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群众体育差距分析及其统筹发展途径研究——以湖北省当阳市为例

2011-01-03 10:21石振国杨小明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11年4期
关键词:差距城乡体育锻炼

石振国,杨小明

●成果报告

城乡群众体育差距分析及其统筹发展途径研究
——以湖北省当阳市为例

石振国1,杨小明2

通过问卷调查、查阅文献资料和实地访谈等研究手段,对比分析湖北省当阳市城乡群众体育之间在重视程度、健身观念、健身内容、体育消费、场地设施和锻炼人数6方面的差距,并对差距的成因从制度经济、生产生活、文化教育和组织管理4方面进行剖析,最后从发展思路、政府作用、制度创新和资源整合4方面探寻城乡群众体育统筹发展的主要途径,以期为体育行政部门统筹城乡群众体育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

城乡;群众体育;统筹发展

目前,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初步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实力和条件,但是,在长期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下,我国城乡在经济、社会、文化、教育及体育领域都存在着巨大差异,尤其是在城乡群众体育发展上仍然存在不平衡和片面发展局面,且其差异日趋扩大。这与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要求不相吻合。因此,统筹城乡发展、全面提升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是实现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首要任务。当前,统筹城乡发展已经引起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同时也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而体育学界对于统筹城乡群众体育发展的关注度略显得不够。由此,本文把握当前构建和谐社会和统筹城乡发展的时代特点,跳出传统的就农村体育论农村体育的旧思维,将城市和农村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统筹发展研究,并借助社会、文化和管理学的多维视角阐发这一问题。同时,综合运用问卷调查、访谈调查及比较分析等研究方法对湖北省当阳市城市群众体育进行实证研究,从中揭示出该地区城乡群众体育发展之间的差距,剖析其成因,并提出城乡群众体育统筹发展的具体对策,旨在为体育部门统筹城乡群众体育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为城乡群众体育的研究提供新视角和有益补充。

1 研究方法

1.1 问卷调查

在查阅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结合体育社会学的相关理论及本文的主要论题设计两份调查问卷,分别对湖北省当阳市的城乡居民和体育管理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其中,对当阳市下辖19个城市社区的6个社区和7个乡镇中的4个乡镇进行随机抽取调查。城市与农村发放问卷各400份,其中回收城市居民有效问卷391份,有效率97.8%;农村居民有效问卷385份,有效率96.3%;向市体育科领导、城市社区及村委会体育负责人发放访谈问卷40份,回收有效问卷38份,有效率95%。

1.2 访问座谈

为更具体地了解当前城乡群众体育发展的基本差距,2010年7至8月,我们对湖北省当阳市的6个社区及4个乡镇群众体育进行了实地调研,访谈内容包括领导重视群众体育程度、居民生产生活方式、文化教育水平,居民体育锻炼观念、内容、设施及消费水平,以及群众体育组织管理体制。将事先拟定的访谈提纲与主要问题对当阳市体育科的领导、各社区和村委会的体育负责人及当地居民进行口头深度访谈。

1.3 比较分析

通过实地调研,从重视程度、健身观念、健身内容、体育消费、场地设施和锻炼人数6方面对比分析了当阳市城乡群众体育之间的差距,同时,从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生产生活方式、文化教育及组织管理体制之间的差距对比中探讨其成因。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城乡群众体育差距的对比分析

2.1.1 重视程度差距显著 当阳市城市群众体育在政策、资金、场地及组织等各方面的建设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重视和保障,而农村群众体育发展的条件却相对薄弱。据访谈调查表明,在农村体育机构改革中,体育部门与其他机构合并、重组后,体育机构削弱,没有足够的人员和经费来抓体育工作。一些农村没有将体育经费纳入到每年的财政预算之中,体育事业经费维持在人均0.6元左右,并且没有随财政收入的增长而逐步增加。很多领导重视城市机关体育、职工体育和协会体育等群众体育的发展,而农村体育往往被遗忘、忽视或被边缘化。调查表明,当阳城市92%的街道体育发展被纳入社区总体规划之中,政府对体育发展给予了必要的扶持,并且,城市通过集资赞助、捐赠、表演创收和体育彩票公益金等多种形式筹措资金,以保障城市群众体育的正常开展,每年开展的活动平均在8次以上。而农村81%的行政村没有体育专项经费和固定的活动场地,一年举办的体育活动平均在1次左右。

2.1.2 健身观念差异分明 当阳下辖农村由于长期受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受生产方式和劳动强度的制约,加上教育、信息及交通等条件相对落后,村民的体育意识、健身观念淡漠,对体育的愿望、需求较低,甚至农村中还存在“劳动等于体育锻炼”,“无病即健康”的观念,与当阳城区倡导的“花钱买健康”、“体育运动是生命健康的重要生活方式”等理念形成反差。通过对当阳市城乡居民体育健身观念的调查得知,在保持健康手段的选择上,村民更偏重于改善饮食和保证睡眠,其比例分别为40.3%和27.5%,选择参与体育锻炼的人只有4.9%;而市民看重的依次是医疗卫生、体育锻炼和营养补充,其比例分别为32.5%、24.3%和13.8%(见表1),选择体育锻炼的人明显增多,可见城乡居民健身观念和认知差异明显。

表1 城乡群众体育健身观念差异统计一览表

2.1.3 城乡群众体育健身内容差异突出 当阳市民体育锻炼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不仅有简便易行的散步、登山、自由操和健身舞,还可以从事乒乓球、羽毛球、门球等项目,有些人甚至参加一些消费性项目,如网球、游泳等。而村民体育锻炼的内容形式单一,受场地器材和运动技能的制约,他们多数选择不需要场地器材的徒手练习和运动负荷不大的传统项目,如走路、跑步、武术和棋类活动等,且有相当数量的村民,在田间、庭院、树林中进行随意性的甩手、弯腰活动。从当阳市城乡居民体育健身内容的差距上看,市民中从事器材性体育项目的人数达72%以上,而农村仅为16%,农村依托文化活动站和学校的体育场地设施,组织开展像篮球和乒乓球等活动的乡镇不足10%。

2.1.4 消费水平差异明显 伴随市场经济体育产业的迅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市民体育消费需求日益增强,参加消费性体育健身活动的市民人数明显增多。从对当阳市城乡居民一年内的消费统计数据得知,2009年,34.2%的市民购买过体育器材,其中购买100元以上的占67.2%;64.6%的市民买过体育服装和鞋帽,其中购买200元以上的占73.2%;25.5%的市民花钱参加过健身娱乐活动,其中消费1 000元以上的占11.8%;29.7%的人买过体育彩票,其中购买1 000元以上的占22.2%。2009年,18.7%的村民购买过体育器材,29.1%的村民购买过体育服装和鞋帽用品,但大多数都是为子女所购买,专门为自身体育健身而购买的人较少,只有2.8%的村民花钱参与健身活动,11.6%的村民在2009年购买过体育彩票,购买金额平均为200元,村民的体育消费还处于较低水平(见表2)。

表2 城乡群众体育消费水平差异统计一览表

2.1.5 场地设施差距突出 根据“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统计,我国城乡体育场地差别较大,在我国现有的850 080个体育场地中,乡(镇)村拥有66 413个,仅占全国体育场地总数的8.18%[1]。不仅如此,从当阳市体育场地资源的配置上看,90%以上的场地设施分布在市区及学校中。2009年,近90%的村民是在非体育场地进行户外体育运动,而市民选择到体育场馆进行正规体育项目健身的人达41%。而且,农村体育设施常常被占用、被破坏,很多设施陈旧不堪,存在安全隐患,且主要集中在中、小学校中,加上当前农村学校大量撤并,多数体育场地及器材设施遭到严重破损和流失,总体数量锐减,真正用于村民体育锻炼的设施就更少了。由此可见,城乡体育场馆资源分布差距明显,呈现出“城市优势”和“农村劣势”现象。

2.1.6 锻炼人数差距较大 2007年,全国城镇居民与乡村居民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相比,差异明显,城镇居民比乡村居民高出24.1个百分点。2007年全国“经常锻炼”的人数比例为28.2%(含在校学生),13.1%的市民达到“经常锻炼”的标准,而村民仅为4.1%,城乡差异较大[2]。当阳市的调查数据也反映出类似的结果:被调查村民中经常参与锻炼的人为5.4%,而市民为16.2%。从当阳市体育局体育科了解到,乡镇领导的主要精力放在了农村经济建设上,体育文化建设只能“附属品”,一年举办的体育活动平均在1次左右,而且,乡镇没有体育协会,社会体育指导员也限于仅有的几个中学体育教师,其指导群众开展体育活动者寥寥无几。可见,城乡体育组织管理、体育文化建设、技能指导等差异是导致群众体育锻炼人数差距的主要原因之一。

2.2 城乡群众体育差距的成因分析

2.2.1 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的影响 过去,由于国家长期实行“以农补工”、“重城轻农”、优先发展城市的倾斜型发展战略和政策,导致了“城乡分治,一国两策”的城乡不均衡国民收入和社会利益二元分配格局,社会资源配置不公与生产要素的不公平流动是其重要特征之一。这种发展格局的直接后果就是农村公共文化卫生体育设施建设、农村居民获得的福利性体育公共服务落后于城市,也因此形成了城乡群众体育差异的现实格局。

虽然,当前随着解决原有“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措施的逐步出台,但是,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带来的巨大影响将长时间存在,农村经济薄弱局面还未得到根本性转变,村民的整体生活水平仍然较低,这突出地表现在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差距上。据当阳市经济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08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 164元,只相当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37.3%;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 548元,相当于城镇居民消费性支出的34%。城乡居民收入比从2000年的2.64∶1扩大到2007年的3.28∶1,消费比从2000年的2.85∶1扩大到2007年的3.51∶1[3]。由此可以推断,城乡居民在经济收入上的差距可能是导致城乡在公共设施建设、文化教育和社会保障等方面发展不协调的主要因素,也因此导致了城乡体育资源配置的非均衡性。

2.2.2 城乡生产生活方式之间的差异 城乡居民在衣食住行、劳动工作、社会交往、娱乐休闲等物质生活和观念意识、人生观、价值观、健康观为重要内容的精神生活都有所不同。在城市,随着工业生产的自动化、信息化和数字化程度提高,使得城镇居民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并且市民每天从事家务劳动的时间要少于村民,他们有更多的余暇时间可以进行体育锻炼。而农村,其生产方式尚未从根本上摆脱自然经济的束缚,农业仍是村民最主要的职业与收入来源。村民在夏忙秋收季节的劳动时间长,劳动强度较大,日常家务劳动繁重,很难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进行体育锻炼。况且,城市居民大多是上班族、工薪族,他们有较为稳定的经济收入,生活、医疗和教育也能享受一定的保社会保障,因而他们有心思、也有时间参与体育锻炼。而农村居民的生产受自然条件的影响较重,经济收入相对较低,且波动性较大,农村的合作医疗、养老保险和教育减免制度还不完善,因而农民只能进行一些简单的健身活动,“花钱参与体育锻炼不仅没有这部分支出,也没这份心思”。

同时,城乡居民在作息时间是也存在着“有律”与“无律”之别。城市居民时间观念性强,生活有规律,一日三餐按时就餐,一个星期有一个双休日,还有节假日等长假,体育锻炼的时间有保障。而村民逢淡季整天赋闲在家,农忙时披星戴月,有时通宵达旦,加上受季节、天气因素的制约,作息时间没有一定的规律性,也就难以形成一种体育锻炼的习惯。另外,城市住所集中,体育场地器材设施完备齐全、种类繁多,能够做到优化配置、集中管理和高效利用;而农村地域广阔,人口居住相对分散,住所相隔较远,一些丘陵山区、西部偏远地带人口密度小,人均体育场地设施数量过少,一些健身器材设施投入后效果不佳,一些乡镇还没有专门的体育场地及健身器材设施。因而,城乡居民之间生活生产方式的差异也是导致城乡群众体育差距的重要因素之一。

2.2.3 城乡文化教育水平之间的差距 城市科技、文化、教育、信息和交通发达,随着高中教育的普及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市民整体素质较高。而农村受农业生产特点及传统文化的影响,农村开放程度不够,现代化进程比较缓慢,由于思想、性格、价值观、道德观、风俗习惯、教育水平等诸多原因,村民接受文化教育的机会较少,文化素质较低。据当阳市人口文化教育统计显示,具有本科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所占比重,城镇和乡村分别是3.4%和0.08%。城镇高中、中专、大专、本科、研究生学历人口与农村的比例分别是3.9%、6.6%、13.7%、44.6%、69.1%,并且农村文盲和半文盲的现象仍然存在[2]。城乡文化教育水平的差距决定着城乡居民在体育观念上的差异,城乡居民表现出“全面”与“片面”的体育认识。目前,城市体育书籍、报刊、杂志、音响制品及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业发达,市民获得体育方面的信息和知识更便捷、更丰富。城镇居民的体育价值观念发生了较大转变,逐渐认识到体育运动不仅具有健身价值,更重要的是它的文化、教育、娱乐休闲、自我实现等方面的价值,体育逐渐成为城镇居民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尽管当前农村人口的文化程度从趋势上处于上升态势,但乡村人口的学历学识比城市人口低得多,这种不高的文化水平将影响着人们的体育认知、行为和价值观,致使一些村民对体育的目的和作用认识不清,缺乏体育健身的观念和意识。

2.2.4 城乡组织管理体制之间的差别 城乡群众体育之间存在着“健全”与“兼管”的组织管理差异形式。从城市来看,群众体育管理机构相对比较健全,组织体系比较完善,运用法律及其相关规章制度整合、控制体育活动的能力比较强,不仅有体育局、工会及各种社团协会直接参与管理,而且社会力量、个人及属于第三部门的机构都参与管理调节。但农村群众的组织管理则处于“兼管”的状况[4]。从当阳市的现实情况来看,伴随着政府机构改革体育部门被挤压至文化、旅游、科技和卫生等部门,出现了管理人员缩减、管理主体不明确、管理渠道不畅通等一些暂时性的问题,导致了人员配备不足,且身兼数职的境况。条块分割的农村管理体制使得体育归属于乡镇统一管理,体育管理主体错位,乡镇政府与市体育部门不能联合管理体育工作。省市与基层体育管理体制呈现倒金字塔式的格局,乡镇与县市体育部门严重脱节,县市体育组织机构在基层没有落脚点,体育工作无法延伸到镇、村,县市与镇村体育呈现出“管不了”和“没人管”的局面。另外,随着城乡二元结构的解体,社会的变迁与分化、人口的流动和迁移加速,据当阳市统计资料显示,近几年农村向非农产业转移劳动力累计达4.2万人,其中绝大多数是中青年人,他们既是农村生产的主力,又是村民体育的积极响应者和参与者。但是由于长年脱离农村,进城务工,使村民体育釜底抽薪似的失去了主体和活力,而留守在家的多数是老人、妇女和小孩,这无疑增加了农村体育组织管理工作的难度。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 论

(1)通过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当阳市城乡群众体育发展存在着较大差距。在重视程度上,城市92%的街道体育发展被纳入社区总体规划之中,体育经费基本能够得到保障;而农村81%的行政村没有体育专项经费和固定的活动场地。在健身观念上,市民看重的依次是医疗卫生、体育锻炼和营养补充,其比例分别为32.5%、24.3%和13.8%;而村民更偏重于改善饮食和保证睡眠,其比例分别为40.3%和27.5%,选择参与体育锻炼的人只有4.9%。在消费水平上,2009年,34.2%的市民购买过体育器材,64.6%的市民购买过体育服装及鞋帽,25.5%的市民花钱参与过健身活动;而只有18.7%的村民购买过体育器材,29.1%的村民购买过体育服装及鞋帽,2.8%的村民花钱参与过体育健身。在体育锻炼人数上,被调查市民中经常参与锻炼的人为16.2%;而村民为5.4%。

(2)通过与各级主管体育的领导及居民的深度访谈得出,当前当阳市城乡群众体育差距的成因主要在于4方面: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的影响、城乡生产与生活方式之间的差异、城乡文化教育水平之间的差距、城乡组织管理体制之间的差别。因限于人力、财力及时间的因素,本研究仅湖北省当阳市的城乡群众体育作为研究对象。虽然不同地区城乡群众体育之间存在的差距各异,但在其成因及对策上却具有一定的共性,为了对其他地区城乡群众体育统筹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价值和指导意义,为了全面认识和把握我国城乡群众体育的统筹发展,本文从整体上提出了城乡群众体育统筹发展的对策建议。

3.2 建 议

3.2.1 转变发展思路,确立以农村为重点的城乡群众体育统筹方针 长期以来,由于受历史和现实的、主观和客观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当阳城乡群众体育发展,都处于相对隔离的自我发展之中,它们之间没有形成良性互动,而且在处理城乡关系上存在着重城镇轻农村的不平等现象,这与当前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明显不符,况且,广大村民已经具备了参与体育健身的条件和能力。鉴于城乡群众体育发展的不平衡和农村体育十分落后的现状,鉴于村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身娱乐需求,鉴于我国已经初步具备加大扶持“三农”的能力和条件,我们应当对群众体育发展方针和重点进行调整。应明确提出,统筹城乡群众体育发展,要求在进一步发展城市群众体育的同时,优先和重点扶植农村体育,以逐步缩小两者之间的差距。但是,由于以往在探索解决农村群众体育发展问题的途径和方式中一直停留在农村内部研究农村体育问题,在体制分割和政策障碍上难以突破,所以,农村群众体育发展滞后、缓慢的格局没有得到根本性转变。因此,统筹城乡群众体育发展,首先需要转变城乡发展思路,跳出单纯地发展城市和农村群众体育的旧思路,实行城市支持农村的根本方针,走以城带乡、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道路。

3.2.2 发挥政府作用,制定城乡群众体育统筹发展的战略规划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强政府对城乡群众体育关系的宏观调控行为,这是实现城乡群众体育统筹发展目标的根本保证。城乡群众体育的统筹发展必须有城乡各级政府的介入,需要政府高瞻远瞩,科学合理地制定城乡群众体育一体化发展的整体规划,引导城乡在规划的指导下高效有序运作;需要政府以广博的视野,确定城乡群众体育一体化发展的方向和重点[3]。各级政府必须消除惯有的行政管理方式与思维方式,政府不仅仅是城市的政府,部门也不仅仅是为城市服务的部门,在考虑城市和农村群众体育发展方面,都必须做到城乡统筹,把它们放在同等位置,甚至是农村优先的位置。为此需要建立城乡群众体育统筹的促进机制,把农村群众体育的各项发展指标作为体育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切实把农村体育纳入全市体育的整体规划之中,统筹布局,促进城乡群众体育的协调发展。

3.2.3 加快制度创新,建立城乡群众体育统筹发展的良性互动机制 统筹城乡发展是一个以城乡融合为目标、不断破旧立新的制度创新过程。传统计划经济时期,由于当阳市长期实行的是工业优先发展以及城市偏向政策,造成了目前的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形成了强烈的制度落差。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按照中央提出的“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加快农村制度创新步伐,努力突破城乡发展的制度障碍。当前实施城乡群众体育统筹发展,政府必须坚决废除不合时宜的各种制度,干预和改变不合理的规章制度,修改和制定相应的各项政策制度。同时,政府要从统筹城乡发展和社会公平的角度出发,建立“以城带乡、城乡互动”的城乡群众体育统筹发展长效机制,让村民与市民处在一个相对公平的统一的体育制度与环境之中,只有制度统一公平,城乡各类体育要素资源才能合理畅流。

3.2.4 加强资源整合,构建城乡一体化的体育发展环境新格局城乡体育资源的配置状况,决定着城乡群众体育协调发展的进程与成效。因此,各级政府要按照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理念来设计和深化,不断创新管理方式,形成城乡要素自由流动、自由配置的发展氛围,加快公共财政和公共服务向农村的延伸和覆盖。并且,要发挥城市在城乡资源整合中的带动作用、辐射作用和示范作用,以推动城乡体育资源的有效整合。如城市体育场馆建设应该合理规划、精心布局,充分考虑到广大群众的健身需求,一部分场馆可以建设在城乡结合部,以惠及村民。同时,城市可以分阶段帮助农村援建一些体育场地设施,援助一些体育器材及体育文化资料等。另外,城市体育文化应该引领和辐射农村,城市大量的各级各类体育人才应该担当起在农村传播体育知识、传授体育技能的责任,帮助农村建立文体辅导站,培训农村各级各类体育管理人员和社会体育指导员等。只有合理配置、积极整合和有效利用城乡体育资源,发挥协同效应,使之互动互补互用,走相对集中、规模发展的集约化道路,才能以较小的公共投入和成本,获取最大限度的回报和效益,才能不断缩小城乡群众体育之间的差距,凸显城乡一体化的群众体育发展环境新格局。

[1]田雨普,杨小明.我国城乡群众体育统筹发展的战略研究[J].体育学刊,2007,15(8):9.

[2]田雨普.小康社会时期我国社会体育的城乡差异[J].体育科学,2005(4):3-6.

[3]郭翔宇.统筹城乡发展——理论、机制、对策[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4.

[4]马进,田雨普.和谐社会构建中城乡群众体育统筹发展的思考[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9,26(6):665-668.

Disparity of Mass Sports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nd the Approach of Co-ordinate Development:Dangyang of Hubei Province as Example

SHI Zhenguo1,YANG Xiaoming2
(1.School of PE,Shandong University,Jinan 250061,China;2.School of PE,Shanghai University,Shanghai 200444,China)

By documents,investigation and field interview,this paper revealed the disparity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mass sports,and analyzed the background of the proposal for the co-ordinate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mass sports.The differences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mass sport were stress intensity,exercise idea,exercise content,sport consume,exercise facilities and exercise population.The reasons of these differences were system economy,work and life,culture and education,organization.The implication and significance of this problem was also narrated.This paper stretched out the main approach for co-ordinate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mass sports and provided the sports administration with the advices in theory and practices.

urban and rural;mass sport;co-ordinate development

G 812.4

A

1005-0000(2011)04-0301-04

2011-01-06;

2011-05-20;录用日期:2011-05-25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09CTY015)

石振国(1971-),男,山东泰安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社会体育学、休闲体育理论。

1.山东大学体育学院社会体育系,山东济南250061;2.上海大学体育学院,上海200444。

猜你喜欢
差距城乡体育锻炼
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促进城乡融合
怎样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在城乡互动融合中推进乡村振兴
多去“扳手腕”——实际是跟差距较劲
让城乡学子同享一片蓝天
品质提升 让城乡风貌各具特色
课桌和电脑的差距好大
幻想和现实差距太大了
滇辽两省城镇居民体育锻炼行为的比较研究
体育锻炼不能放寒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