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易
近代中国对外贸易与经济的发展
张 易
集美大学财经学院
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对外贸易的局面发生了极大的转变,其中进出口差额的变化究竟对中国经济带来了怎样的影响一直是人们争论的焦点。笔者认为,鸦片贸易后的中国,其贸易地位转变以及经济衰退的根本原因并不在于鸦片的大量进口所造成的贸易进出口差额的转变,而在于中国自身产业结构及自然经济的落后生产力上。
鸦片战争 贸易顺差 贸易逆差 商品
围绕着贸易问题,英国人要求清政府取消限制,放宽贸易,但当时的乾隆皇帝和嘉庆皇帝毫不退让,坚持民族保护政策,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暂时起到了防范资本主义入侵的作用。但是“殖民制度宣布,赚钱是人类最终的和唯一的目的”[2]。英国殖民者认为,这种情况对于他们是极端不利的,于是千方百计要攻破清朝的金锁铜关,改变他们在对华贸易中贸易逆差的困境,向中国大量倾销鸦片。
鸦片贸易作为一本万利的买卖,给西方资产阶级带来了巨大的利益。中英之间的贸易逐渐发生了变化,英国由贸易逆差变为贸易顺差。从19世纪30年代起,在英国输入中国的货物总值中,鸦片占1/2以上。英国每年从中国掠夺的白银达到数百万两[3]。当然,鸦片贸易不仅是外国资本原始积累的来源,同时也是中国本国资本主义企业资本原始积累的组成部分。中国的买办和商人从运销鸦片中分润,获取了颇为丰厚的利润。
人们普遍认为,从鸦片贸易开始,中国由一个长期的贸易顺差国,变成了一个贸易逆差国,但若从另一个角度看,鸦片贸易或许只是其中的一个催化剂,而非主因。
鸦片战争前,纵使中国处于对外贸易顺差的有利位置,但其出口品主要是茶叶、生丝、瓷器等初级产品,英国对华贸易主要是出口纺织品、金属制品和从印度运来的棉花,英国纺织技术在当时领先世界,美观且廉价,是具有近代科技含量的商品,因此,可以说,当时中国对外贸易顺差的有利局面,不过是中国长久以来贸易弊端的一个掩盖,在其光鲜外表之下,实则潜藏着中国至今仍存在的对外贸易的危机。
从宏观角度上看,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的发展,其生产力进一步提高,在商贸利益的刺激下,英国商品具有更大的利润空间和竞争优势,其最终成为贸易强国实是大势所趋。同时,英国当时虽处于贸易逆差的不利地位,但其资本积累的巨大能力使得贸易利润尽可能地促进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而英国商人从中国以相对较低价的价格进口茶叶等传统生活用品,在英国市场以较高价格出售,本身又可以给英国资本家带来丰厚的利润。据载,该利润可以超过成本十倍以上。所以,实际上,英商从茶叶等商品贸易中牟取到的暴利,也极大地推动了其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
反观中国,虽在丝织、采矿、冶铁等数十个行业中出现了资本主义最初的萌芽,但在工业生产中仍占较小的比例;并且,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在农业资本主义方面却呈现非常微弱的态势。可以说,虽然当时中国处于贸易出超的地位,其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尚未发生,其贸易顺差的优势并未发挥有效的作用。中国仍处于家庭生产和手工业相结合的封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中。
在这样的情况下,作为落后国的中国长期对外贸易顺差也可谓其光环下的一大隐患。长期的对华贸易逆差大大影响了英国对华的外汇储备和资本原始积累,而中国闭关锁国的政策使得英商很难打开中国市场。国际贸易基本原则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则即是对等原则,长期顺差必然损坏到他国的利益,在国际贸易早期,贸易制度尚未健全,资本主义国家的快速发展急需大量的资金,在全球以强权政治为特色的年代,英国为了能够扭转贸易不利局面以获取更大的利益,最终采取了下策——走私鸦片。
通过鸦片贸易,英国大大扭转了其贸易对华逆差的不利局面。在19世纪的最初20年中,英国从印度输入中国的鸦片每年平均约4000箱。30年代激增,到1839年就达将近40000箱。除了英国以外,这时还有美国商人从土耳其贩来中国鸦片,但为数较少。由于英国对华输入鸦片数量的激增,从19世纪30年代起,在它对华贸易总值中,鸦片就占到1/2以上,到鸦片战争时英国在对华贸易中由入超变为出超。
鸦片战争后,中国进口贸易不断扩大,其主要进口品为鸦片和棉纺织产品,中国主要的出口品仍为茶叶等农副产品。人们普遍认为,进出口贸易的逆差对于中国是不利的,然而究其原因,我们看到: 随着中国市场的逐渐开辟,19世纪70年代以后鸦片贸易的比重就逐渐减少了,而正常的商品交易则越来越扩大。正常的商品交易是不可能直接依靠暴力来强制进行的。进口商品比在国内生产相同产品所花费的成本便宜,或者国内不能生产相同的东西,从某种程度上说,这对于中国并非弊大于利之举。在进口贸易中,西方的工业产品、生产技术以及与此俱来的管理知识、政治思想对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和意识形态的冲击,是以往中国历史上任何一次外族入侵所无法比拟的。在一定程度上,甚至促进了中国经济的进步。
那天,当过侦察兵的老陈就是这么说的,他说虽然那个女的打了120,也算救了他,但是他是一个泾渭分明的人,必要的时候他会大义灭亲。现在他要做的是按兵不动,等到时机成熟,他会出其不意,打她个措手不及……如果那个女人真的是一个女毒枭,那肯定有故事看了,但眼下的问题是老陈必须先尿完,因为我一直拿着那个尿壶呢。而老陈越说越兴奋,显然他已进入了角色,我不耐烦地说,老陈,你还尿不尿?
中外经济的交往、尤其是对外贸易提供了国与国之间、生产方式与生产方式之间横向比较的机会,也提供了争取近代化的有力手段。
根据海关统计数据分析,我们可以粗略地看出进口商品结构的变化趋势:
首先,近代中国的进口商品构成是向着逐渐合理的方向演变的。这是中国经济近代化努力所产生的结果,同时,这种演变对于经济近代化的进展也是有益的。
表1 近代中国各年进口商品分类比重 (%)
资料来源:严中平等,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第72-73页。
我们可以看到,进口产品中,初级产品所占比重相当小,而机器及大工具、建筑用品、直接消费资料所占比重非常大,进口多为国内的生产力无法满足的加工或精加工产品。
表2 12项主要进口商品量(值)变化
资料来源:严中平等,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表16改编。
* “染料等”包括染料、颜料、油漆类;“机器等”包括机器及工具。1公担=100公斤。
表3 近代中国主要进口商品所占比重变化(%)
资料来源:上海对外贸易(上),第195表及有关年份《关册》编制。
其次,中国出口商品构成的变化,一方面体现了中国物产的丰富,可供世界市场选择的产品十分繁多,面对世界市场激烈竞争的局面,还能够维持出口贸易的一定水平,另一方面,却也体现了中国小农经济在生产技术、产品竞争力方面,存在很大的劣势,很多产品都处于初级产品的地位,其发展反应迟钝、收效甚微,使得传统产品的市场一步步被他国取代。
表4 近代中国各年出口商品分类比重 (%)
资料来源:严中平等,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第73页。
由表4可以看到,我国出口商品主要为农产品、初级矿产品、手工制品,其科技含量很低,生产规模较小,仍处于自然经济的落后态势中。
表5 1903年~1936年间中国主要出口商品量变动情况 (单位:千担)
资料来源:严中平等,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表16;萧梁林,中国对外贸易统计(China’s Foreign Trade Statistics,1864-1949);杨端六等,六十五年来中国国际贸易统计, 1931年印行。出口花生分有壳、无壳两种,本处按 1:0.7的比值将前者折算,与后者合计。
表6 近代中国主要出口商品所占比重变化 (%)
资料来源:《关册》及郑友揆,中国的对外贸易和工业发展,第43~44页。
由以上进出口商品的数据分析不难发现,中国从外国进口的商品大致可以分为:①替代传统手工业的机制产品;②为适应中国新的生产领域的出现而产生的新的需要,以及新的生活习惯的形成而出现的新的消费产品;③补充中国市场需要的农林产品。
而当时中国的出口产品则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①总量小;②技术含量低,多为农产品及初级未加工或粗加工产品;③出口商品量呈现逐年萎缩的态势。
19世纪中国的出口和进口贸易特别具有可比性,通过出口与进口贸易对中国经济影响的比较,既可以从一个独特的视角认识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历程,同时也可以充分印证中国近代社会所经历的种种痛苦与磨难。
在出口贸易中,诸如茶叶、陶瓷等产品的确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增长,并给中国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遇。因为从出口贸易的情形看,直到19世纪中后期以前,中国都是世界上最大甚至是唯一的茶叶及陶瓷生产大国和出口大国;也恰恰正是在19世纪,世界茶叶消费迅猛增长,对中国的依赖度加大。然而,中国出口的迅速增长并未带动中国融入世界经济,初级产品的产量虽有增加,但产值并未相应增加,生产和加工技术也未有明显改进。清政府看重的仅仅是初级产品生产和贸易带来的税收,不仅没有具体措施激励我国优势产品的生产和贸易,还提高出口税并设置了种种关卡限制中国出口商品的贸易。这直接导致中国出口产业的生产和加工水平低、成本高、质量下降,例如在茶叶的出口贸易中,英国直接在印度和锡兰等地开辟新茶园。到19世纪后期,国外大茶园迅速崛起,中国茶叶的国际市场遂逐步萎缩,中国茶叶贸易由盛转衰,随之而来的是贸易赤字增加,经济形势恶化,危机加剧。因此,当时中国的出口贸易除了暂时给政府带来短期的税收效益以外,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并未做出应有的贡献。
在此基础上,鸦片贸易对于苦难深重的中国可谓又一巨大的打击,鸦片作为穷凶恶及的毒品,见证了中华民族在19世纪历经的黑暗岁月。由于英国的主要工业品棉纺织品始终无法打进中国市场,这迫使英国商人只能通过三角贸易——即英国的棉纺织品卖到印度,印度的鸦片卖给中国,中国的茶叶出口到英国。正是通过这个完美的三角贸易,英国既卖出了自己的工业品,又得到了国内最急需的商品。第一次中英战争因鸦片问题而爆发,英国人发动鸦片战争的目的是要强迫中国政府承认鸦片贸易合法化,《南京条约》虽然并未提及鸦片贸易合法化问题,但是事实上英国人争取到了这种权利。至19世纪后期,鸦片流毒更加不可遏制,突出表现为吸食鸦片人口增多,罂粟种植遍布全中国,白银流失加剧。鸦片流毒之所以不可遏制,之所以在中国造成如此大的灾难,外在原因是英国把鸦片强加于中国人民,内在原因是鸦片税收比例逐渐增加,成为清朝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最主要的财政收入来源之一。中国政府不仅不能禁止鸦片,反而暗中鼓励罂粟种植和鸦片加工,致使鸦片流毒在中国愈益深重。
中国出口优势产品在西方的命运与英国优势产品在中国的命运迥然不同。英国商人通过茶叶贸易和鸦片贸易不仅获得了巨额利润,而且成为控制东方贸易的主要手段之一。而中国未能发挥自身优势,盲目乐观于自身的贸易地位,使得自身在其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处于极度落后甚至面临亡国危险的局面,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国家的悲哀。
[1] 严中平,等. 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55.
[2] [德]马克思. 资本论[M]. 海口: 南海出版社, 2010.
[3] [美]马士. 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M]. 上海: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6.
[4] 黄苇. 上海开埠初期对外贸易研究[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