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勋“丁巳复辟”失败后,开始游历河北、山东、江苏、河南等地,一方面讲学论道,游名山大川,揽文物胜迹,也频繁访晤各地军政权要。
1923年深秋,康有为到洛阳,拜访盘踞中原的吴佩孚。但直皖战事在即,曹锟贿选爆丑,吴佩孚也面临四面楚歌的局面,向他推荐时任陕西督军的刘镇华,建议他往陕西一游。当时刘镇华督陕不到两年,他不仅急需借重吴佩孚为军事奥援,也渴望在思想文化领域找到支持和依靠,康能西来,自是其可遇难求、假以自重的绝好时机。而康有为作为名满天下的政治人物和极负盛誉的学者,对曾是“周秦汉唐故京,数千年第一文化之区”的陕西,也早就“想慕已久”,加以此地又有不少故旧门生,如曾参与了戊戌变法的宋伯鲁、李岳瑞、雷延寿,如既是其知己刘古愚弟子又是他好友的王典章,还有曾是刘门弟子后又拜在他门墙之下的陈涛、张扶万以及康门弟子龚性田、宁述喻等,虽说此西来非其初愿,但既能于讲学中宣传其主张,又能在游历中饱览名胜,探访旧雨,堪称一举数得。这年10月下旬,康有为即开始了为期两个多月的陕西之行。
10月30日,康有为到达潼关。与刘镇华派来在此迎接的张扶万等人会合后,第二天就赶到华阴,观看了华岳庙中的古碑,11月1日到4日游览了西岳华山,11月6日乘车抵达西安。到西安时,刘镇华派骑兵步旅迎接、护行,还亲率军、政、学、绅、商各界名流在东关八仙庵门外郊迎,彩旗高张,笳鼓喧天,仪式极为壮观,市民闻者也若迎神明一般,口呼“圣人”,不惜夹道数里争睹其丰采,着实令康有为感动不已。后来康氏曾作七言诗一首,追志其盛:
骑士四十先腾驤,累百步卒背荷枪;
将校戎服剑佩锵,官士生徒郊迎将。
笳鼓震地旌旗扬,灿烂彩棚灯莹煌;
夹道聚观如堵墙,整齐不哗静以翔;
长途数里士女昌,屏气无声立相望。
皆若衔枚登战场,敬若神明共祈禳;
传呼“圣人”何以当,谬窃虚誉悚而惶。
……
欢迎仪式结束后,康氏一行被安排下榻在当时西安城内一个颇为豪华的地方——五味什字中州会馆的“可园”。
11月7日,康有为即开始了频繁的览胜访友和讲学活动。据单演义《康有为来西安部分活动日程表》记载,他游访了陕西图书馆,西安碑林、大雁塔、广仁寺、西五台、兴善寺、小雁塔、霸陵、杜陵、董仲舒墓,还游览了古城周围的山川古迹,如终南山中五佛殿、紫竹林、南五台、圆光寺,樊川的兴教寺和杜曲的华严寺、牛头寺、杜工部祠等;不仅遍游了西安城内和城圈左近的名胜古迹,还几渡泾、渭两河,远造咸阳、泾阳、三原、富平、礼泉、兴平诸县,对渭北的部分历史古迹与艺术,如周陵、崇文塔、定陵、阳陵、安陵、昭陵等,作过凭吊和巡礼。其间,他还赴过张扶万的家宴、刘古愚弟子的欢迎宴,受过刘镇华及陕军旅长田玉洁的款待,参观过刘古愚在三原讲学、生活过的半耕园,到过张扶万富平董南堡老家一游,而且所到之处,多有题词或题诗,如给陕西图书馆题“兰台石渠”,给广仁寺题“宝相庄严”,如游终南写的《咏五佛殿》,游樊川写的《昨霄望月高卧》等。其中游杜陵后所写七古:“汉宣帝陵细徜徉,千年功过忆汉唐,一丘黄土接天碧,几人犹解说霍光。”语多悲凉,但是游富平后所写七绝诗:“一代孙杨有大名,而今人道李天生;文昌水曲扶万室,又继亭林过富平。”在称颂富平先贤孙丕扬、杨爵、李因笃的同时,将自己与明末顾炎武齐观,颇显其自得与自负。总体上可谓游得酣畅,玩得尽兴。只是游终南时,刘镇华以治安不靖,为保护康的安全,责令长安县知事王书樵派兵前往清道,惹恼了隐居山林的“反民”,遭到这些“反民”的报复,致正盛礼以待的刘古愚的弟子蒋古菴,在将度六旬寿辰时突遭枪击身亡,使祝寿变为送葬,让他多少有点短暂的败兴。
不过康氏也未因秦中太多的名胜古迹而忘记或耽搁他此行的主要任务——讲学,相反却安排得十分周密:或借讲学之便游览,或于游览之后讲学,有时同时并举,有时穿插进行,有条不紊,弛张有致。有史料记载,康氏此次西来,前后讲演共十一次,其中西安九次,三原一次,咸阳一次;应邀讲演七次,自请讲演四次。讲演的处所,有督军署、易俗社、青年会、文庙、万国道德分会、女子师范、董子祠、佛教会等。听讲的对象,有军界、政界、学界、报界、宗教各界及一般群众,有时独对一界,有时各界兼有。讲演的内容也相当宽泛,“上自盘古开天,下至当今政局,从自然科学的声光电化到社会人伦、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宗教艺术,几乎是无所不包揽,无所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