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庭当过公务

2011-01-01 00:00:00陈思呈
美文 2011年5期


  陈思呈 女,1976年11月生。我想了很久,如何才能在短短的简介里,貌似低调实则显眼地体现我的优势,体现我是一个文武双全、雅俗共赏的人。征求了身边很多人的意见,最后我决定这么写:文能写报纸专栏,武能带自家孩子;雅能读书,俗能上班。
  
   说话绕来绕去,是唐僧的重要特点,周星驰以此诞生出一个悲剧:孙悟空被他啰唆得寻了短见。但是,同学们啊!唐僧岂是简单的啰唆?他之所以要啰唆,只不过是不让自己的观点赤裸裸地呈现出来,所以用众多的语言丛林使它显得不那么引人注目罢了。他的啰唆,是一种说话艺术,是在自我保护啊!直来直去的人如孙悟空,往往领会不了他的精神,待到领会了,又被他的极品给吓了一跳。
  
   孙悟空蔑视的姿态,其实就是在挑战唐僧的心理底线。如果说唐僧代表古板者,猴头就代表散漫者,需知古板者对散漫者的反感,一向十分深刻,这不仅是审美方面的原因,而是,散漫会令他们感到生活充满变数,充满不安定感,探到他们的心理底线。古板的人由衷地看重秩序,并在秩序里体会到一种价值。当这秩序被人为地造成混乱,他们的价值观受到一种轻侮。这对他们的心理,就是隐晦的伤害。
  
   听说现在情场上有“三不”男人,不主动、不拒绝、不负责。那么,沙僧大概可以算得上职场上的“三不”男人,不表态、不掺和、不负责。
  
  长老姓唐,精到内伤
  
   像孙悟空这么个猴精猴精的,究竟是如何自投罗网,戴上那个该死的紧箍儿呢?当时的情况很值得回味。
   当时,孙悟空与唐僧赌气跑掉,观音菩萨化成一个老母,给唐僧送来了这顶花帽和一领直裰。等孙悟空回来后,发现包袱里“光艳艳的一领棉布直裰,一顶嵌金花帽”,心生好奇。唐三藏便“顺口答应道”:
   “(这)是我小时穿戴的。这帽子若戴了,不用教经,就会念经;这衣服若穿了,不用演礼,就会行礼。”
   这到底是唐僧即兴的点子,还是早有预谋,我们无从得知。但是这句话真的很有效果,正抓住了孙悟空贪玩取巧的性格特点。孙悟空便央求师父:“把这花帽儿送给我吧。”唐僧还矜持着,说送是可以的,就怕长短不一,你先试试吧。
   孙悟空一穿上,唐僧饭也不吃了,水也不喝了,赶紧默默地把那紧箍咒念了一遍,看到果真有效,孙悟空痛得打滚,他满意地放心了。
   这就是“心猿归正”事件,取经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孙悟空“猴生”的转折点。从此他身不由己,长恨此生非我有,好比吃了三尸脑神丹的岳不群……
   讽刺的是,说谎话如此有天分的唐僧,常常挂在口边的一句话倒是:“徒弟啊,出家人不要说谎。”所以,每当看到有人说唐僧蠢,黑白不分,屡教不改,脑壳就像被夹过一样,我就想跳出来大喊:唐僧不叫蠢,那叫装蠢!
   唐僧岂止不蠢,用流行话说就是“精到内伤”。我也非常纳闷,唐僧从小在寺庙里成长,怎么那么懂得江湖规则、世故人心呢?以下略举一二。
   见悟空打死强盗,他谆谆教导:“你十分撞祸!他虽是剪径的强徒,就是拿到官司,也不该死罪;你纵有手段,只可退他去便了,怎么就都打死?这却是无故伤人的性命,如何做得和尚?出家人扫地恐伤蝼蚁命,爱惜飞蛾纱罩灯。你怎么不分皂白,一顿打死?全无一点慈悲好善之心!早还是山野中无人查考;若到城市,倘有人一时冲撞了你,你也行凶,执着棍子,乱打伤人,我可做得白客,怎能脱身?”
   这话里面的水很深,逻辑也很复杂。你一定要跳过“扫地恐伤蝼蚁命,爱惜飞蛾纱罩灯”之类的花花边边,才能看到唐僧的真正意思,他其实是教孙悟空要懂得判断形势,现在“山野中无人查考”还可以,要是在城市也是如此,你就完蛋了。但你完蛋不要紧,要紧的是,师傅我,也要被你拖累了。
   这个精明的道理隐藏在那些劝人为善的句子里,乍看起来好像唐僧在抒发他的慈悲胸怀,一定要仔细辨认,才明白唐僧的真正教诲,这是唐僧的“太极说话法”。说话绕来绕去,是唐僧的重要特点,周星驰以此诞生出一个悲剧:孙悟空被他啰唆得寻了短见。但是,同学们啊!唐僧岂是简单的啰唆?他之所以要啰唆,只不过是不让自己的观点赤裸裸地呈现出来,所以用众多的语言丛林使它显得不那么引人注目罢了。他的啰唆,是一种说话艺术,是在自我保护啊!直来直去的人如孙悟空,往往领会不了他的精神u6iDg+G/iWQ+m1J/hKl1ZA==,待到领会了,又被他的极品给吓了一跳。
   请看第五十六回,悟空打死了两个抢劫的强盗后,唐僧给这两个强盗念的倒头经:
   拜惟好汉(靠,强盗一死,就成了好汉了?怕人家阴魂报复,唐长老讨好起他们来了),听祷原因:念我弟子,东土唐人。奉太宗皇帝宗旨,上西方求取经文,适来此地,逢尔多人,不知是何府、何州、何县,都在此山内结党成群。我以好话,哀殷勤。尔等不听,返善生嗔。却遭行者,棍下伤身。切念尸骸暴露,吾随掩土盘坟。折青竹为香烛,无光彩,有心勤;取顽石作施食,无滋味,有诚真。你到森罗殿下兴词,倒树寻根,他姓孙,我姓陈,各居异姓。冤有头,债有主,切莫告我取经僧人。
   猪八戒听不下去了,说师父倒是推了个干净,不过我和沙僧也没打他们,你得替我们声明一下。唐僧又补充祷告:好汉告状,只告行者,也不干八戒、沙僧之事。
   孙悟空听到这里,忍不住笑道:“师父,你忒没情义。为你取经,我费了多少殷勤劳苦,如今打死这两个毛贼,你倒教他去告老孙。虽是我动手打人,却也是为你……”
   “忍不住笑道”,这个“笑”肯定是苦笑,孙悟空这种头脑简单的人,哪里能想象得出唐僧的极品程度?现在让你这种石头里跳出来的怪物,见识一下人类社会的复杂性和俗世智慧吧。
   孙悟空打死杨老头的儿子时,唐僧则是这样劝他:“你这泼猴,凶恶太甚,不是个取经之人。昨日在山坡下,打死那两个贼头,我已怪你不仁。及晚了到老者之家,蒙他赐斋借宿,又蒙他开后门放我等逃了性命,虽然他的儿子不肖,与我无干,也不该就枭他首……”
   唐僧的意思是,杨老头的儿子虽然很不肖,但与我们不相干,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你要管这个闲事干什么?另外杨老头认识了我们,他哪里能放过我们?我也就被你拖累了!
   到这里我们明白,唐僧劝孙悟空为善,归根到底,担心的是自己被孙悟空拖累。他怕吃亏,怕负责任,追求“利益最大化”,如此精明才干若用在政界上,倒也不失一种作为,可惜在寂寞的取经路上,除了被孙悟空辱笑之外,似乎没落个好。
  
  唐僧也不容易啊
  
   孙悟空打死了杨老头的儿子,唐僧第二次赶走了他。孙悟空天上地下想了一遍,觉得在这个情况下最可投奔、最能收容自己的,还是观音菩萨。
   到了菩萨跟前,第一件事是哭诉。——我自从跟了那个唐长老,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罪,我都不说。想我当年为人,何曾受那个气来,如今这样一个脑残傻逼变态狂,因为你任命他为我的领导,害我受气不说,还受他赶……
   孙悟空所说,句句属实。说到他曾为唐僧所做的事,原文其实有文化得多,是这样说的:就如老虎口里夺脆骨,蛟龙背上揭生鳞。
   显而易见的,唐僧根本离不开他。六耳猕猴说的没错,唐僧离了孙悟空,连水都喝不上。这些,唐僧未尝不知道,但他为何还要三番五次要赶走孙悟空?就算为现实计,没敢赶走他,也时不时要念一番紧箍咒折腾一下他。就算和平日子,风平浪静,他对孙悟空的嫌恶,也是不加掩饰。
  
   唐僧,现如今已成为啰唆、窝囊和虚伪的代名词。但站在唐僧的位置想一想,也怪不容易的,孙悟空给他带来了多少尴尬!
   这猴头习惯满嘴跑火车,吹牛、调侃、开玩笑,抓住一切机会嘲笑唐僧。两位结合不久后在鹰愁涧,落伽山山神土地送了些鞍辔给唐僧,慌得个唐三藏滚鞍下马,望空礼拜,孙大圣只在一边哂笑,风言冷语说人家已去得远了,听不见你祷祝,看不见你磕头,像他这个藏头露尾的,本该打他一顿,拜什么拜?!听得唐三藏直喊“不当人子、不当人子”。
  
   投宿者对孙悟空、猪八戒的丑怪嘴脸感到害怕,悟空便说:“八戒,你把那丑也收拾起些。”唐三藏特别天真无邪地问:“相貌是生成的,怎么收拾?”行者嬉皮笑脸:“把那耙子嘴,揣在怀里,莫拿出来,把那蒲扇耳,贴在后面,不要摇动,这就是收拾……”师兄弟俩嘻嘻哈哈,为师那正经劲儿刚好是个笑点。
   “三打白骨精”那一节,悟空对化斋稍有厌词,受到唐僧义正词严的批评,他忍不住捂着耳朵来一句:“师父休怪,少要言语,我知你尊性尊贵……”其讽刺意味更是深得人心。
   总之,唐僧的窝囊形象,很大程度是拜孙悟空的放肆所赐。这师徒两人凑在一起,就有了漫画效果,唐僧在困难面前面如土色,“如雨淋的蛤蟆”,他不会恨自己丢脸,但一定特烦孙悟空不当一回事的狂劲。
   唐僧注重教条、伦理、规矩、秩序……所有这些看起来都受到孙悟空蔑视的东西。孙悟空蔑视的姿态,其实就是在挑战唐僧的心理底线。如果说唐僧代表古板者,猴头就代表散漫者,需知古板者对散漫者的反感,一向十分深刻,这不仅是审美方面的原因,而是,散漫会令他们感到生活充满变数,充满不安定感,探到他们的心理底线。古板的人由衷地看重秩序,并在秩序里体会到一种价值。当这秩序被人为地造成混乱,他们的价值观受到一种轻侮。这对他们的心理,就是隐晦的伤害。
   光脚的不怕穿鞋的。与唐僧相比,孙悟空这种稀松随便的人,就是个光脚的。这两种人相处起来,若有矛盾,当然是穿鞋的心理成本更高些。唐僧的烦躁,只能化作一句无关痛痒的口头禅:“这猴头弄杀我也!”我觉得若不是因为取经,在日常生活中唐僧和孙悟空相遇,他们肯定是远远避开彼此,免得给自己添堵。
   孙悟空另一让人不爽处,是一直高声叫嚣自己很能,别人很无能。不巧的是,唐僧还真就是太无能。
   外行领导内行的合作模式,最忌这内行还没眼色。说起来,孙悟空对唐僧的感情倒是真诚的,保护也是尽心尽力的。五庄观的镇元大仙,曾说了句公道话:“这泼猴,虽是狡猾奸顽,却倒也有些孝意。”可惜这“孝意”被他开口闭口说师傅“脓包”“忒不济”给消磨掉了。人家本是文绉绉地“为师”这“为师”那,自我陶醉在师道尊严里,乍听那一声声“脓包” “忒不济”,真是噩梦。
   何况,还会影响唐僧在其他人(包括其他徒弟、领导、对手,甚至敌人)面前的威信,唐僧可是“有身份的人”,也许隐隐知道自己在别人心里的分量经不起推敲,越是没底气,则越要强调。唐僧的心理压抑,孙悟空的不解人意要负一定责任。
   相比之下,猪八戒就很聪明。唐僧偏爱猪八戒,理由是:“他两个耳朵盖着眼,愚拙之人,他会编什么谎?又是你捏合什么鬼话赖他哩!”奇怪,猪八戒怎么就耳朵盖着眼了?耳朵盖着眼怎么就愚拙了?愚拙怎么就不会编谎了?整句话就是信口拈来的,依我看,猪八戒要说愚拙的话,就是一种对唐僧来说很“恰好”的愚拙,让人觉得安全,还唤起适当的怜惜。
   所以,不要总怪唐僧对孙悟空的态度恶毒。比如救乌鸡国国王那一节,唐和尚将那“话儿经”连续念两遍,貌似听从了猪八戒的撺掇,事实是听从了自己潜意识里的怨恨。
   有一个法国故事,因为被张爱玲写过而十分出名,我将张爱玲原文抄在这里:
  
   这是个法国故事。法国人的小说,即使是非常质朴,以乡村为背景的,里面也看得出他们一种玩世的聪明。这一篇小说讲到阿尔卑斯山上的居民,常会遇到山崩、冰雹、迷路、埋在雪里,种种危险。一老翁,有一个美丽的女儿,翁择婿条件太苛刻,大家简直拿他没办法,有一个青年,遇到机会,救了老翁的命。他想,好了,一定成功了。另一个比较狡猾的青年,却定下计策,自己假装陷入绝境,使老者救他一命,从此这老者看见他就一团高兴,吻他、拥抱他、欢迎他,仅是他的存在就提醒大家,这老人是怎样的一个英雄。看看那一个有恩于自己的,却像见了真主似的,很不愉快,于是把女儿配给那狡猾的青年,青年在结婚前,喝醉了酒,说出真心话,老人知道受骗,把女儿收回了——但这是太恶俗的尾巴。
  
   可惜孙悟空生在中国,没有看到这个故事,不然,或许对他有所启发,态度和策略都会有所改变。那样的话,唐僧的处境和心情都会好很多,也许就变得可爱一些。
  
  兄弟关系
  
   取经团前往西天那一路,有点类似于驴友团穿越中国的徒步旅行。师徒四人在路上虽然没少闹矛盾,“孙大圣有不睦之心,八戒、沙僧亦有嫉妒之意,师徒都面是背非”,但过后想想,未必没有一种曾经风雨的驴友感情。多少友谊都是经过长途旅行后获得,出名的例子有《围城》里的方鸿渐和赵辛楣。
   尤其孙悟空与猪八戒,更是一对活冤家,两位的性情天壤之别,水火不容。但偏偏是两位的对手戏格外好看,这正是“水火不相入而相资,倘无旅伴论事,酒友斗口,旅途岂不是太寂寞了么?”
   孙悟空好像从一开始就看猪八戒不顺眼,刚出了高老庄,碰到个乌巢禅师,这禅师认识猪八戒,却不认识孙悟空,这让爱面子的孙悟空挺不爽的。后面乌巢禅师又作诗把孙悟空讽刺了一下,其实也把猪八戒讽刺在内的,猪八戒是无所谓,孙悟空却大怒了,把乌巢禅师的老巢给捣了。然后一行来到黄风岭,猪八戒只是说一句“我老猪也有些饿了”,孙悟空便大大不满,吹风点火,引得唐僧也批评猪八戒,说你若是在家心重,还是回去吧。猪八戒只好大表决心:“师父,你莫听师兄之言,他有些赃埋人。我不曾抱怨甚的,他就说我抱怨,我是个直肠的痴汉,我说到肚内饥了,好寻个人家化斋,他就骂我是恋家鬼……”
   估计孙悟空刚从山下放出,狂妄之性未改,不习惯与人合作,何况遇到的是性情相反的猪八戒,更加看不起,觉得他是来拖后腿的。我们说句公道话,猪八戒是够委屈的,孙悟空是个不用吃饭不用睡觉的工作狂,一般人能跟他比吗?说肚子饿了有什么错?猪八戒自称“直肠的痴汉”,这个定位很好,事实上,他一开始的时候就是:见了他(猴哥),猪八戒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心里也不欢喜,尘埃里没有开出花来。他很服从孙悟空的安排,时不时会说:“哥,晓得,晓得!”“言得是,我去耶!”
   那时候猪八戒也不像后来那般惫懒。离开高老庄的第一难——黄风岭之难,回目便直接表明:“半山中八戒争先”,这一回,猪八戒配合孙悟空,使虎先锋“脱身要跳黄丝网,岂知又遇罩鱼人”,被九齿钉耙扎了九个血窟窿,连孙悟空也承认:“兄弟啊,这个功劳算你的。”
   接下来的流沙河之战,回目也是“八戒大战流沙河”,可见仍是猪八戒出大力。这一回里孙悟空耐不住性子跳出来,吓走了沙僧,八戒也不恼,师兄弟“两个搀着手,说说笑笑,转回见了唐僧”。——要是这两位一直保持这么好的合作关系,那该是多么和谐的社会啊。
  
   事情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转变的?须知孙悟空一直自大狂妄,猪八戒恋家、贪吃贪睡,都是孙悟空这种工作狂所不理解,所鄙视的。这两位,迟早会在“吃”这类物质问题上产生大的冲突。果然如此。到了人参果那一节,孙悟空一遇到问题便出卖猪师弟:“师父,不干我事,是八戒隔壁听见那两个道童吃什么人参果,他想一个儿尝新,着老孙去打了三个,我兄弟各人吃了一个……”道童明月指出,不是三个,是四个,猪八戒就不干了:“既是偷了四个,怎么只拿三个来分,预先就打起一个偏手?”
   猪八戒多少是有些受了委屈的心理,这会儿便“倒转胡嚷”,孙悟空岂是受得了这种气?往下的事情就不多说了,反正就是闹了一大场。个人觉得,孙悟空和猪八戒,从此梁子结深了。
   从五庄观出来后,取经团遇到一个挑拨离间的妖精,白骨精,这一节里猪八戒反复撺掇唐僧念了紧箍咒,表现得相当不地道,孙悟空不是傻瓜,被唐僧赶走前,特意吩咐沙僧:“贤弟,你是个好人,却要留心防着八戒詀言詀语……”
   猪八戒后来为自己的不地道找借口:“那猴子和我有些不睦。前者在白虎岭上,打杀了那白骨夫人,他怪我撺掇师父念紧箍咒。我也只当耍子,不想那老和尚当真念起来,就把他赶逐回去。”——“只当耍子”?这是好耍的么?像这类事情,猪八戒后来还干过,那就是在乌鸡国。那一次,这对师兄弟互相捉弄,真是无所不用其极。
   孙悟空把猪八戒骗到井底去驮死人,猪八戒决定报复,撺掇唐僧念紧箍咒,非要孙悟空把死人救活。唐僧也不知是真傻还是假傻,真的就应猪八戒的要求直念那“话儿经”,翻来倒去念了几十遍。
   书里说唐僧是个“一头水”的,信邪风,糊涂没主见,我倒觉得唐僧很可能在装傻,他之偏爱猪八戒也是显而易见的,还在来到乌鸡国之前,猪八戒刚把美猴王请回来之后,平顶山一难,孙悟空就看出“师父有些护短”,唐僧也不避讳:“他(猪八戒)两个耳朵盖着眼,愚拙之人也,他会编什么谎?又是你捏合什么鬼话赖他哩。”
   应该说,唐僧的护短和偏心,是促成这对师兄弟矛盾的重要因素。如果说猪八戒和孙悟空是兄弟俩,唐僧则有点像家长,兄弟间总会有一个借助昏庸的家长欺负另一个,这种做法很符合人性的本能,在平常人家也颇为常见。
   唐僧本就不擅长做民心工程,也不擅协调工作,何况又是一个鼠腹蜗肠之辈,所以利用猪八戒,来与狂妄自大的孙悟空对抗。孙悟空猴精猴精,看出这一点之后,对猪八戒更加不满,但他内心未必不向往团结的。当他见到狮驼岭三魔,便感慨道:“我道兄弟,这妖精有弟兄三个,这般义气,我兄弟也是三个,就没些义气。”
   是否就可以说,猪八戒和孙悟空之间,真的没有些兄弟义气呢?这两位是否真的对彼此心有积怨?我看,没那么严重。这两位之间结下的梁子,对彼此的恶作剧和捉弄报复,都更像顽童所为。其实他们之间,还是很有兄弟之间的亲切感的。
   孙悟空被赶走之后,猪八戒很快就发觉没师兄不行,又死乞白赖地来花果山,“义激美猴王”。孙悟空却不认他,问“你是哪里来的夷人?”八戒低着头道:“不敢,承问了,不是夷人,是熟人,熟人。”这一段实在风趣滑稽:
   行者笑道:抬起头来我看。那呆子把嘴往上一伸道:你看么!你认不得我,好道认得嘴耶!行者忍不住笑道:猪八戒。听见一声叫,就一骨碌跳将起来道:正是!正是!我是猪八戒!他又思量道:认得就好说话了。
   很亲切,像我们平常人家的兄弟俩,小时候哪一对不是互相打得头破血流,恨不得父母把对方送到警察局再也别接回家来?背后告状使坏,常常动用人类最阴险的本能和心计,比起来,孙悟空猪八戒这一对,也不外乎此了。
   后来猪八戒遇到困难,孙悟空一到,他喜形于色斗志大增,口里喊道:“妖精!我家里人来了!”——这一呼,又温暖又亲切,让读者想笑,正是我们小时候打架常用的语境啊。
   像孙悟空猪八戒这种顽童,没有什么隔夜仇。孙猴子对前来找自己的猪八戒,不急着答应回不回去救师父,倒急于炫耀家业,说先参观一下我的山景,参观了山景又吃果子,吃了果子又去水帘洞里耍耍。猪八戒心急,不想进洞,孙悟空说那就此告别了,回我是不回的,你自己回去吧。——这家伙绕了这么大一圈,都是在跟他的猪兄弟显摆啊。
   与孙悟空形成对比,猪八戒是个不爱名的,爱的是利,是实在好处。孙悟空把猪八戒这个脾性拿捏得准准的,好对猪八戒进行控制。所以当他捉弄猪八戒,比如让猪八戒把私房钱取出来啥的,猪八戒常常处于下风,耍不过猴哥,也挺可怜见的。
  
  一言难尽的沙僧
  
  1.换个角度看沙僧
  
   沙僧的“忠厚老实”形象,很大程度是拜电视剧《西游记》所赐,电视剧中给他安排了挑担的任务,从此,他挑着担子的敦实的背影、黝黑的脸孔、粗大的手掌、木讷少言的表情、好脾气的憨笑,就成为他的招牌形象存在于老百姓心目中了。
   这个形象是有感染力的,相比于英雄形象,这个形象别有一种审美效果,令人生出一种怜惜和悲悯。在某种特定的情绪和背景音乐里,可能会令人热泪盈眶。
   可是在原著中,沙僧并没有挑担的任务。唐僧收了沙僧为徒之后,按孙悟空对猪八戒说的,他们仨是这样分工的:“老孙只管师父好歹,你和沙僧,专管行李、马匹”,也就是说,猪八戒挑担,沙僧牵马。
   据猪八戒称,那担子还不轻,“四片黄藤蔑,长短八条绳。又要防阴雨,毡包三四层。扁担还愁滑,两头钉上钉。铜镶铁打九环杖,篾丝藤缠大斗篷”。但是当猪八戒抱怨担子重的时候,孙悟空自然不伸以援手,貌似忠厚的沙僧也装聋作哑,没有帮忙分担。
   具体细节,看看第二十四回,取经团来到五庄观,镇元大仙不在家,唐僧便提议自力更生:“他师既是不在,搅扰他作甚?你去山门前放马,沙僧看守行李,教八戒解包袱,取些米粮,借他锅灶,做顿饭吃,待临行送他几文柴钱,便罢了。各依执事,让我在此歇息歇息,饭毕就行。”——这是取经团最常态的分工方式,沙僧的任务在师兄弟里是最轻省的。
   取经团出发的常见表述是:请师父出了门,上了马,八戒挑着担,沙僧拢着马,径投西路而去。这个“拢着马”,很显然,没有“挑着担”那么有表现力嘛。
   最后佛祖的鉴定也是说猪八戒“挑担有功”,沙僧没有此功。总之,解除那种“忍辱负重”的错觉,再来看沙僧,也许会发现另一个他。
  
   第五十回,猪八戒偷了金牛精的纳锦背心穿,唐僧坚决不要,还掉书袋称玄帝有训“暗室亏心,神目如电”,但沙僧则说:“既如此说,我也穿一件儿。”——他属于这种人:不会第一个提出要占小便宜,但如果有别人做了这第一个,他便跟着占占无妨。
  
   第七十六回,孙悟空被狮驼洞青狮精吞进了肚子里,唐僧哭得打滚,沙僧却十分平静理性,与猪八戒一起分起了行李要散伙,等到孙悟空重新出现了,他才十分尴尬,“连忙遮掩,收拾行李,扣背马匹”,几句如画,此时的八面玲珑其实是有点滑稽的。
   第五十八回,孙悟空和沙僧一起从南海出发,去看那个假猴王到底怎么回事。孙悟空筋斗云快,沙和尚仙云觉迟,行者就要先行,沙僧却不让:“大哥不必这等藏头露尾,先去安根。待小弟与你一同走。”——大圣本是良心,沙僧却有疑义,他谨慎多疑。
  
   第四十九回,唐僧被金鱼精设计沉到通天河底,孙悟空要猪八戒下河救,猪八戒不干,要沙僧下去,沙僧也不干,说“哥啊,小弟虽是去得,但不知水底如何,我等大家都去。”
   一般来讲,他不会去充当出头鸟,那是孙悟空爱干的。他甘愿低调,这种低调似乎是一层保护膜,使自己不被注意得太多,责任少些,问题也少些。
  
  2.他讷言吗?他无能么?
  
   沙和尚曾这样劝猪八戒:“我说教你莫多话,多话的要先蒸吃哩!”,“二哥,你和我一般,拙口钝腮,不要惹大哥热擦。且自换肩磨担,终须有日成功也。”——这话倒可视为他的人生经验,确实是他的为人之道。
   有时候形势所需要,沙僧的口才并不差,十分得体和伶俐。这一点,唐僧其实是看出来的,孙悟空第二次被驱逐之后,唐僧遭假猴王抢去行李关文。猪八戒要去花果山找人,唐僧劝阻了,说猪八戒不会说话,还是让沙僧去吧。
   唐僧的估计很正确!沙僧来到花果山,见到假的孙悟空,他是这样说的:
   “上告师兄,前者实是师父性暴,错怪了师兄,把师兄咒了几遍,逐赶回家,一则弟等未曾劝解,二来又为师父饥渴去寻水化斋。不意师兄好意复来,又怪师父执法不留,遂把师父打倒,昏晕在地,将行李抢去。后救转师父,特来拜兄。若不恨师父,还念昔日解脱之恩,同小弟将行李回见师父,共上西天,了此正果。倘怨恨之深,不肯同去,千万把包袱赐弟,兄在深山,乐桑榆晚景,亦诚两全其美也。”
   这一番话真不得不赞一声。先说师傅的欠妥之处,解释自己未曾劝解的原因,先顺顺孙悟空的气。然后给出两种选择:一种是孙悟空如果能原谅,那咱们一起回。如果是你不能原谅,那把包袱还我,你自己在这里乐在深山,也是不错。
   这里面除了条理清晰,还有情有理,错也认了,机会也给了,帮你把各种选择都想好了,又有情义,又够严密,哪里有一点“拙口钝腮”的影子啊!而沙和尚的实际能力,也不见得低。自我意识更不见得那么菲薄。还是上面提到的真假美猴王这一回,沙僧随后看到六耳猕猴弄出一队伪造的取经团,他恶从胆边生,挥手就打死了那个假的沙僧,这也是《西游记》中明确提到沙和尚打死妖怪的唯一一次。
   当其时是这样的:——这沙僧见了大怒道:“我老沙行不更名,坐不改姓,哪里又有一个沙和尚!不要无礼!吃我一杖!”好沙僧,又手举降妖杖,把一个假沙僧劈头一下打死,……那行者恼了,抡金箍棒,率众猴,把沙僧围了。沙僧东冲西撞,打出路口。
   须知“假行者”就是六耳猕猴,连孙悟空都打不过他,他率众猴来围,都能被沙僧冲出重围,可见沙僧功夫并不低。
   而沙和尚见到假的沙僧那么愤怒,我觉得这恰恰说明,在沙僧心目中,自我的分量很重大。他看重自我,才不能忍受假冒伪劣的自己存在。
  
  3.他的人生经验
  
   取经师徒四人,悟空重名,八戒重利,唐僧则追求的是一个慈悲向佛的自我形象伪装给自己看。还有沙僧,沙僧追求啥呢?看起来好像他无求无欲。这是有原因的。
   取经路对他来说,就是一条赎罪之路。被流放的人,走完取经路,他的刑罚才到头。赎罪的人,谈什么追求,讲什么风光。
   沙僧的来路颇值得回味。他本是灵霄殿下侍銮舆的卷帘大将,只因在蟠桃会上,失手打碎了玻璃盏,玉帝把他打了八百杖,贬下界来,变成这么个妖怪模样,流放流沙河。
   卷帘大将差不多等于是玉帝的贴身秘书,是领导很亲近的人,仅因在大宴会上打碎了玻璃盏就要受这么大的刑罚,玉帝怎么这么无情呢?真不是人啊!好吧,他本来就不是人。
   但这也让人有点猜疑,会不会卷帘大将曾经无意中得罪过其他要职呢?甚至得罪过玉帝本人?也许玉帝可能早就想革他的命,打碎玻璃盏只是一个小契机而已?我想,沙僧心这么重的人,后来一定反省过。
   流沙河是一条沉重的河,连鹅毛和芦花都不能浮起来。玉帝还教七日一次,将飞剑穿他胸胁百余下。这两点刑罚,都很有象征意味嘛。
   必须指出,沙僧的天性也是比较谨慎的。他自己讲他年轻学道的经验,就自称“常年衣钵谨随身,每日心神不可放”。被流放流沙河的经历,又加倍地加深了他谨慎的性格特点,他在牢里反省自己前世今生,越反省,城府越深,越发奉“小心驶得万年船”为座右铭了。
   他在取经路上,低调得甘被忽略,老实得近乎窝囊,也许是过往经历教会他的,只有把自己藏得好些才安全,钱财外露招人偷,才能外露招人妒,周星驰在《功夫》里说了,能力越高,责任越大啊!像孙悟空一见到能打妖怪就兴奋,为了个“老孙的威名”,图这虚头巴脑的东西干啥呢?沙和尚他不。
  
  4.善处事,会说话
  
   取经团这十万八千里路,孙悟空就不用说了,多次被唐长老念紧箍咒,猪八戒也被呵斥过,只有沙僧,未曾受唐僧一句詈辞,这不可谓不是沙僧的能耐。
   第七十二回,正值春光明媚,师徒们来到一块平地,见到一座庵林。唐僧执意要去化庙,说:“平日间一望无际,你们没远没近地去化斋,今日人家逼近,可以叫应,也让我去化一个来。”八戒和孙悟空都不让,说:“三人出外,小的儿苦,你是父辈,该由我们服侍。”唯有沙僧说:“师兄,不必多讲,师父的心性如此,不必违拗。若恼了他,就化将斋来,他也不吃。”
   这是何等的乖巧与善解人意!再看,第四十八回,陈澄老儿留住师徒四人,唐僧又赶路之心急迫,沙僧便打圆场:“就行也不是话,再住也不是话”,——虽然这貌似一句废话,但社交场上,就是常常需要废话的。这种角色经常由沙僧来扮演。这一句废话,既不拂人美意,又不过多叨扰,实在周到啊。
   所以沙僧比他那两位师兄好相处,也算得上情商最高吧?适当的时候,也懂得“与人方便自己方便”的道理。所谓“适当的时候”,就需要你的判断力了。
   这个判断力,沙僧有。最经典的例子是第三十回,在碗子山波月洞那里,百花羞公主告密被发现,黄袍怪暴怒,沙僧赶紧救场——
   (沙僧)遂喝道:“那妖怪不要无礼!她有什么书来,你这等枉她,要害她性命!我们来此问你要公主,有个缘故,只因你把我师父捉在洞中,我师父曾看见公主的模样动静。及至宝象国,倒换关文,那皇帝将公主画影图形,前后访问。因将公主的形影,问我师父沿途可曾看见,我师父遂将公主说起,他故知是他女儿,赐了我等御酒,教我们来拿你,要他公主还宫。此情是实,何曾有甚书信?你要杀就杀了我老沙,不可枉害平人,大亏天理!”
   这段话,不得不说,很男人味!很仗义!赞!沙僧的聪明处,也在于这里,他看得清形势:反正都被暴怒的黄袍怪绑在这里了,横竖是个死。在这种情况下,百花羞公主倒是他唯一的机会。“与人方便自己方便”,拼死救百花羞,是值得的。
   老沙一口气说这么气壮山河的一段话,连黄袍怪也承认,沙僧说得“雄壮”。他马上丢了刀向公主道歉。而公主,果然是心知肚明,知恩图报,又马上让黄袍怪给沙僧松松绑。
  
  5.在天庭当过公务员,就是不一样
  
   更多的时候,沙僧没有那么见义勇为。他在取经队伍里,经常采取的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宽容。不管是“高高挂起”也好,“与人方便”也好,都取决于沙僧的顺应形势和识人能力。
  
   很多人都注意到那出名的情节:三打白骨精之后,孙悟空遭唐僧驱逐,猪八戒在旁边唆嘴也就罢了,沙僧头顶着“好人”的名号,却也一声不吭,眼见着孙悟空被唐僧的紧箍咒勒得像个“亚腰儿葫芦”,滚来滚去告饶。沙和尚就算不好违拗师父的意思,劝师父少念几句总可以吧?可是好人沙僧只是沉默。
   所以当唐僧再度遇难、孙悟空被请回来之后,孙悟空忍不住带气地调侃沙僧:“你这个沙尼!师父念紧箍咒,可肯替我方便一声?都弄嘴施展!要保师父,如何不走西方路,却在这里蹲什么?”沙僧只好又尴尬了一次:“哥哥,不必说了,君子既往不咎,我等是个败军之将,不可言勇,救我救儿罢!”
   他确实常自视“败军之将,不可言勇”。
  沙和尚不为孙悟空说话,更不会为猪八戒说话,大概因为,聪明如他,看出为猪八戒说话不值得吧?孙悟空被遣回花果山了,猪八戒在黑松林化缘不得,把头拱在草里,倒睡了起来。唐僧耳热眼跳左右等不到,沙僧便说:“师父,你还不晓得哩。他见这西方上人家斋僧的多,他肚子又大,他管你?只等他吃饱了才来哩。”——很不幸,他说中了。
   你道他真的那么低调、谦让?其实该要的他也不会拱手出让。孙悟空指导师兄弟们用马尿制作了药丸“乌金丹”,治好了朱紫国国王的病。却说八戒见官投简,喜不自胜道:“哥啊,果是好妙药!今来酬谢,乃兄长之功。”沙僧道:“二哥说哪里话!常言道:‘一人有福,带挈一屋。’我们在此合药,俱是有功之人。只管受用去,再休多话。”——明白人啊。
   听说现在情场上有“三不”男人,不主动、不拒绝、不负责。那么,沙僧大概可以算得上职场上的“三不”男人,不表态、不掺和、不负责。
   在机关单位,尤其是像“卷帘大将”等秘书工作类,这种人挺多的。他们的野心不能太大,或者说,不能大,不能与“当头的”抢风头,他们最需要的,不是“出彩”,而是“不出错”。慢慢地,他们培养了稳重、谨慎、低调的作风。做多错多,说多错多,所以,他们选择了“三不”,安全第一。
   每当孙悟空和猪八戒在那里特别无厘头地说这道那时,是沙僧,起到了最有平衡力量的作用。比如第三十七回,乌鸡国国王给唐僧托梦说冤,梦醒后孙悟空和猪八戒一个说真一个说假,废话连篇争执不下,沙僧说:“不信直中直,须防仁不仁,我们打起火来,打开门,看看如何便是。”——取经团,离不开理性的他。
   他在人情世故上也别有一番冷静,不会像他那两个师兄一样天真地一头热。红孩儿那一节,孙悟空一听说红孩儿是牛魔王的儿子,便大喜过望,要去认亲。沙僧却在一边说,“三年不上门,当亲也不亲。你与他相别五六百年,又不曾往还杯酒,又没有个节礼相邀,他哪里与你认什么亲耶?”
   结果正如他所言,孙悟空和猪八戒兴兴头头地上门去,吃了红孩儿一番三昧真火回来了,猪八戒差不多变成了烤全猪。
   沙和尚作为卷帘大将,在领导身边不是白呆的。在天庭当过公务员,就是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