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浓香的西藏生活

2011-01-01 00:00:00尹文涛
西藏人文地理 2011年4期


  在拉萨香巴拉酒店旁,有一个经营纯粹意大利咖啡和蛋糕的咖啡馆。与拉萨大街小巷中典型的汇聚传统藏式和时尚风格的茶馆和咖啡馆不同的是,这里各种与西藏有关的书籍大部分都是英文版,坐在圆形的木桌旁喝着咖啡聊天的也大多是来自欧美的游客。
  所有的与众不同都因为一个人的缘故,他就是顶峰美咖啡馆的老板——来自美国的道格拉斯•爱德华•威尔佛德,他的汉语名字叫白德刚。
  
  来到拉萨 来到香巴拉
  在道格拉斯卧室墙壁上挂着他八年前画的一幅牦牛图。在空旷寂寥的雪山下,一头昂首向远方眺望的牦牛。从画面冷色调中,能感觉出他纯净、博大的心灵,还有对大自然与未知世界无限热爱与向往。
  白德刚出生在美国俄亥俄州,从小就对美国西部的雪山、河流很感兴趣。1999年在尼泊尔旅游时,听朋友的介绍首次进入西藏,突然发现西藏和美国西部印地安人的居住环境和生活习俗很相似。这个发现让他十分好奇,决定留下来更多地了解西藏。他先是在西藏大学学藏语,一年后他去了北京学习汉语。“其实汉语的学习早在俄亥俄大学读书时就开始了。”白德刚说。对于中国的浓厚兴趣其实源于他的中国嫂子,这也让白德刚从小就开始接触到中国文化。道格拉斯在北京学习和工作了五年,惊叹于中国的发展速度,更坚定了他留在这片土地的决心。
  出于对西藏的的热爱,2004年白德刚从北京出发,再次前往西藏。回忆起当时的情景白德刚摇着头表情痛苦地说:“当时可惨透了!那时没有火车,在格尔木登上长途车入藏,翻越唐古拉山口时头疼、恶心的厉害。”“现在可不一样了,”白德刚话锋一转,自豪地说:“现在我经常带着9岁的小儿子,开车到处走,翻越5300米的高山也没关系,我已经完全适应了这里的生活。”
  离开美国 离不开咖啡生活
  第二次踏上西藏的热土,白德刚发现这里社会发展很快,环境越来越美,人民也越来越富裕,国内外来旅游的人很多,“唯一”美中不足的是拉萨没有很好的咖啡馆,市面的咖啡店都使用咖啡粉(速溶咖啡),没有真正用咖啡豆现磨咖啡。这让这个习惯了一天一杯咖啡的美国人下决心要做开家真正的咖啡馆。
  “我看到商机,我抓住了,就这样。”白德刚摊开双手、耸耸肩,很轻松得样子。筹备了半年,2005年他在香巴拉酒店旁边开了第一家顶峰美艺术咖啡馆。虽然只有90平米,但咖啡机器和原料全部进口,价格和美国一样,大致一美元一杯,所以生意特别的好,他的咖啡馆还上了国外多家旅行手册,到旅游旺季,欧美客人特别多。
  第二年,拉萨温州商贸城分店开业,由于这里的客人主要是本地人,所以客源更平稳,不像总店那样有明显的淡季、旺季之分。
  2008年1月,名为“棒恩”的西餐厅开业了。170平方米的餐厅内,光线和环境非常好,还有免费的无限上网服务。餐厅、咖啡馆所有的装修都是白德刚亲自做的,每个设计细节都很讲究。设计西餐厅的壁炉墙时他下了很大的功夫,而壁炉上方斜插着长长的鹿角,是他去日喀则的路上,因为热情地帮助陌生的藏族人修车,对方送给他的礼物,现在放在这里,不仅打造出了独特的异域情调,还为餐厅增加了几分灵气,也成为他挂在嘴边的炫耀。
  
  留住历史 留住美好时光
  和许许多多“只身流浪”在拉萨的老外不同,白德刚可是把全家都带在身边。说起妻子,白德刚眉宇间流露出无限感激之情。布琳达是白德刚在俄亥俄大学的校友,当年他决定留在中国发展,妻子布琳达毅然与他同行。白德刚说:“布琳达很辛苦!最初她是我创业的搭档,现在则是四个孩子的老师,每天要给孩子们上6个小时的课程。”因为考虑孩子们长大要回国上大学,所以课程全由布琳达来教授,课本也是从美国寄来的。
  白德刚有4个孩子,大女儿19岁了,二女儿13岁,小儿子9岁,最小的女儿也是9岁,是从北京孤儿院收养的。小姑娘叫艾比,和哥哥穿着一样颜色的衣服。白德刚说:“我把老三老四当双胞胎看。”小艾比非常很可爱,总是以这样那样的理由在爸爸身边缠着。白德刚说他们一家人很幸福,经常到世界各地旅游,这样的生活很自由。
  
  白德刚对有历史感的东西非常感兴趣,常常在八廓街市场和旅游纪念品店买一些旧货,每年还去尼泊尔和泰国“淘宝”,并把这些旧东西拆开精心地重新组合成新的装饰品。他拿起一串项链介绍说:这是用几百年历史的密蜡和古老红珊瑚做成的,中间套的是从泰国买来的银环。经过他重新加工的饰物非常受客人喜欢。
  白德刚大学在美国学的就是工艺美术,如今因为又痴迷于此,他打算在西藏再开一家工艺品加工厂——用本地材料制作首饰和牦牛皮箱包,再把这些销往内地和全世界。“人们看到西藏生产的,真的牦牛皮饰物,一定会很惊讶,很喜欢的!”不过,对于这个令他兴奋的想法他还是有些踌躇,“我的商业合同2020年就到期了,那时我的孩子们也都要回国上大学了,不过……” 他迟疑了一下,加重语气说:“我还是想继续留在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