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领域的波粒二象性分析

2011-01-01 00:00:00赵昌平王涣
经济师 2011年2期


  摘要:文章在对物理学中的波粒二象性进行简单引论的基础上,将波粒二象性引入了经济领域。从利己与利他之辩、边际收益递减规律与报酬递增、规模经济与规模不经济、经济的危机与繁荣的相对性、宏观经济领域的古典与凯恩斯之争、经济增长的内生与外生之争、风险中性与风险偏好这些方面分析了经济领域的混沌性与波粒二象性。最后,对经济领域的波粒二象性对经济研究的挑战与启示进行了论证与分析。
  关键词:波粒二象性 经济 分析 挑战
  中图分类号:F1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2-019-02
  
  一、引论
  
  自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以来,相对论得到广泛的重视与研究,其后波尔等人发现了物体的波粒二象性,即任何物体既有波动性又有微粒性。物体袁现出波粒二象性与物体的运行速度有关,在低速领域更多表现为微粒性,而在高速领域则更多表现为波动性。波粒:象性吻合哲学的辩证原理,任何事物存在二重性。同样在经济管理领域也存在很多的两难决策,决策者看上去最优的方案可能并不是最优,最优方案往往出现在混沌的边缘。在经济领域,突出表现为波粒二象性的问题主要有利己与利他之辩、边际收益递减规律与报酬递增、规模经济与规模不经济、经济的危机与繁荣的相对性、宏观经济领域的经济增长的内生与外生之争、风险中性与风险偏好问题。
  
  二、经济领域的“波粒二象性”问题分析
  
  1.利己与利他之辩。经济主体之间的行为是完全利己还是有限利他的。一直是经济学的争论之一。古典经济认为人的决策都是以最大化自身经济利益为出发点的,是一种自私自利的人性假设。行为经济学者将利他行为引入到经济学领域,对古典经济学的理性经济人假设提出了挑战。认为人在某种情况下不仅仅利己也可能利他,部分学者认为亲缘性利他与互惠性利他最终还是有利于生物个体的自身适应,是一种迂回性的利已。但在现实的社会领域,仍然存在很多见义勇为与不计回报的利他行为,特别存在于第三部门的各种慈善捐赠与义工行为;在四川汶川大地震时国内与国际很多人都进行了完全自愿的、不要日报的捐赠。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人性是利己还是利他与物质的波粒二象性一样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人们在一定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环境下,会表现出其利己的一面,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作用下又会表现出利他的一面,利他与利己行为都是人们对其所生活的环境的一种心理适应行为。
  2.经济中的报酬递增与边际收益递减。在微观经济领域有一条定律是边际收益递减:企业雇用的劳动人口增加使其带来产量的增加会逐渐减少,同样对资本要素也一样。西奥多,W.苏尔茨在报酬递增的源泉中指出在人力资本领域边际报酬不是递减的而是递增的。对知识与技术要素投入的增加所带来的边际报酬是递增的。在有形商品领域,消费者对某件商品的消费增加其边际效用递减,同时由于商品的所有权具有排他性,某件商品甲使用时乙不能使用,其报酬不能递增。在无形的知识与技术产品领域。同一知识可同时为多个人使用其价值与效用不会降低,知识的转让与多次使用带来了报酬的递增。可见报酬的性质也是不确定的,具有波粒二象性。
  3.规模经济与规模不经济。企业的生产规模是大、还是小在经济学中同样表现出两重性,在一定的规模范围内产量变化量大于投入的比例量,超过速一范围则表现为规模不经济。规模经济与规模不经济是一个事物的两个并存的方面,它具有波粒二象性与混沌性。
  4.经济周期的繁荣与衰退。在宏观经济领域,经济周期也体现出波粒二象性,经济繁荣与危机是同时并存,相互转化的。朱拉格认为经济的危机与恐慌并不是一种独立的现象,而是经济社会不断面临的三个连续阶段中的一个,繁荣、危机、清算三个阶段反复出现。经济繁荣与经济危机并存。在繁荣中含有经济出现危机的内驱力,经济危机剔除了虚假繁荣,为经济的新繁荣提供了空间。繁荣与危机既是经济运行的两个阶段,也是经济运行的两个方面,总体而言宏观经济运行具有混沌性,对经济的调控也很难存在最优策略,只有最适应策略。
  5.风险厌恶与风险偏好。经济主体对风险的预期表现出混沌性与波粒二象性,在一定条件下人们厌恶风险。这主要是因为确定性效应与损失厌恶造成的;而在一定条件下人们要表现出风险偏好的一面,在买彩票等小概率事件与损失时人们表现出很高的风险偏好性,在购买股票与房子方面人们愿意持有亏损的股票而卖出赢利的股票而不是相反。对风险是偏好还是厌恶与经济主体对风险事件的认知与态度有关,不同的主体对同样的风险事件看法不一样,态度也不一样,同一主体在不同的时间与环境条件下对类似的风险事件的表现出的态度与偏好也不一样,因而对经济主体而言他既可能是风险偏好的也可能是风险厌恶的,具体表现出那种态度与时间、所受教育、自身经济条件、文化背景等因素有关。
  6.经济增长问题。经济增长问题同样是一个混沌的,具有波粒二象性的问题。关于经济增长的来源问题,存在古典增长理论、新古典增长理论与内生增长理论。经济增长的源泉是内生因素起主要作用、还是外生因素起主要作用呢?经济增长是内生因素与外生因素共同作用相互影响的结果,在一定时期与特定条件下外生因素起主导作用,一定条件下内生因素会起主导作用,因而在考虑经济增长问题时既要促进内生因素的作用,也要为内生因素提供相配的外生因素。由内生与外生的混沌问题引发了经济增长的极限问题,部分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增长存在极限,宏观经济运行要超越增长向可持续发展方向转化,部分经济学认为经济增长不存在极限问题,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前提为基础。从外生因素来看,土地资源、能源、水等资源存在短缺与极限,而经济的增长不能脱离资源的限制,因而经济的增长以资源的开发极限为限定条件,存在增长的极限;也有经济学家认为人的欲望是无穷的,知识的开发与增长是没有极限的。技术与知识作为经济的内生增长因子决定了经济增长没有极限,这些经济学家对未来持乐观的态度。近一个世纪以采经济的高速发展给人类带来了环境污染问题、水资源短缺问题、温室效应、能源短缺、生态破坏等诸多问题,但经济的增长也带来福利的增加、生活水平的提升。经济的增长具有正效应与负效应,在一定阶段主要体现为正效应,一定阶段负校应处于突出位置,这一两重性体现了经济增长的波粒二象性。
  
  三、经济领域波粒二象性问题的挑战
  
  经济是一个开放的耗散系统,其运行过程表现出各种波粒二象性与混沌性。经济的波粒二象性为经济学者进行经济领域的相关研究提出了新的挑战:
  1.经济的波粒二象性与混沌性对经济领域的鲍对时空提出了挑战,研究者需要树立相对时空的观念。在经济领域,不同的学者所占的角度不同,研究的领域不同对经济现象的解释也不一样,这与经济领域的绝对时空观具有一定的联系,在研究经济现象与经济数据时忽视了时间这一因素,因而对由决策者心理问题引起的经济现象难以进行合理的解释。决策者的心理是以其脑部的电波运动为基础的,脑电波运动是一种物质的高速运动主要表现为波动性。相关问题用绝对时空难以进行恰当的解释,需要用相对时空来进行解释。
  2.经济的波粒二象性与混沌性对经济哲学提出了挑战,研究者需要转变其哲学观念。经济学的经典理论以西方哲学为基础。对经济现象的认知都是一种线性的、一元的哲学方式,虽然具有严密的逻辑性与科学性,但系统性与有机性相对不足,缺乏经济复杂系统的有效认知。系统工程与复杂科学的相关理论被用于经济领域以来,对经济运行的演化与进化有了更合理的认知,有机系统论的哲学思维方式更接近于中国古典的:元哲学思维,阴阳互变、有无相生等有机的辩证思维模式更有利于对经济系统的混沌性与波粒二象性的认知。
  3.经济的波粒儿象性对经济研究的空间界定提出了挑战,经济研究需要考虑经济主体的心理空间问题。经典经济学的研究空间主要以时间空间、地理空间为范围进行研究的,讨论微观经济以企业为基础,而企业是以市场空闻为条件的;宏观经济讨论一个国家、一个区域的经济运行问题时也是一个国家的地域范围与区域地理范围来进行研究的。计算机网络出现以来,企业或其他主体空间由实物空间向网络空间进行拓展,虚拟的网络空间扩展了企业与经济主体的活动空间。使经济活动表现出更多的混沌性与波粒象性。同时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离不开其心理活动。人的心理活动是以其心理空间为基础的。心理空间的无形性与无限性为脑电波高速运转提供了空间,也让心理空间内的运动与实物空间内的运动表现出完全不同的属性。而经典的经济理论忽视了心理空间内的经济因素的影响,因而难以对行为经济的实证结论进行合理解释。
  4.经济的波粒二象性对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提出了挑战。在经济的波粒:象性条件下。古典的理性经济人假设难以成立。经济主体既可能是理性的也可能是非理性的。不同的经济假设得出的结论是不一样的。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很多情况下是对所处的经济环境的一种相对理性的反应,经济波粒二象性形象需要在进行经济实证研究时将完全理性经济人的假设转变为相对理性假设。
  5.经济的波粒二象性经济学的认知与测度提出了挑战。宏观经济研究是以充分就业、内外均衡、经济增长、物价稳定为目标的,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也以此为基础。宏观经济研究的认知与测度忽视了经济主体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以及经济要素间相互转化的关系。以经济增长为主要测度目标为全球带来能源、温室效应。生态破坏等问题。而波粒二象性将经济主体与环境因素看成一个整体与系统。在认知与测度时需要增加除就业、经济增长、通货膨胀等因素之外的环境成本、生态成本等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