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世界,文化作为综合国力的要素,文化软实力作为社会文明的尺度,越来越受到各个国家和民族的高度重视,这已是不争的事实。然而,文化究竟是什么?许多年来,尽管中外学界有关的研究著述浩如烟海,流派和观点林林总总,却始终没有一个公认的具有权威性的确切的定义。这是因为文化的内涵太博大了,博大到无所不包。从广义的文化来看,上自政治、经济、哲学、法律、宗教、语言,下至百姓生活、饮食男女,都属于文化的范畴;从狭义的文化来讲,似乎特指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正因为如此,在全球化语境中关于文化的论说变得复杂而困难起来。在许多的文化交流中,由于交流双方各自的向度不一,讨论过程中所产生的宛如两股道上跑的车,各行其道、自说自话的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
在众多的关于文化的言说中,我是比较赞同文化即“人化”的观点的。文化即“人化”的观点最杰出的贡献是深刻地揭示了人与文化的关系。当代著名的德国哲学家恩斯特•卡西尔在他的《人论》中力图论证的一个基本思想就是:真正的人性无非就是人的无限的创造性活动,人的本质只存在于人不断创造文化的辛勤劳作中。这个基本思想为文化即“人化”观点的确立奠定了坚实的的理论基础。除了亘古洪荒年代,从来就没有一个纯粹的客观世界,所谓客观世界,只能是人类创造性活动参与后的一种建设性结果,一种“人化”的痕迹,这种“人化”的痕迹就是文化。
文化的伟力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人按照“人”的物质需求去改变外部的物质世界,以满足人生存发展的需要,即人们常说的“改造自然”;另一方面,人按照“人”的精神需求和理想去改变内在的精神世界,以达到人性的高尚、完美和更为自由的全面发展,即人的“自我塑造”。由于后者是作用于人,而且,其对前者的反作用力是不可估量的,因此,它更能本质地反映人与文化的关系。文化这两个向度的发展,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共同构筑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现实世界,而且不断地洞开着通向美好未来的门窗。
从人类社会发展的总体进程来看,物质文化生产与精神文化生产是平衡发展的,但从某一具体的历史时期、历史阶段来看,两者的发展又常常是不平衡的。而且,即使平衡也是一种动态的平衡,其模式是:平衡——失衡——再平衡——再失衡,循环往复,螺旋式地向前发展。正是因为有了失衡,才有了追求平衡的努力;正因为有了追求,才有了科学、艺术、神话、乌托邦。文化既是“人化”的痕迹,这痕迹就有深浅好坏之分,在历史和时代的座标下,就有进步、高雅、健康,就有反动、低下、恶俗。而正因为如此,文化工作者才有了崇高的使命和大有作为的广阔的平台。
人总是生活在希望之中。真正从事文化创造的人,就是那些总是孜孜以求、坚韧不拔、百折不挠地力图打破现实世界的束缚与藩篱,向着一个更加美好的可能世界进军的人。对于他们,我唯有景仰。
责任编辑 何子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