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从确定财务管理的最优目标出发,分析财务管理最优目标(民营企业值最大化)与资本结构的关系。并运用资本结构的计量目标(财务杠杆利益),对我国民营企业的负债经营情况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民营中小企业 财务管理 资本管理
中图分类号:F2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2-177-02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对民营企业财务管理体制的完善和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财政部组织的会计信息质量检查,首次将民营企业列为检查对象。本文拟从确定财务管理的最优目标出发,分析财务管理最优目标(民营企业价值最大化)与资本结构的关系,并运用资本结构的计量指标(财务杠杆利益),对我国民营企业的负债经营状况进行分析研究。
一、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的最优目标——民营企业价值最大化
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是民营企业在特定的理财环境中,通过组织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所要达到的目的。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民营企业利润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民营企业价值最大化、民营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根据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理论和实践,并通过关于财务管理目标的几种主要观点的比较,笔者认为民营企业价值最大化应作为财务管理的最优目标。以民营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目标,其重要意义主要在于:
1.以民营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目标弥补了利润最大化的不足。如果以利润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目标,一方面,没有考虑民营企业所创造的利润与投入资本之间的关系,不利于不同资本规模的民营企业或同一民营企业不同时期之间的比较;另一方面,它没有考虑时间价值和风险价值,取得的同一利润额所用的时间不同,其价值不同,承担的风险也可能不同。如果以追求民营企业利润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目标,还可能会忽视产品开发、生产安全、履行社会责任等工作,导致民营企业短期行为的发生。进行财务管理就是要权衡报酬与风险的得失,实现:者的最佳平衡,使民营企业价值最大化。
2.以民营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目标更符合我国国情。在我国,有人认为应将民营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目标,因为经济效益是指投入与产出的关系,即以一定限度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限度的收益。由于反映民营企业盈利水平的利润指标是按照权责发生制计算的,并没有考虑时间价值。这种认为潜在的盈利能力或未来增值能力反映了时间价值的观点在理论上是缺乏依据的,在实践上也是难以计量的。而以民营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目标,体现了对经济效益的深层次认识,不仅考虑了风险与报酬的关系,还将影响民营企业财务管理活动及各利益关系人的关系协调起来,使民营企业所有者、债权人、职工和政府都能够在民营企业价值的增长中使自己的利益得到满足,从而使民营企业财务管理和经济效益均进入良性循环状态。因此,民营企业价值最大化应是财务管理的最优目标。
二、资本结构理论与民营企业价值最大化
资本结构理论是西方当代财务理论的主要研究成果之一。民营企业的资本结构是由于民营企业采取不同的筹资方式形成的。表现为民营企业长期资本的构成及其比例关系即民营企业资产负债袁右方的长期负债、优先股、普通股权益的结构。各种筹资方式及其不同组合类型决定着民营企业的资本结构厦其变化。资本结构的变化与民营企业价值处于怎样的关系?当民营企业资本结构处于什么状态能使民营企业价值最大?这种关系构成了资本结构理论的焦点。
三、衡量资本结构重要指标——财务杠杆利益
由于民营企业一般都采用债务筹资和股权筹资的组合,由此形成的资本结构一般称为“杠杆资本结构”为充分运用正的财务杠杆利益,限制或消除负的财务杠杆利益,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1.提高民营企业的盈利能力。因为民营企业投资利润率与财务杠杆利益呈正方向变动,民营企业盈利能力的提高有利于正财务杠杆利益的提高。民营企业应通过合理配置资产,加速资金周转,降低产品成本,改进产品质量和结构等措施,促进民营企业盈利能力的增长。
2.降低民营企业负债利率。民营企业负债利率与财务杠杆利益呈反方向变动关系。降低负债利率能增加财务杠杆利益。民营企业应通过比较各金融机构的信贷条件和各种举债方式的特点,选择适合民营企业生产经营所必需且利息成本较低的负债资金。如预计今后利率有上升趋势时,民营企业应选用固定利率计息的借款。以避免利息支出的增加;反之,选用浮动利率计息的借款。另外,民营企业还可以通过选择合理的还本什息方式,最大限度地降低借款实际利率;根据民营企业资产配置的要求,优化借款结构,在不增加筹资风险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利用短期贷款。
四、优化资本结构应考虑的主要因素
衡量资本结构是否合理的关键是确定负债与股东权益的适宜比例,当民营企业资本结构最优时,财务杠杆利益最大。从理论上来讲,投资利润率与负债利率差额为正,负债比例越高,则正财务杠杆利益越大;反之,差额为负。负债比例不宜过高,以防普通股股东遭受更大的损失,民营企业负债比例应以多大为宜,这固然没有也不应该有统一的标准。在实际工作中除要考虑财务杠杆利益外,还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1.经济周期因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国家的经济都既不会较长时间的增长。也不会较长时间的衰退,而是在波动中发展的。这种波动大体上呈现复苏、繁荣、衰退和萧条的阶段性周期循环,即为经济周期。一般而言。在经济衰退、萧条阶段,由于整个宏观经济不景气,多数民营企业经营举步维艰,财务状况常常陷入窘境,甚至恶化,经济效益较差。在此期间,民营企业应尽可能压缩负债,甚至采用“零负债”策略,不失为一种明智之举。而在经济复苏、繁荣阶段,一般来说,由于经济走出低谷,市场供求趋旺,大部分民营企业的销售顺畅,利润水平不断上升。此时,民营企业应增加负债,以抓住机遇,迅速发展。
2.市场竞争环境因素。即使处于同一宏观经济环境下的民营企业,因各自所处的市场竞争环境不同,其负债水平也不应一概而论。一般来说,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垄断性行业的民营企业,如我国目前的煤气、自来水、电力等民营企业,以及在同行业中处于垄断地位的民营企业,由于这类民营企业的销售不会发生问题,生产经营不会产生较大的波动。利润稳中有升,因此,可适当提高负债比率,以利用债务资金,提高生产能力,形成规模效益,巩固其垄断地位;而对于一般竞争性民营企业,由于其销售完全由市场来决定,价格易于波动,利润难以稳定,因此,不宜过多地采用负债方式筹集资金。
3.行业因素。不同的行业,由于生产经营活动的内容不同,其资金结构相应也会有所差别。商品流通民营企业因主要是为了增加存货而筹运,而存货的周转期较短,变现能力较强,所以其负债水平可以相对高一些;而对于那些高风险、需要大量科研经费、产品试制周期特别长的民营企业,过多地利用债务资金显然是不适当的。
4.预计的投资效益情况。如果预计投资效益好,且该行业或产品处于上升时期,应适当提高负债比率,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利用财务杠杆利益;反之,如果预计生产经营及效益将要下滑,应适当减少负债,缩减生产经营规模。防止财务杠杆风险。此外,民营企业对待风险的态度也是影响民营企业负债比率高低的重要因素。那些对经济发展前景比较乐观,并富于进取精神,喜欢冒风险的民营企业往往会安排比较高的负债比率;而那些对宏观经济未来趋势持悲观态度。或者一贯以稳健著称的民营企业,则会只使用较少的债务资金。
总之。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性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家和民营企业管理人员所认同。而只有真正认识到民营企业价值最大化的重要性,通过财务杠杆的调节,使资本结构达到最优,才能增加民营企业的竞争能力,提高成营企业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扩大民营企业盈利。
(责编: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