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哈利·波特系列电影中,当主角哈利·波特吃下鱼鳃草,在脖子上长出鱼鳃,从而可以在水下呼吸的片段么?现在,光怪陆离的海底世界还是人类的生命禁区,如果人类真的有一天移居到海洋,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如何正常呼吸,
发现:默契共生蝾螈体内寄生藻类
蝾螈是一种两栖动物,在繁殖下一代时,它们不是把翡翠般的卵产在陆地上而选择在水中。水中有胚胎呼吸需要的氧气吗?当然有。加拿大科学家在对蝾螈研究时发现,在蝾螈的细胞内都有一种能光合作用的藻类,为蝾螈胚胎水下呼吸提供必需的氧气。在细胞外围还环绕着一些线粒体,这正是氧气和葡萄糖结合产生能量的地方。线粒体之所以集中在藻类细胞的周围,是为了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藻类产生的氧气和碳水化合物。
意义:颠覆传统海藻与脊椎动物共生
科学家还发现,雌性蝾螈的生殖系统内也有这种藻类存在。也就是说,蝾螈是通过繁殖将藻类传递给下一代的,蝾螈和藻类的共生关系可以通过繁殖无限传递下去。
实际上,共生关系在自然界并不稀奇,但脊椎动物的细胞有非常“严格”的免疫系统,如果细胞发现了不认识的外来客,会毫不留情将它杀死。因此在脊椎动物的细胞内存在共生现象几乎是不可能的。不过,这项新发现却颠覆了传统的科学观点。是蝾螈体内的细胞自主关闭了免疫系统,还是这种藻类有着避开免疫机制的本领?或许这些都有可能。
试想:植入人体水下呼吸或成真?
既然藻类能为蝾螈胚胎提供水下呼吸所必需的氧气,那么如果将这种藻类植入人类的生殖细胞,而且不被人体的免疫系统杀死的话,人类岂不是也可以依靠藻类提供的氧气在水下自由呼吸?我们能想到的,科学家们当然早想到了。
不过生物学家指出,人类想要通过这种方法实现水下呼吸,仍有很长的路要走,因为脊椎动物细胞可能会排斥这种藻类。更何况,目前存在的共生关系大部分是建立在动物和微生物之间的,而寄生在体内细胞这种共生关系则比较少见。实现水下呼吸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更需要进行大量的试验。
链接:
澳洲科学家水下生活12天
靠绿藻呼吸靠骑车发电
在水下生活是什么感觉?澳大利亚冒险家劳埃德·戈德森能回答我们。这位海洋生物学家曾在2007年在湖底“住”了2个星期。当时年仅29岁的戈德森把自己关在一个近6平方米大的密封舱里,沉入到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奥尔伯里市附近的一个湖中,过起了“水下自给自足生活”。他通过踩踏自行车,将动能转化为电;利用尿液浸泡海藻,使海藻吸收房间内的二氧化碳,并排出生存用的氧气。至于饮用水和食物,戈德森主要依靠一种新技术来抽取空气中的水蒸气并使之液化,饥饿时则以干海藻为食。海洋生活5大猜想
如果可以毫无限制地在水下畅行无阻,人类可以活出什么新花样呢?之前就有媒体先入为主地畅想了人类未来的海洋生活。
猜想1:戴上“头盔”交流
假如人类生活在海洋里,与海洋动物交流是十分必要的,人们将利用特殊的“头盔”和它们交流。“头盔”能够接收动物“讲话”时发出的声波,并将声波转换成人类理解的语言。同样,它也可以把人的语言转换成动物能够理解的语言。
猜想2:发展海洋时代农业
也许未来的某一天,由于气温上升导致海洋淹没了整个大陆,但人类并没有因此而放弃种植粮食。人类建造了漂浮在海面上的人工温室,种植通过基因技术优选出来的谷物。这些谷物长得并不高,但可深深扎根于人工土壤中,能抵御暴风雨的袭击。
猜想3:用光纤传送阳光
假如人类生活在海洋里,海洋深处一片黑暗,人们可以利用光纤传送阳光来照明。首先,人们在地球表面安装大量的太阳光采集器,然后用特殊设备把汇集起来的太阳光通过光纤传送到海洋深处的人类居住区。猜想4:建造潜水式城市
未来,人类将生活在形状像飞碟般能潜入海底的海洋城市里。风平浪静时,海洋城市会漂浮在海面上,打开上部的透明罩沐浴着阳光和海风:波涛汹涌时,海洋城市会下潜到海洋深处享受海底的安宁。它也能够像候鸟一样随着季节的变换迁徙,使人们始终生活在四季如春、气候适宜的海洋环境里。
猜想5:坐在鱼背上旅行
假如人类生活在海洋里,那么交通工具就和现在的大不一样了。人类可以利用各种大型的鱼类作为交通工具,在鱼背上安装座位,坐在鱼背上畅游海底世界,而不再为能源危机而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