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很多学校都在着力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有益尝试和推进,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笔者也听过很多教师的观摩课、示范课等,从中受到了很大的启发,但同时也发现有些教师对新课程标准下的物理课堂教学主要存在有以下几种误区,这些问题不仅与新课程标准相违背,同时也是我们物理课堂教学必须注意的问题。
误区一:问题设计陷阱化 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不考虑学生的变化、发展,不能很好地分析教学内容的实际情况,用设计好的程序(如PPT课件等)僵化的组织教学,使课堂质疑表面化,在学生兴趣的培养及在学生的学习体验性上毫无建树。在一些探究性教学过程中,尤其是猜想阶段,总是把学生引导到教师预先设计好的“陷阱”中来,学生稍有偏离“陷阱”,教师就会暗示学生,甚至明确指出这样不行那样不行。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两点要求:一是“能发现与物理学有关的问题”,二是“从物理学的角度明确地表述这些问题”。所以,在高中的物理教学中要充分发展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一方面要让学生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善于捕捉新现象;另一方面妻不断地把新现象和自己的认知相联系,增强质疑意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不是那么神秘,尤其是对高中的学生,我们不要求他们提出的问题像科学家那样有预见性和前詹性,甚至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在中学阶段倡导探究式教学的目的是要让学生养成探究的习惯和培养探究的精神。
误区二:重视实验探究,忽视理论探究 实验教学是学生探究并获取知识与应用知识过程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但并不是所有的科学探究都要经过实验。从教学实施的实际过程看,很多教师重视实验探究,而忽视理论探究。其实探究的内容是丰富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在物理课程中虽然大多数探究活动需要用实验进行,但也有不少探究活动属于理论探究,有的依据物理事实,运用逻辑判断和数学关系来确定物理量之间因果关系。例如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研究的过程和利用牛顿第二定律与运动学公式推导动能定理等。这种探究活动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应予以重视,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背景材料,使材料内容尽可能与学生的原有知识发生作用,让学生从中发现并提出问题。
误区三:多媒体演示代替物理实验 实验是让学生接触“科学现实”的最佳方式。但在很多公开课、竞赛课中,时常会看到一些容易做到的实验往往被多媒体的动画取而代之。例如:探究平抛运动的规律;探究感应电流产生条件;探究牛顿第二定律的……,这些实验都很容易做到’,而且也应该让学生看一看,做一做,让他们有亲身体验,从客观存在的现象中抽象、总结、概括出物理规律。用多媒体动画代替这些实验,虽然形象、生动,但学生不免会心存疑惑:“真是这样的吗?”。多媒体动画毕竟是人为设计出来的,不能让学生感受到“科学现实”。在课堂教学中,一般能够完成的实验,不能也不应该被计算机模拟来取代。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把抽象的、难以直接用语言表达的概念和过程以直观的、易于接受的形式表现出来,或把在课堂上无法提供的素材通过播放录像的形式演示出来,或把物质的微观结构及微观粒子的运动状态通过动画的形式展现出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习过程不再枯燥、乏味,以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误区四:突出学生主体,缺失教师主导 认为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就可以袖手旁观了;或让学生先自主学习一番,最后教师再讲授一遍,即牵着学生的鼻子再走一遍。课堂教学应在教师的参与、指导和引导下,学生从好奇心及兴趣出发,自我发现问题、通过实验、实践,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验证原理或尝试相关知识的综合性教学活动,千万不能也不应该完全放手让学生自由活动。学生受到原有基础知识、智力和非智力等因素的影响,如果学生的自我发现问题的过程变为自由活动,那么基础知识差、探究能力差的学生产生依附心理和自卑心理,参与意识淡化,最后会导致严重的两极分化,这违背了提高全体学生科学素养的初衷。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管得太多,束缚学生的手脚是不好的,但什么都“放手”不管也不行。教师要精心安排,充分预测,在教学过程中要和学生同悲、同乐,一起享受成功与失败,并善于引导好学生积极参与“过程与方法”,在感受体会中总结提高。可以说,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与教师的积极指导是分不开的,尤其是探究教学的起始阶段。
误区五:物理概念课上成物理习题课 受功利思想的影响,部分教师在物理概念的建立和理解上所花的时间只占整个课堂的20%~30%,而将70%~80%的时间花在习题训练上,大大压缩了概念形成过程的教学。例如在必修一《加速度》一节,有些教师一开始就让学生看书,知道加速度的定义和数学表达式,然后进行大量的习题强化,导致许多学生对引入加速度的必要性缺乏充分的认识,没有理解为什么要引入加速度、什么是加速度、加速度的物理意义是什么,只是“强记”加速度的概念。这种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在知识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使学生的学习行为更多的表现为机械记忆,而不是理性分析。高中物理新课标中提出了“过程与方法”这一教学目标,就是要求学生的学习要从原来的“重知识”转变为“重过程”。所以,我们在进行物理概念教学的同时,应把浓缩在其中的思维历程充分还原稀释,让学生沿着前人思维活动的足迹去认识知识的产生与发展过程,从中发现、体验、掌握形成概念的方法和学习科学的思维方法,要把物理概念的教学作为帮助学生认识事物本质、训练思维能力、掌握学习方法的手段。
(栏目编辑 黄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