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出书,很紧张。本来没什么紧张的,因为内容就是我在报刊上的博客集锦,职场生活的一些感悟,但是大家都来捧的时候我开始紧张,编辑说内容很有意思,出版专家说这是一本好玩的书,朋友说准备好一定能火啊。
然后大家说,最重要的是书名,现在书那么多,谁能注意你啊,就要靠书名。有一位干脆说:这年月没好名字出门,连狗都不理你。
朋友说,根据内容而言,你的书名要轻松一些、情感一些、哲理一些。
我说有道理有道理,然后想了半天想不出来——又要轻松,又要情感,又要哲理,你还是先杀了我吧。
我们想了一圈正面的,比如“金领格调”、“金领不惑”、“金领私想家”,后来大家说不好,特别是出版社发行部门说这样水平的书名不好卖。
然后决定用自嘲式,想了一个叫“姐夫的生存本钱——职场黄皮书”。大家说眼前一亮,但是李先生您愿意这么大俗吗?我说愿意,只要书好卖就行。
后来这个名字被一些朋友和出版社的领导给否定了,现在反“三俗”,我也不想这么给装进去。“姐夫”是我的英文名“Geoff”的发音,他们说放在书名里会有歧义。
在所有关于书名的讨论中,大家都说,还是人家那个《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最好,你看这个名字是不是又轻松、又情感、又哲理?
我想,现代营销就是把人搞得很累,因为形式太重要了,名字太重要了,能讨巧的地方太多了。你说人家过去那些作品,那么简单的名字,一个字两个字的,《围城》,《红日》,《牛虻》,《烟村》,《家》,《春》,《秋》,不是都不朽了?现在的书名越来越长,主题套着副题,透着越来越多的不自信,越来越多的对市场的无奈。
我不断重复着至理名言为自己打气,如“酒好不怕巷子深”,“路建好了,车自然会来的”,“电影好看,自然有人去买票”,可我还是为一个好的书名而犯愁。
有朋友出来说,名字这东西也别想得太玄,就像给孩子起名,简单响亮就行了,一开始可能不习惯,叫多了就习惯了。
前几天跟业界的朋友讨论,纠集一些公司出一本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书,我滔滔不绝地讲起了书名的重要性,强调好的书名就是要《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这样的。
一位同行打断说,得得,知道你的意思,我看咱们这本书就叫《把捐出去的钱挣回来》。
(梁艳莉摘自《北京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