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环境保护思想探析

2011-01-01 00:00:00孙功苗
经济师 2011年2期


  摘要:马克思环境保护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的文本中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环境伦理思想、循环经济思想、可持续发展经济思想,是我们正确处理人类与资源、环境的关系的重要理论基础。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环境保护 循环经济 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2-046-02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对环境伦理思想、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理论等都有所论述。
   一、马克思的环境伦理思想
  
  尽管马克思没有明确使用环境伦理的概念,也没有专门的论述环境伦理问题的著作,但这并未妨碍他阐发与当代环境伦理相贯通的主张。
  其一是人的自然的本质与自然界的人的本质相统一的环境伦理理念。马克思的环境伦理理念的提出,是基于人与自然万物形成共生、共荣的存在共同体的判断。马克思认为,自然界的人的本质的生成过程,也应是人的自然的本质的显现过程,即彰显人作为自然生态系统存在物的功用,维护促进自然万物按照生态法则实现自身利益的满足。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将人在劳动生产中利用自然的过程看作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即人与自然之间物质能量的双向流通过程,人与自然协同进化发展的过程,人的福利与万物福利的共生过程,蕴涵着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取向。
  其二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与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相统一的环境伦理原则。马克思认为,自然界的人道主义的实现,以人的自然主义的实现为前提和基础。人不对自然讲物道,自然也无以实现它的人道;人类关爱自然,也会为自然所关爱,人护育自然,也会为自然所恩养,被善待的自然界将真正成为人类的家园,成为人类生存发展的守护者。马克思将自然界的这种为人的品格,称为自然界的人道主义。因此,从终极的意义上看,人的福利与自然界的福利、人的发展与自然界的发展是相互贯通的,自然界的人道主义的实现,意味人的自然主义的贯彻,人的自然主义的实现,也就意味着自然界的人道主义的实现。因此,在马克思的视域里,人与自然能够实现平等、协同发展。马克思将人与自然的本质统一,即自然界的属人本质与人的自然本质的统一,人与自然协同发展归为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的实现,这就是从自然主义、人道主义及其结合的视角来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将人与自然的本质统一同人的道德品格的构造联系起来考察。这样人与自然的关系进人了伦理学的领域。从而拓展了传统伦理学的论域,而这也正是当今环境伦理学的基本取向。在此意义上,可以说马克思是环境伦理学领域的先行者。
  其三是人利用自然应依循的环境伦理规范。马克思肯定人对自然利用的必要性,但又明确提出,必须对人利用自然的行为活动予以规范,即构建人利用自然的自律。首先是依从物道。马克思主张人对自然的利用中,必须贯彻物的尺度,顺应自然生态法则及自然规律,即依从物道利用自然。马克思指出:“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构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物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人按照任何物种的尺度和美的规律来对待自然,规范自身的生产活动,这是人超越自身功利和物欲的崇高境界,显现着高尚的关爱万物的伦理情怀。马克思指出:“不以伟大的自然规律为依据的人类计划,只会带来灾难。”这就是说,人类的一切生产和生活安排都必须以依循而不违背自然规律为前提,社会经济发展不能以损害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进化为代价,社会政策和规制的实施不应危及自然环境。其实是循环生产。马克思指出:“人在生产中只能像自然界本身那样发挥作用。”自然界依固有的生态法则来实现自身的生产和再生产。自然界自身的生产以自然物之间相互交换物质和能量而实现自我调节,循环再生、共生进化。再次是节制消费。马克思指出,在近代工业社会里,自然界不过是人的对象,不过是有用物,它不再被认为是自为的力量,而是服从于人的需要,成为人的生产和生活的消费对象。受这种观念的支配,自然界变成了属人的纯粹的价值客体,自然力成了一种“无偿的生产力”。因而,资本所有者对自然资源滥采滥用,并推动人的无节制的消费。这种滥用和无节制的消费表现在对自然的野蛮征服掠夺。而自然资源的严重损耗,不仅对自然生态系统本身造成损害,而且也会危及整个社会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人类应善待自然,珍惜自然资源,确立基于环境伦理的合理消费观。
  
  二、马克思循环经济思想
  
  马克思在他的一些著作尤其是《资本论》中,在论述工业发展的污染、废料利用及“不变资本使用上的节约”等问题时,就曾对循环经济问题作了较为全面的理论阐述。马克思当时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循环经济”这一概念,但其经济思想里却包涵了丰富的循环经济理念。
  其一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了废料利用的经济动力问题。他说:“原料的日益昂贵,自然成为废物利用的刺激。”又指出:“化学的每一个进步不仅增加有用物质的数量和已知物质的用途,从而随着资本的增长扩大投资领域。同时,它还教人们把生产过程和消费过程中的废料投回到再生产过程的循环中去,从而无需预先支出资本,就能创造新的资本材料。”
  其二是马克思循环经济思想发展循环经济的途径。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讨论“生产排泄物的利用”问题时就明确指出:“科学的进步,特别是化学的进步,发现了那些废物的有用性质。”他还多次强调:“机器的改良,使那些在原有形式上本来不能利用的物质,获得一种在新的生产中可以利用的形式。”“废料的减少,部分地要取决于所使用的机器的质量。”马克思列举了工业废料利用的情况,指出当时麻纺织业和丝织业都对废料进行了利用,而利用工业废料最显著的是发展了的化学工业,把以前几乎毫无用处的煤焦油转化为苯胺染料和药品。他在论述“由于发明而产生的节约”时援引了一个例子:“从路易十四时代以来,法国的磨谷技术大大改善了,同旧磨相比,新磨几乎能从同量的谷物中多提供一半的面包。”在这里,马克思实际上已经涉及到利用科学技术发展循环经济的前沿问题。发展规模经济是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支柱。关于人类对生产排泄物的利用条件问题,马克思早在100多年前就作过精辟的论述,多次强调劳动条件大规模使用的重要性。他说:“总的说来,这种再利用的条件是:这种排泄物必须是大量的,而这只有在大规模的劳动条件下才有可能。”“这种废料,只有作为共同生产的废料,因而只有作为大规模生产的废料。才对生产过程有这样重要的意义,才仍然是交换价值的承担者。”其重要启示是,循环利用资源必须在废弃物排放量具有规模化的可能时,才有循环利用的经济价值,才能实现成本最小化。
  实施清洁生产是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保障。马克思早在1867年发表的《资本论》第1卷中,就大量揭露了资本主义工厂中不清洁生产的严重性。他写道:“在这里我们只提一下进行工厂劳动的物质条件:人为的高温,充满原料碎屑的空气,震耳欲聋的喧嚣等等,都同样地损害着人的一切感官,更不用说在密集的机器中间所冒的生命危险了。这些机器像四季更迭那样规则地发布自己的工业伤亡公报。……傅立叶称工厂为‘温和的监狱’难道不对吗?”他还指出由于劳动条件的恶劣和生产所制造的污染,英国工厂里平均每周有15人死于肺结核等疾病。在这里,马克思虽然没有明确提出“清洁生产”这个概念,但却敏锐意识到了工厂的“灰色生产”对工人健康和生命的危害,意识到了清洁生产的重要性。
  
  三、马克思可持续发展经济思想
  
  其一是马克思关于自然资源的作用与可持续发展。马克思的可持续发展经济思想首先体现在他对自然资源作用的系统阐述上。马克思《资本论》正是从自然物质具有使用价值或效用的角度阐述了自然资源的作用。马克思认为,自然界中的阳光、空气、河流、湖泊、海洋、土壤等等都具有某种使用价值。在社会生产中“形成产品的原始要素,从而也就是形成资本物质成分的要素,即人和自然,是同时起作用的。”因此,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人的社会劳动生产与自然界的自然资源是同样起作用的,社会生产力表现为人与自然物质变换过程中自然资源的效用存在和发挥与人的劳动生产力相互作用的结果,是自然资源的效用和社会劳动生产力的结合体。社会生产建立在自然资源的基础之上。从马克思关于自然资源作用的系统阐述不难发现,自然资源对于人类的生存、社会经济发展乃至人类自身发展的重要性,合理利用与保护自然资源对社会生产力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极其重要。如果自然生态及其结构受到社会生产的削弱或破坏,就会出现社会生产的萎缩。如果人类强行、盲目、无节制地对自然界索取,就会导致经济发展的自然基础遭受更大破坏。如果自然资源对人类的使用价值丧失殆尽,再生产的自然基础就将被葬送,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也就消失了。因此,马克思提出要“再生产整个自然界”在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同时,要使自然资源的作用得到保持。
  马克思对自然资源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论述以及恩格斯关于人类对自然界特别是资本主义对自然界的破坏及其后果的阐述,充分证明了合理地保护自然资源对人类社会发展乃至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其二是马克思关于人和自然的关系与可持续发展。马克思可持续发展思想还体现在他关于人和自然的关系的论述上。在《资本论》中马克思首先从劳动人手,阐述了人和自然的物质变换关系、社会生产力与自然生产力的关系。按照马克思理论,人与自然界之间的物质变换是指人通过自己有目的地改造自然的劳动过程从自然界有所获取,使自然界为人类生产和生活提供必须的物质资料。同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也是使用价值的生产过程,是人为了在对自身生活有用的形式上占有自然物质,使他身上的自然力包括体力和脑力作用于他身外的自然,使自然物质变换为能满足人类需要的使用价值的过程。使用价值是经过形式变化而适合人的需要的自然物质,是人和自然之间物质变换产生的结果。也就是说,劳动不仅使自然物发生形式变化,同时还在自然物中实现人类自己的目的。使人的潜力得到发挥,人自身得到发展。马克思的分析表明:人类不能失去自然,失去自然,劳动将失去目的,使用价值将失去源泉,人类也失去控制。
  马克思的以上论述为我国实现“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目标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