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军校武汉分校散记

2011-01-01 00:00:00王洪
长江文艺 2011年5期


  1926年10月,北伐军已光复武汉,国民革命的浪潮从珠江流域席卷到长江流域。为迎接革命大发展,满足政治、军事人才的需要,一座培育近代国民革命先锋,素有“中国将帅摇篮”之称的陆军军官学校的分校落址武昌,自此即拉开黄埔军校武汉分校的历史序幕。之所以冠名黄埔军校,乃源于陆军军官学校1924年6月在广州黄埔岛开办的缘故。翌年莺飞草长的三月,国民党中央和国民政府偕迁汉口特别市,武汉分校即正名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此时“第二黄埔”便声名鹊起。1929年春国民政府移都南京,学校也随之步其后尘,武汉分校又重新复名建制。1938年日军进逼武汉,其分校被迫迁至湖南邵阳。学校沧桑变迁的十二年,曾四更校名两易校址。学校初址位于武昌文昌门、平湖门之间的两湖书院。1927年是国共两党的分水岭,相继发生了蒋介石“四一二”和汪精卫“七一五”叛变,革命阵营迅即分化,武汉分校的学员旋即疏散转入武昌南湖总司令部学兵团。这十二年中,武汉分校正规培养了四期学员,即1926年由广州招生辗转武汉就读的黄埔五期,以及在武汉招考就读的黄埔六期、七期和八期,其中八期于1934年4月并入南京本部毕业。生源多为遍及全国而青衿许国的英才俊彦,越南、朝鲜及东南亚的拓荒弱冠也纷至沓来。五至八期之后,学校均担纲大量战时人才的培训任务。黄埔军校前后在潮州、武汉、长沙等地设有分校,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又设南昌、洛阳等分校,这其中规模与影响最大的当属武汉分校。1936年出版的《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史稿》称:“武汉分校规模之宏大不亚于黄埔本校,有男女学生及入伍生6000余人,实为中国腹部武装革命势力之大本营”。
  雄风启后,盛世空前。黄埔军校最大的价值在于培养了中国革命的军政人才。国民党方面,黄埔师生被授予上将军衔的近40人。共产党方面,中国人民解放军十大元帅中有五人出自黄埔,其中时任武汉分校政治部文书陈毅、学兵队长徐向前两人在列;十名大将中黄埔出身的占三位,武汉分校即有罗瑞卿(黄埔六期)、许光达(黄埔五期)两人;1955年授衔的五十七名上将中,黄埔师生计九人,武汉分校则有陈伯钧(黄埔六期,军事学院院长)、程子华(黄埔五期,全国政协副主席)、刘型(黄埔六期,曾任东北军政大学校长)等三人。沧桑岁月,世纪星河,曾为中国革命作出杰出贡献的恽代英、李达、项英、李富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此弘文励教,政治教官郭沫若、沈雁冰(茅盾)和第六期学员臧克家,后来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巨匠和大师。
  1927年2月12日,宋庆龄、孙科、吴玉章、董必武等出席黄埔六期开学典礼。宋庆龄的祝辞由中共湖北省委妇委书记袁溥之(后为吴晗夫人)“大声转述”,其言简而意赅,师生为之动容。竹苍松茂,芝秀兰芬。时值武汉为国民革命中心,大熔炉里新添了160余名女生,从此诞生了中国第一代女兵,中国第一批女军校学生。熏风催绿,丽日映红,那时的武昌街头,常可见一群女兵奔波行进的飒爽英姿。她们删除积习愤发风华而开社会风气之创举,深获政治总教官恽代英的大力赞扬,称其为“中国妇女解放的先锋和榜样”。危拱之、周月华、张瑞华(后为聂帅夫人)等沥胆披肝,撑天铁骨,在随后的革命和建设中均作出巨大贡献;青春历劫的双枪女将、湖南平江地区苏维埃主席胡筠(彭德怀时任委员),以及后为徐帅夫人的黄杰等,重返故土掀天揭地,成为各自家乡起义活动的领导者;负笈苏联学习的李淑宁、王亦侠等回国后,擎举抗日旌旗挽危奋勇,李淑宁即东北抗日联军于白山黑水中凛然就义的赵一曼。青春淬火的开基先锋游曦,广州起义牺牲时年仅19岁,她与胡筠、赵一曼等时称黄埔六期三大巾帼英雄。杨虎城的秘书宋绮云(黄埔六期),即《红岩》中小萝卜头的母亲,在“西安事变”中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树卓然,解放前夕也掷头颅血荐轩辕。她们用鲜血和生命为黎明前的中国,建树了一座座浩气长存的丰碑。
  杜甫《绝句漫兴》诗云,癫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武汉分校首任政治部主任周佛海,无疑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极为鲜见的人物,他曾是中共一大代表、党的创始人之一和中共一大的代理书记,但一生三变,反复无常。“一大”后,他居然叛党成为蒋介石的亲信和国民党内的“状元中委”。抗战期间他又叛蒋投日,成为汪伪政权的“股肱之臣”。抗战胜利时他再次摇身一变,由臭名昭著的大汉奸,变成了国民党接收大员。尽管如此,他终因举国上下同仇敌忾获罪而亡。他一生朝秦暮楚迭变丧节,委实值得后人玩味和深思。有句精妙的俗语,大哥莫笑二哥,脸上麻子一般多,声名显赫的张国焘便可归此而戏谑之。他作为北大学生领袖、党的一大代表、中共一大组织部门负责人,也曾执掌过武汉分校政治教鞭。他创建鄂豫皖和川陕革命根据地的贡献,让他走上红军总政委和党中央最高层,但居功自伟且拥兵自重,败亡后又同蒋与狼共舞,1978年被加拿大那场大雪冻死于老年公寓,落得鸠形鹄面枯骨柴身的可叹惨景。
  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国民党黄埔系八大金刚之一张治中,乃是备受孙中山先生器重的谋臣儒将,他打理广州黄埔军校教务两年后,又征鞍不解风尘仆仆领衔受命,担纲首任分校教育长兼训练部长和学生总队长。这位最后转变为著名的红色将军,促成了国共两次和谈,第二次和谈便把根留在了大陆。综观一生,他身无媚骨腹有刚肠,体无铜臭腹有诗香,办学育人呼鹏展翼引凤筑巢,爱国热情高昂极其厌恶内战,其段誉和虚竹均表现得淋漓尽致,荡气回肠。
  历史难以忘记的还有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物,现在许多类似《潜伏》题材的电视剧中,也可以从中寻觅他的踪影。他就是1937年初时任武汉分校教育科长,同时兼任武汉城防指挥所主任的陈宝仓。陈先生于1938年指挥安徽宣城战役时,遭日机轰炸导致右眼失明,也曾分别担任第九战区司令长官陈诚和第四战区司令长官张发奎的参谋长。他是一位葆有“人梯品格玉石精神”的人,也时常“身在曹营心在汉”襄助共产党,影响甚大的事件就是释放了本将就地处决的“日本间谍”,即当时在广西开展革命活动的越共领导人胡志明,致使他被国府军统人员视为赤化嫌疑人遭重庆受审。抗战胜利后,陈诚深知陈宝仓在军事和外交上都是难得人才,故向蒋介石力荐为军政部山东胶济区接收特派员,至此他的这场渎职危机才化险为夷。然而在二次国共内战中,国民党山东省主席王耀武又向蒋介石揭发检举,称他有遗失给养物资、资助解放军的嫌疑,因而再遭免职处分。1948年,陈宝仓在香港加入“地下民革”,在与中共中央香港分局代表接触后,他矢志“实现祖国统一”,愿赴台劈岭开道越涧铺桥。此时旧朝大厦倾覆在即,蒋不计前嫌调任其为国防部中将高参。1949年,他受中共华南局和民革中央派遗赴台卧底。1950年6月,因台湾“吴石案”地下党真实身份曝光,陈宝仓与吴石、聂曦、朱湛之等四人在台北就义。1952年毛泽东签署颁发了“革命牺牲工作人员家属光荣纪念证”,授予陈宝仓革命烈士称号。1953年举行隆重公祭,国家副主席李济深主祭并宣读长篇祭文。陈宝仓骨灰经由台湾教会人士运往香港而葬于北京八宝山。
   落满了七十余年风雨尘烟的黄埔军校武汉分校,是近现代历史长河中不可复制的一个历史段落,如同澎湃湍急裹挟美丽浪花一般,因其广阔博大而独具内涵,因其活水源头才充沛不竭,且以其清泉滋润这片古老的土地,使之生生不息代代相传,继续延续着这个不灭的传说。
  
  责任编辑 易 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