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多彩物理情景 激活课堂生命力

2011-01-01 00:00:00甘雨袁小琴
物理教学探讨 2011年1期


  摘要:物理教学中,教师应该开展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把静态的教学变为开放式动态教学,尤其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化教育,使每个学生都有尝试成功的机会。
  关键词:创设情境;探究;学习兴趣;个性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1)l(S)—0014—3
  
  新课程理念积极倡导探究性学习,让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探究者”和“运用者”。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立足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精心创设物理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重视课堂的学习形式和学习氛围的形成,引领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使活动成为学生主动进行的、快乐的体验,让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高,促使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科学素养整体推进、协调发展。那么,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创设物理情景,引导学生从事积极的自主探究体验和再创活动,笔者谈几点实践体会,与同仁共勉。
  
  1 创设新奇情景。让学生感受学习的乐趣
  
  高尔基说:“惊奇是了解的开端和引向认识的途径”。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呈现给学生的材料、现象与学生原有知识经验发生矛盾,就会打破学生知识体系和智能体系的平衡,引起“意外惊奇”的效果和无穷尽的猜想。当学生进入这种惊奇的情绪场景时,好奇心就会驱使他们去积极思考、主动探究。
  例如,“牛顿第一定律”一节,用多媒体或实验提供一个情景,一辆小车在平面上慢慢停下来,然后提问“小车能不能晚一点停下来或不停下来呢?”引导学生提出猜想,学生自然会问:为什么呢?这一悬念的产生会激发学生去探寻其中的“真谛”,以迫切的心情进入学习新知识的境界;然后每桌提供三块粗糙层度明显不同的木板、一个小车、一块可固定在木板上的斜面,让学生操作;让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结果;最后引导学生对实验操作与结论进行反思,鼓励提出新的问题,如“没有摩擦的平面上小车还能走吗?”等,从而使学生处于惊奇、困惑的情绪之中产生了积极的探究欲望。
  伴随着一个又一个新奇,学生可以亲自参与真实可感的有趣的物理情景,学生整堂课都会带着新奇的疑问,怀着极大的兴趣,怀着大胆的猜想,带着强烈的求知欲投入学习,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快乐。
  
  2 创设开放情景。让学生选择学习的方式
  
  教学实践证明,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是强烈的,学生主动发展的潜能是巨大的。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是课堂焕发生命力的源泉。开放自主的学习情景,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它要求教师有强烈的学生意识,把学习的权利和探索的时空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选择学习的方式,设计活动方案,安排学习程序。通过观察、操作、猜测、思考、讨论、验证等多种思维活动,在研学中获取知识,同时,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刻苦钻研精神。
  如在教学《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实验》中副设开放的物理情景。给出的实验器材有:平面镜、玻璃板、蜡烛(两支)、跳棋子、A3纸、复写纸、直角三角板、刻度尺、火柴,而将实验探究的时空留给学生。有的学生用平面镜做实验,找不到像的位置,产生了困惑,也就有了解决问题的欲望;有的同学用跳棋子做实验,有了创新的快乐;有的同学没有用直角三角板,玻璃板与桌面没垂直,导致像的大小测不准确;有的同学用了复写纸使位置记录更容易。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让学生通过自主尝试、实验、交流,不同角度地探究出问题的解决方式,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感性知识,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在整个知识掌握和技能形成的过程中,教师要精讲、少讲,要充分信任学生,相信学生的知识底蕴、操作能力与发展潜力,让学生有充足的学习时间和活动空间,让他们在开放的学习环境中大胆探索。
  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创设开放的情景,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加深印象,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能激发起求知欲,唤醒全体学生的认知系统,拓展思维,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 创设合作情景。让学生体验集体的力量
  
  在课堂教学中应努力营造民主、合作、互助的教学关系和愉悦轻松的教学环境,引导学生合作学习、共同进步。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降低新知识建构难度的有效途径。创设一种合作学习的情境,采用分组合作的学习形式,可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认真听取他人的意见,对不同的意见进行讨论。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从其他同学那里得到启发,共享“集体思维的成果”,体验集体的力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思想和团队合作精神,共同克服难题。
  比如,在“探究串、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教学时,设计如下教学体验流程: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该熟练应用电流表测量电流、根据问题的提出设计实验并选择器材进行实验,从而掌握串并联电路电流的规律。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体验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
  首先。情景设置、激智启疑
  把任意两个灯泡串联起来接到电源上,闭合开关,灯泡就会发光。闭合开关,灯泡发光,说明电路中有电流通过,电流的方向是怎样的呢?(学生回答:电流从电源的正极出来,经过灯泡,流回电源的负极。)提出问题:大家猜想一下,串联电路中各处的电流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并联电路电流值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安排学生可以先初步实验,并猜想串联电路电流之间的关系。
  其次。开放思想、大胆猜想
  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发表自己的猜想:
  小组1:我们猜想串联电路电流处处相等。因为我们的串联电路中灯泡一样亮。
  小组2:我们猜想串联电路中电流从正极出发并越来越小。因为我们的灯泡靠近正极的比较亮。
  小组3:我们猜想串联电路电流从负极往正极并越来越小。因为我们的灯泡靠近负极的比较亮。
  小组4:我们猜想串联电路电流靠近电源两极比较大,中间比较小。因为我们的两只灯泡一开始靠近负极的比较亮,把它们互换位置后,靠近正极的又比较亮。
  同学们一下子提出这么多的猜想,哪种猜想正确呢?实验是检验对否的最好方法。
  第三。设计方案、合作交流
  各小组讨论,提出自己的实验方案。
  有的组提出测两个点的电流:①电源正极和甲灯之间的电流;②电灯乙和电源负极之间的电流。
  有的组提出测三个点的电流:①电源正极和电灯甲之间的电流;②电灯甲和电灯乙之间的电流;③电灯乙和电源负极之间的电流。 通过讨论,大多数组认为测三个点的电流较好。(下面电路图中的A、B、C点)
  对于用几个电流表去测量选定的三个点,有的组认为同时用三个较好,测一次就能同时看出各点的电流是否相同;有的组认为用一个较好,理由是:不同的电流表测量时可能有误差,同一处的电流用不同的电流表测量结果也可能稍有不同。师生讨论交流,结论就用一个电流表分别测A、B、C三点的电流。接着各小组开展活动,进行实验、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分析辨证、同学们自己得出结论,最后以“报告会”形式将研究成果展示出来,每个学生在小组中都可以成为“请教”或“被请教”的对象,学生以“自己的方式”提问、解答,并通过讨论、总结、演讲、评价等环节,轻松愉快地度过“串、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这一既是重点又是难点的大关。同时训练了连接电路和使用电流表的技能;切身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领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协作精神。这样师生间、学生间进行了动态的信息交流,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
  
  
  
  
  总之,根据认知理论,物理课堂教学过程应该是以不断地创设丰富多彩的物理情境,并以解决物理问题的方式来获取新知识的双向互动过程。从某种角度来看,物理课堂教学是多彩物理情境到实现物理课程目标之间的一座桥梁。如何使课堂教学活起来?这就要求每一位物理教师要做架好这座桥梁的工作。
  
  参考文献:
  [1]廖伯琴,物理探究式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周伟荣,中学物理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浅探
  [3]张崇善,探究式:课堂教学改革之理想选择,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11
  
  (栏目编辑 赵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