,表明胸部越宽阔,上肢和小腿越粗壮.PCⅡ载荷较大的项目为大腿围(0.763)和头围(0.471),所以PCⅡ主要反映了大腿和头部的围度特征.PCⅡ得分越高,表明大腿围和头围越大.
图2显示,男性20个族群可分为3组:(1)独龙族等(仫佬族、布依族、海南汉族、维吾尔族、海南回族、土族、蒙古族、苗族、黎族)10个族群为第1组(PCⅠ绝对值较小,且PCⅡ小);(2)柯尔克孜族等(哈萨克族、藏族)3个族群为第2组(PCⅠ值小,但PCⅡ值大);(3)江苏乡村汉族等(乌孜别克族、俄罗斯族、锡伯族)4个族群为第3组(PCⅠ、PCⅡ值均较大).江苏汉族的PCⅠ值大,说明其胸部、上肢和小腿围度值大,在我国北方人群中偏大;其PCⅡ值大,说明大腿围和头围值大,在我国北方人群中偏大.
2.4.2 女性
女性前2个主成分的贡献率分别为77.7%和11.2%,累计贡献率达到88.9%.PCⅠ载荷较大的项目为上臂围(0.441)、小腿围(0.433)和前臂围(0.423),所以PCⅠ主要反映了上肢和小腿的围度特征.PCⅡ载荷较大的项目为头围(0.746)和大腿围(0.560),所以PCⅡ主要反映了头部和大腿的围度特征.
图2显示,女性20个族群可分为4组:(1)布依族、回族、土族等3个族群为第1组(PCⅠ值、PCⅡ值均较小);(2)独龙族、仫佬族、维吾尔族、撒拉族、蒙古族、苗族、黎族等7个族群为第2组(PCⅠ值大,但PCⅡ值很小);(3)江苏的城市和乡村汉族、俄罗斯族、锡伯族等4个族群为第3组(PCⅠ值、PCⅡ值均较大);(4)乌孜别克族、柯尔克孜族、哈萨克族等3个族群为第4组(PCⅠ值小,但PCⅡ值大).江苏汉族的PCⅠ值大,说明其上肢和小腿围度值大,在我国北方人群中偏大;其PCⅡ值大,说明大腿围和头围值大,在我国北方人群中偏大.
图2 20个族群男性第一、第二主成分散点图Figure 2 Scatter gram of male groups based on1st and 2nd factor scores
总的来说,江苏汉族男性头围、胸围及四肢围度均较大,与北方的乌孜别克族、俄罗斯族和锡伯族较为接近;江苏汉族女性的头围和四肢围度均较大,亦与我国北方人群如俄罗斯族和锡伯族相近.从主成分分析的结果还可看出,四肢围度(尤其是上肢围度)的大小是18个人群分组的主要依据.
[1] 徐杰舜.雪球—汉民族的人类学分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2] 许渤松,郑连斌,陆舜华,等.独龙族成人围度值及其年龄变化[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8(1):19-23.
[3] 吴汝康,吴新智,张振标,等.海南岛少数民族人类学考察[M].北京:海洋出版社,1994.
[4] 郑连斌,陆舜华,丁博.仫佬族体质特征研究[J].人类学学报,2006,25(3):69-77.
[5] 郑连斌,张淑丽,陆舜华,等.布依族体质特征研究[J].人类学学报,2005,24(2):137-144.
[6] 郑连斌,崔静,陆舜华,等.乌孜别克族体质特征研究[J].人类学学报,2004,23(1):35-46.
[7] 崔静,郑连斌,沈新生.新疆塔塔尔族体质特征调查[J].人类学学报,2004,23(1):47-54.
[8] 陆舜华,郑连斌,索利娅,等.俄罗斯族体质特征分析[J].人类学学报,2005,24(4):290-300.
[9] 邵兴周,崔静,朱新安,等.新疆特克斯县柯尔克孜族体质特征调查[J].人类学学报,1987,6(4):315-323.
[10] 艾琼华,肖辉,赵建新,等.维吾尔族的体质特征研究[J].人类学学报,1993,12(4):357-365.
[11] 崔静,邵兴周,王静兰,等.新疆哈萨克族体质特征调查[J].人类学学报,1991,10(4):305-313.
[12] 郗瑞生,戴玉景,薄岭.青海撒拉族体质特征研究[J].人类学学报,1995,14(1):32-39.
[13] 戴玉景.青海土族体质人类学研究[J].人类学学报,1997,16(4):274-284.
[14] 艾琼华,赵建新,肖辉,等.新疆蒙古族体质人类学研究[J].人类学学报,1994,13(1):46-55.
[15] 邵兴周,王笃伦,崔静,等.新疆察布查尔锡伯族体质特征调查[J].人类学学报,1984,3(4):349-361.
[16] 张振标,张建军.海南岛黎族体质特征之研究[J].人类学学报,1982,1(1):53-71.
[17] 张振标.藏族的体质特征[J].人类学学报,1985,4(3):250-257.
[18] 胡兴宇,顾国雄,汪澜,等.对甘肃玛曲县境内安多藏族青壮年体质特征的调查研究[J].泸州医学院学报,1991,14(2):102-108.
[19] 吴汝康,吴新智,张振标.人体测量方法[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
[20] 邵象清.人体测量手册[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5.
Circumference and its variation with age of Jiangsu Han nationality adults
ZHANGXiaorui1,ZHENGLianbin1,YUKeli1,XUEHong1,WANGYang1,RONGWenguo1,WANGZhibo1,ZHAODapeng2
(1a.College of Life Science,1b.Tianjin Key Laboratory of Cyto-Genetical and Molecular Regulation,Tianjin Normal University,Tianjin 300387,China;2.Institute of Zoology,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 100101,China)
Based on the measurement of the circumferences of 732 adults(157 urban males,154 urban females,213 rural males,208 rural females)of Jiangsu Huaian Han nationality(including the circumference of head,chest,abdomen,hip and limb),the changes of circumference values with age is analyzed,and then a comparison of the circumference values between Jiangsu Han nationality and other 18 nationalities in China is drawn.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s:(1)Urban men surrounded degree of overall mean differences are above the urban female,and urban male circumference were higher than the overall number of urban women.The overall average number of rural men,except thigh,hip were slightly lower than the rural women,but others were higher than rural women.(2)Between urban men and rural men,there was ver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n hip and calf,and upper arm circumference,abdominal circumference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Urban women and rural women in head circumference,abdominal circumference,hip circumference,thigh circumference and calf circumference all have very significant difference,while others h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urban and rural.(3)6 circumference(head circumference,chest,upper arm circumference,forearm circumference,thigh circumference,calf circumference)compared with Chinese 18 ethnic groups,Jiangsu Han meet the North people.(4)According to cluster analysis and principal component results,Jiangsu Han is close to the northern populations of Ozbek,Russian family and Xibe etc..
adult circumference;Jiangsu;Han;physical anthropology
Q984
A
1671-1114(2011)04-0074-07
2011-03-2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资助(30830062)
张晓瑞(1987—),女,硕士研究生.
郑连斌(1948—),男,教授,主要从事体质人类学与人类群体遗传学研究.E-mail:zhenglianbin@sina.com
(责任编校 纪翠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