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著名诗人臧克家曾经评价他:朴实为人,热情为诗。樊发稼是一位精神矍铄的老人,满头银发,见人就是一脸灿烂和纯洁的笑容。1937年出生的樊发稼,简历可以写得很长——诗人、文学评论家、儿童文学作家、寓言作家、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研究生院文学系数授,中国作家协会第五、六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儿童文学委员会原副主任,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原会长(现为名誉会长)。曾任中央宣传部“五个一”工程奖和第一、二、三届国家图书奖评审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评委会副主任、宋庆龄儿童文学奖评委会主任。评论集《儿童文学的春天》获全国首届儿童文学理论评奖优秀专著奖;幼儿诗集《小娃娃的歌》获中国作家协会首届(1980~1985)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儿童诗集《春雨的悄悄话》获中国新时期优秀少儿文艺读物奖;《樊发稼作品选》获第五届冰心儿童图书奖;《将军和跳蚤》获第二届金骆驼奖;1993年获台湾杨唤儿童文学奖特殊贡献奖。
Q:樊教授,您好!我们都知道您很擅长儿童文学创作。您童年一定发生过许多有趣的事,能介绍一些您小时候印象比较深刻的事儿吗?
我小时候在上海的崇明岛长大,崇明岛是我国第三大岛,原来属于江苏省,1958年划给了上海市。崇明岛是长江的入海口,是个沉积岛,所以土地非常肥沃,物产十分丰富,更是鸟类的天堂。小时候的生活是很开心的,富家孩子和穷人孩子一起玩,不分彼此。童年时,我很机灵聪明。像捕鱼,以及其他各种农活、技术活我都很擅长。比如插秧,那个时候我的插秧速度甚至能超过大人。我们那个时候没有电灯,住的房子也是草房子。
比较刻骨铭心的一件事是在我6岁那年,去采摘木香花。去的时候是有大人带着的,回来的时候大人有事情先走了。结果,我和另外一个小朋友途经一条河时,出事了。当时正值黄梅天,木板桥面上都是青苔,很滑。我一不留意,滑落到桥下的河里去了……
我当时虽然很小,但并不感到害怕。掉进水里后的我,只听见耳边传来轰隆隆的水声,嘴巴不停地喝水。和我一起回家的小伙伴吓呆了,竟然站在桥上一声不吭地傻看着。我想,他一定以为我死定了。也许是上天眷顾,正巧这个时候有一个农民路过,他跳下水把我救了上来。上岸后,我生了一场大病。后来在我的《铭心刻骨的怀念》这篇文章中记述了这件事。一个不知道姓名的农民,救了我的命。所以到现在,我依然很感激他。假如当年他没有经过那个地方,没有出手搭救我,也就没有今天的我。
Q:现在很多中考作文很多都是虚幻的,虽然能表达情感,但感觉很假。对这个问题,您是怎么看的?在选材方面,怎样才能更新颖?写文章是否一定要写阳光的而不能写阴暗的内容?
虚幻属于想象。科学家更要想象,没有想象,就发明创造不了新东西。我觉得你们写文章时,尽量写自己亲身经历,不要一开始就虚构。虚构是门艺术,必须在写实的基础上再虚构。比如,小说是虚构,但比真实还真实。它是从生活中来,高于生活。
写作要有创新意识,不要人云亦云,要写出自己的个性。因为每个人对事、人、社会的看法、感觉都不一样。写文章要有自己的思想、观点。当然有些思想要不断强化重复,但要有强调的角度,一味地重复对于读者、社会来说,没有倒可新的价值。
社会有很多负面、不好的东西,如腐败等,如果能正确写出,对读者是一种警示:对待这些负面的东西,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应该如何铲除……但老师打分时,还是会考虑内容是否积极向上的。如以“春天”为话题,春天是美好的象征,是生命勃发的象征,是希望、新生命诞生的象征。我们应赞美春天,而不应该埋葬春天。对待生活,我们应积极热爱,而不要消极悲观。
Q:如果文章里情感表达不出来,该怎么办?您是如何看待青少年喜欢的网络文学的?书能滋润心灵,您觉得孩子心理最需要怎样的儿童文学?
情感需要通过语言文字来表达,情感表达不出来,是由于词汇不丰富、贫乏。写文章,其实是选择词汇的一种本事,这就需要平时多积累词汇。我小时喜欢作文,就是受当教师的父亲的影响,我常常将积累的词汇写在随身带的小本上。
一个民族的语言在不断发展,新的词汇出来,有些旧的语汇会慢慢消失。用网络语言可以,如“给力”等,但粗鄙的,不优雅的不用或少用,应有所选择。网络文学是一种新生的东西,是最近几年才发展起来的。它的特点一是快捷,发表一篇文章,马上全世界都可以阅读到;二是自由,孩子大人都可以发;三是个性化。这是平面媒体(书、报纸)无可比拟的。但网络文学再怎么发达,也无法代替纸质的印刷品。在网络上看书、看报纸,给人的感觉也不同。
作家要通过自己所写的书,给孩子一种轻松、愉悦的知识、思想、情感。应站在孩子的立场,知道他们最需要什么。最重要的是从更有利于孩子成长的角度来思考,出版的图书应该多元化,除了知识,还需要轻松、愉快、幽默、逗乐等。
Q:樊教授,1993年您获得台湾杨唤儿童文学奖特殊贡献奖。您是怎么看待这一奖项的?高尔基说过“儿童文学是快乐的文学”,目前我国少儿图书市场又是怎样一个情况?请您介绍下!
杨唤,是我国台湾的一个作家。可惜,天妒英才,去世的时候只有23岁。他从小就喜欢儿童文学,同时,他也是一位诗人,写了许多儿童诗。他去世后,台湾儿童文学界和出版界非常怀念他,就出资以他的名字命名了一个文学奖——杨唤儿童文学奖,这个奖项是民间的奖。奖牌是纯金的,中间有一朵小花,市值要一两万元,这是给予我的一个很高的荣耀,我很自豪。
目前,我们中国的儿童文学图书市场,应该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好。虽然现在我们的图书品种很多,但有些作者受到市场、金钱的诱惑,写作品质大打折扣。其实,我们的儿童文学图书更应该注重品质。但有些儿童文学品质很高的书,销量却不是很多。销量大的图书,都是儿童很感兴趣的。像校园淘气鬼系列、科幻类、魔法类,等等。
我们作为儿童文学的创作者,不仅要会编故事,还要有社会责任感,要通过故事来展现优美的语言、民族精神气节以及传统文化情感等。这些语言要有益于儿童的成长,要提倡正面健康的、积极向上的、真善美的东西。有些图书内容仅仅是好玩,逗读者哈哈一笑,笑过后什么也没有留下,这是要不得的。好的图书,读后要让读者去回味,去思考,去认识这个世界,提高个人的修养。
Q:樊教授,您好!作为国家图书奖评审委员,您能把国家图书奖评审流程给我们简要介绍下吗?
国家图书奖原来是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的政府奖,在图书界,这是最高的一个奖项。现在这个奖已经改为中国政府出版奖。自1993年首次评选以来,我有幸作为评委参加了第一、二、三届国家图书奖的评审。参加的评委除了我以外,都是泰斗级的人物,既有像王朝闻、季羡林、任继愈这样德高望重的学术大师,也有像庄逢甘、陈芳允这样为我国科技进步做出过重大贡献的科学院院士。当时评委会有9个分评委会组成,分哲学、社会科学、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含科普读物)、古籍整理、少儿、教育、辞书工具书和民族文版图书9大门类。我那个时候属于专门为少儿类图书评审的一个分评委会。我们的分评委会主任是叶至善——叶圣陶先生的儿子,他也是著名的文学家、出版家。当时的图书是全国征集,被推荐上来送到北京的,有一两百种图书。有的图书不止一本,而是一套。像齐白石的画集,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的,一套有几十本呢。我们分成几组,一般一个礼拜集中看这些书,然后开始讨论,产生初选名单,最后通过投票来决定。投票数要超过全体评委票数的2/3才能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