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互动”

2011-01-01 00:00:00兰有胜
物理教学探讨 2011年1期


  摘要:新课改倡导“探究式教学”,如何在习题课上进行探究教学呢?笔者通过自己的教学经验总结出以下几点。
  关键词:探究互动;习题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1)1(S)—0003—2
  
  习题课教学应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重视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通过习题课的教学澄清学生对物理概念、规律的模糊与不正确的认识;巩固知识、深化知识,形成符合学生认知的知识结构;帮助学生掌握物理学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强化方法运用的熟练程度,形成解决物理问题的方法结构;培养学生的科学自然观、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规范化思维习惯;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打破惯性思维,树立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分析与综合能力、运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实验与探究能力。
  传统的习题课教学模式的环节主要有教师讲授典型例题、学生训练等,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但其弊端是,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占主导地位,学生多以模仿为主,缺乏自己的创新思维,容易造成学生在遇到新题型或新背景的问题时束手无策。
  新课改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让学生主动学习。只有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学生才能做知识的主人。为此,笔者在平时的教学中尝试采用探究式习题课教学模式。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1 课前准备
  
  精心设计教学结构、方案,使学生产生“跳起来摘桃子”的积极愿望,在备课时,需要教师了解学生、吃透教材,对课上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均要估量一下:哪个问题多数学生能独立解决,哪个问题需要发挥学生间的优势互补,做到心中有数。然后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安排教学形式,是进行个人探究、还是进行小组讨论。
  (1)精选习题:首先要注重教材、紧扣教材、要有针对性,是针对重要知识点、典型题型、特殊解题思路、还是针对前面教学中发现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要做到对症下药;其次要注意题目的灵活性、新颖性、启发性、综合性,这是上好习题课的基础与关键。
  (2)妥当安排:要由易到难,要有系统性、阶段性,题目的梯度要适度。要根据学生的原有知识状况进行教学,课堂能够贴近学生经验,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引发学生求知欲、好奇心、探究欲。
  
  2 课堂实施
  
  2.1 提出问题
  让学生围绕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对于不同的题目,教师设计的问题可以不同。但是应首先指导学生如何审题:如找出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找出题目中的关键词,明确题述的物理情景,回忆课本相关物理规律(公式)、寻找解决问题思路。(在组织小组讨论时,应先给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时间,使学生对所讨论的问题形成初步的看法。这样,学生在讨论时才有话讲,才可能出现各种观点的碰撞,激起创新的火花,小组讨论才既省时又高效。)
  
  2.2 抽问了解情况,培养学生表达能力
  学生讨论后,教师必须对学生讨论的情况有较全面的了解,特别是学生在讨论中还没有搞懂的问题,以便教师在后面的讲解中加以注意。而了解学生讨论情况的最好方法就是抽问。在抽问时,可以抽问不同层次的学生、解题思路不一样的学生,并要求他们说出自己的解题思路。这样,既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可以使全体学生拓宽视野、了解不同的解题思路。
  
  2.3 对典型例题和习题实行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
  解题策略是影响学生解题的一个重要因素。通过对学生解题过程的认知分析,学生解题能力差的一个原因是缺少正确的解题策略。实际教学中,我们还看到:学生对题目求解的困难程度常常和题目的陌生程度是成正比的,其主要原因是学生面对新问题、新情景时不能顺利实现知识经验和方法的迁移。我们设想,将物理问题纳入更一般问题的研究,恰当地教给学生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让学生在基本理论指导下进行“变式”训练,最后归纳、小结、上升到创造性学习阶段。
  
  2.4 教学点拔,实现教师与学生间的互动
  通过学生讨论后,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帮助学生用“分析法”考虑问题,培养学生的分析习惯和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所谓“分析法”的推理过程就是从问题的结论出发向已知条件逆推的过程。具体地说,就是在认真审题、分析题意的基础上,首先找出能直接回答问题的物理规律或公式,观察这个公式中包含哪些新的未知量(中间变量),再列出与这几个变量有关的物理公式,如果这几个式子仍含有新的未知量,就再找出与这些新的未知量有关的公式……照这样的逻辑思维顺序逐渐分析、推理下去,直到待求的物理量全部可以用已知量表示为止。
  
  2.5 通过学生练习,使学生真正掌握所学知识
  练习是学生巩固知识的重要途径,通过学生讨论和教师的点拨,学生对课堂上教师所讲的例题看似已经掌握,但实际上学生还不可能完全理解,因此,教师要选择合适的题目让学生课后进行练习。只有通过练习,才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使学生掌握这一类问题的解题思路,能够举一反三。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教师在选择练习题时应注意:选择的练习题与例题要有一定的关联,最好是同一类型的题目,但又不能是例题的翻版,否则,起不到练习的作用。
  
  2.6 巡视指导
  要善于发现:如发现典型错误要小题大作,发现有创新或好的解法要表扬并予推广,当然引导要恰当,既不把学生卡住,更不能包办代替。
  
  2.7 自编习题
  自编习题就是让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或所给出的物理模型编出习题,它是一种能力要求较高的习题教学形式。它有助于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向主动求知的地位转化,把本属于学生自我开拓的内容还给学生,使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让学生自编习题时要注意四个方面的问题:①层次性,②科学性,③针对性,④交互性。
  
  2.8 小结
  通过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引导学生总结习题所涉及的知识点,并使之系统化,同时对题目类型、解题步骤进行归纳小结,总结解题常用方法、解题的一般规律、应注意的事项、容易出现的问题等,并在掌握常规思路和方法的基础上,启发新思路,探索巧解、速解、一题多解的新途径、新方法,并做出小结论。良好的学习方法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提问要有目的性,优生、后进生学习能力不同,收获也不一样,要给予同样的表达机会,这样教者心中也有数,哪些方面还有待以后改进,或是需要进一步予以强调。本节课有没有达到自己预期目标等。
  
  。
  
  通过探究式习题教学模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产生高效的课堂教学,有利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效果与传统习题教学相比有显著差异。
  
  (栏目编辑 赵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