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动物为了生存和哺育后代,必须不断地猎取食物。然而,猎食并非都是轻而易举的事情,有时甚至要付出生命,为此,有些动物练就了一套高超的猎食本领。
联合出击
红尾鹰单独捕捉小松鼠时,常常会以失败而告终。这是因为机灵的小松鼠受到袭击时,会围绕着树干打转,把红尾鹰搞得晕头转向,精疲力竭:或者干脆爬到树梢上,使敌人在地面呆呆地望其项背,即使美味近在咫尺,也无法捕捉到,只好悻悻离去。失败乃是成功之母。在痛定思痛,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后,红尾鹰渐渐也变得“聪明”起来了,它们常常结伴捕捉松鼠。这样,一旦红尾鹰发现了小松鼠,小松鼠便在劫难逃了。当小松鼠看见迎面冲来的红尾鹰,想掉头绕着树干转时,恰恰把自己暴露给背后另一只伺机攻击的红尾鹰。
同样,单干的鲣鸟虽然煞费苦心,上下折腾,也很难捕捉到在水底下游弋的鱼儿。为了解决食物问题,鲣鸟似乎也“懂得”了“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于是,放弃了孤军奋战,而转变为联合出击。通常它们呈曲线排列在水面上,齐心协力,一起用强健的翅膀扑打水面。于是受到惊吓的鱼群便被驱赶到了岸边,乱蹦乱跳,此时,鲣鸟便可以随心所欲地分享它们的“胜利果实”了。
采用集体行动猎取食物的,还有非洲的胡狼。胡狼的“对手”——野兔,不仅跑得快,而且能藏身于坚硬的白蚁巢(高出平地几米的蚁丘)中,而使得胡狼无可奈何。一次,两只饥饿的胡狼拼命地追赶着一只野兔,眼看触手可及,可是野兔突然来了个急转弯,一头钻进了蚁丘里。胡狼只得停下来在洞口嗅来嗅去,可无计可施,只能继续饿着肚子垂头丧气地离去,寻找新的猎物。它们漫无目标地游荡着,突然惊喜地发现了一只野兔,这次它们吸取了上次的a027ea56af1d2ee1312f6ec8b4e9a13544bcaca5ad74a3c0ee92595b5dfbc303教训,变得“机灵”了,母狼在前面紧紧追赶,公狼在后面紧跟着,保持着一定的距离。被追急了的野兔又故伎重演,当它刚想改变方向时,公狼抢先一步,横在蚁丘前面挡住了野兔的去路。野兔没有后路可退了,只能“束手就擒”,成为两只胡狼“口中餐”。
兵不厌诈
有的动物会利用伪装袭击猎物。栖息在我国东北草原丘陵地带的狼,在捕捉野鸭时就是这样。秋天,野草开始枯黄,北方的风沙开始出现。有一种带有大量种子、整个植株呈圆球形的风滚草,会随风到处滚动以散布种子。这时,狼会在上处风叼着一颗大的风滚草,等到一阵较大的风吹来,一些风滚草开始滚动时,狼便顺势按相同的速度叼着草,伪装一同前进。就这样滚滚停停,当接近正在湖边晒太阳的野鸭群时,狼便从草丛中窜出,扑向野鸭群,十有八九不会落空的。
老鼠会偷鱼吃,这我们都知道。但知道鱼也会捉老鼠的,恐怕就很少了。产于我国南部沿海各地的鲇鱼就会捉老鼠。白天,它们懒洋洋地浮在水面上养精蓄锐;到了晚上,便游到浅滩上,将尾巴露出水面搁置于岸边,伪装成一条死鱼,等待老鼠前来上钩。黑夜出来觅食的老鼠,在刚看到鱼尾巴时,还会保持高度的警惕,不敢贸然采取行动。但当发现鲇鱼是“死”的之后,便会放松警惕,满以为这下可以美滋滋地饱餐一顿了。谁知正当它一口咬住鲇鱼尾巴,准备把鲇鱼拖上来时,装死的鲇鱼便会使出全身力气,将尾巴猛力一挥,把老鼠甩到水里。虽然老鼠也会一点水性,可在水里它哪是鲇鱼的对手;虽然老鼠拼命挣扎出水面想透一口气,但鲇鱼却不让它,死死地咬住老鼠的腿向深水处拖。几个回合下来,老鼠就被活活淹死,成为鲇鱼的夜餐。
出奇制胜
有一种被人叫做“海底渔翁”的鱼,背上长着一根长长的肉筋,伸到鱼头的前面,顶端还长着一条暗红色的海绵体肉条,像一条活蚯蚓。“海底渔翁”隐蔽在水草中,然后晃动那根肉条,过往的小鱼见到佳肴便会游过来,转瞬间便葬身于鱼腹中。“渔翁”从捕捉到吞咽仅需0.004秒。之所以如此之快,是因为它的嘴一下子可以张大10倍,在水中形成一个低压区,像吸尘器一样,把那些小鱼一网打尽。
食鱼蝠是热带地区的一种以捕鱼为生的蝙蝠,当它掠过水面时,能向水中发射超声波,超声波遇到鱼的身体便会反射回来,被食鱼蝠的接收系统接收,从而探测出水中鱼儿的踪迹。食鱼蝠掌握了鱼儿的位置后,就会迅速地降至水面,用粗大的后爪和发达的曲爪伸入水中,一抓一条,边飞边吃,乐呵呵,美滋滋。
北极熊是杂食性动物,荤素不忌。北极熊猎食海豹是采用突然袭击,一旦远远地发现了海豹,它便会在水下静悄悄地游过去,潜游到海豹的身边才露出头来。此时,海豹已经来不及跳进水里逃命,北极熊便从水里伸出熊掌,对准海豹的头猛力一击,把海豹的头骨砸碎。海豹们可得时时保持高度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