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只眼睛

2011-01-01 00:00:00李天靖
诗潮 2011年2期


  “但在我眼里春天可见的脸庞/悲伤如遗忘之梦”。
  ——[俄罗斯]瓦列里·勃留索夫
  
  诗名是顾彬的观点,“没有英雄的诗”了。
  顾彬作为德国汉学家密切关注中国的文学,他以一句“中国当代文学是垃圾”的棒杀闻名于世,但也成了在一次次采访中他无法回避的话题,不得不一次次负累地解释(他只是指个别作家)。但他说,这些年中国诗歌还有一些可以和世界上最好诗人的作品相比。
  他又说“没有英雄的诗”了。
  第一节首句“鱼受到了警告”,令人深思回味。接下去写了与一拨诗人同游慕田峪长城,王家新同往否,不得而知;但他显然读过王家新一首写鱼的诗——中国画中的一尾鱼,带来了河流,给诗人带来了滋润(指文化艺术);在《没有英雄的诗(节选)》中的“鱼”,当喻指为“诗”。
  顾彬替中国当代诗歌把脉。他说一些诗人已没有“钓具”和“故乡”了——直接挑战中国当代一些诗人:诗的语言、技巧不行,诗的精神品质也不行,接着举例论证:其一,诗人作诗的任意性“在长城上他们任意/抛出诗行,/随后抱怨/此处也无人上钩。”没人接茬,又能怪谁?一个“也”字特别抢眼;其二,诗写得没有刺激人的新意,徒然是“烤熟的鳟鱼”。他写诗人只会耍嘴皮,不会干“抹灰浆”等实事,即使做也只是搞一些没有新鲜感的“鳟鱼五重奏”,不过是自娱自乐的活动。之后,顾彬写他的希望,诗人们何不讨论一下诗歌边缘化的问题,保留它“渴望永久的居留权?”末节,顾彬替中国当代诗歌开药方。“诗行不是英雄”的原因是,“它寻觅轻巧的形式/犹如鱼寻求柔和的火”这怎么行呢?他意思是“如果它们忍受高山和长城,来承受眼的饥渴和胃的贪欲”,如何?承受高寒恶劣生存环境的煎熬,吸纳历史沧桑感和虚无的痛苦,以提炼出人类终极的诗学意义。也许不无出路,亦如他所说:“究竟泰初有言/还是太初有鳍?”他期望鱼“鳍”能生翼,中国当代诗歌或成为坚忍的鱼、奋飞的鱼,“怒而飞,其翼者若垂天之云”,且“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6a1fb2de607e130223f5697309d00059c0d1b639ae6694348d1f2957cbf3faac里”,抑或成为庄子《逍遥游》中的鲲鹏?而“泰初有言”之“有”:无名无有;一之所起,此“一”即“道”也(《庄子·天地》)。顾彬希望诗人要对“道”的坚守,使之“性修反(返)德”,德至同于泰初,然后才有飞翔的“鳍”。倘不如此,会不会成为严力一首令人绝望的《钓鱼》的“鱼”:“经过了许多年的等待/我的鱼钩啊/终于在没有鱼的池塘里/自己游起来/但在更多年的游动之后/它满脸无奈地/一口吞下自己。”当然,诗人们不想成为这样的“鱼钩”。
  顾彬在中国“耍大牌”,不妨看看他写诗的手腕如何?
  他的一首《于道观中》写在乐山见道姑接手机,颇为现代:“她纤细的左手中,轻握一部白色乖巧的手机”“她在与谁作答?远方的神”,是不是离道远矣?倘若你先读到顾彬等一行人,进道观是先穿过后门,又“本该左行,却误入右门”时被道姑喝住:“让我们回转过去,重新迈出生命的步伐……”;“我们在太一打听太一/是神还是榜样”时,她说,“只是榜样。”你就不会这样想,因为在你面前的,是一位正道直行且又道行极深的道姑,你还可见到“她的手指可通过220伏电压,掌控高峰的道观,/她愿意为我们这样的人医治,用她的左手和右手。”柏桦在《顾彬诗选》序二里说这首诗,顾彬“先由德文写就,旋即又被他亲手译成中文……可见其用汉语写诗的骇人魅力”。
  我们不妨看看他其他的诗。
  他的《耶鲁》写一种绝望:“他只跟别人分享灰烬/在陌生的坛子里。”
  《鸦树》中他质言:“乌鸦实存,为何乌鸦,讳言乌鸦?”乌鸦这不吉祥之鸟,它们生存之道令人类敬畏:不怕大雪、狂风,以波恩和莱比锡之间的每棵树为家;“飞过风和雨……不怕黑暗和空虚。它们稠密的羽毛属于邻近的大地”,这使人想起了西川《夕光中蝙蝠》的结尾:“夕光在胡同里布下阴影/也为那些蝙蝠镀上金衣/它们翻飞在那油漆剥落的街门外/对于命运却沉默不语”,一样令人惊异!
  《灭火骑士——致翟永明》,他记录一次郊游、拍照,或一次演讲,未了写道:“从此我们悬在世界的上方/辗转不眠,/夜里在寒光中/寻找住房。”顾彬的诗给人一种精神的震慑和警醒,这是国内诗人所匮乏的。
  即便是写他私密性的《双人床》,写一个老男人爱的隐秘:“我乐意在你手中,/而不听窗外的猫叫,/我愿看见你,看你来临,/身穿玫瑰/走进一个夜里”之欢愉;“最后的荆棘冬天折断”之绝望,亦绝不低俗,很美。
  德国是一个为世界贡献出歌德、托马斯·曼、卡夫卡的国度,德国汉学家、诗人顾彬对文学的判断自然比国内的批评家要苛刻得多,不管是作为中国当代文学和诗歌的第三只眼睛,还是作为人性的第三只眼睛,他仿佛是个异数,让人警醒、反思……
  这是他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我想起了北岛一首《无题》的开头:他睁开第三只眼睛/那颗头上的星辰/来自东西方相向的暖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