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夏飘气息

2011-01-01 00:00:00任崇喜
档案天地 2011年6期


  说到春分,首先想到的是一首诗的句子:“阴与阳,黑与白。冷与热。一一对峙。一年中竟有这样的日子,所有的重量都被放上了公正的天平,阴阳各半,昼夜平分,寒暑相等。既然世界这样和谐,就不要让世俗的琐事,干扰平静的心情。”你想,“所有的重量都被放上了公正的天平”,这一天该是多么有意义。
  在人们常说的“四时八节”中,“春分”是八个基本节气之一。《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二月中,分者半也,此当九十日之半,故谓之分。”春分一是指一天时间白天黑夜平分,各为12小时;二是古时以立春至立夏为春季,春分正当春季三个月之中,平分了春季。
  一个“分”字道出了昼夜、寒暑的界限。民间谚语说:“春分秋分,昼夜平分。”你虽然看不到这天太阳正当赤道上方,正将自己的光一丝不苟地均分给了地球南北。人们能明显地感觉到,过了春分,“幽晦不明,天之所闭”的北方,白天一日日长起来,太阳也一天天近了。
  春分,仿佛是春天的分水岭。乍暖还寒的早春,一直被我们当成了冬日的尾巴。惊蛰过后,天气变得越来越暖和了,没有商量地就把我们带到了春天,阳光照得人世敞亮。人们能看到在树纤秀如丝的枝条上,一簇簇新绿已悄然炸开。一个芽苞一旦破裂,就会分化出四五片叶子。当树的下部色彩还未脱去冬日的装束时,这里已是大片大片的鹅黄、浅绿,一扫清冷空寂的苍凉。东风劲吹,阳光普照,这些刚绽开不久的叶片便迅猛地向天空飞翔,在阳光里进取,使人领略到了春日的勃勃生机。
  我国古代将春分分为三候:“一候元鸟至;二候雷乃发声;三候始电。”便是说春分日后,燕子便从南方飞来了,下雨时,天空便要打雷并发出闪电。过了春分,此后的低温也开始发生变化,比较适合植物的生长。不用很久,人们身边就是芳草绿树。
  春分时节,街头巷尾尽是暖光,一年来最好的日子似乎都在这里。
  “雨霁风光,春分天气。千花百卉争明媚。”辽阔的大地上,岸柳青青,莺飞草长,小麦拔节,油菜花香,桃红李白迎春黄。很喜欢欧阳修的那一句“风和闻马嘶”——一种在心底荡漾的、难以言传的喜悦,还有“青梅如豆柳如眉”——一种春天才有的娇媚。春,无论在谁的眼里,都是个明媚的字眼。作家把春天比作朝思暮想的情人,每天鲜活的站在窗外,裙摆飞扬,芳草朦胧,等待着你和她的约会。这样生动的比喻让人浮想联翩,多美的画面啊!
  按照民间风俗,一向甚重节分,从古时沿袭的习俗里,总是将春分当作是一年的伊始之日。古老的春分日有很多的风俗,传至今日已流失多半,现在又有几人仔细的在心底掂一掂这个“春”字呢?
  在农历二月春分日寅时举行祭祀太阳神的活动。明清两代均于每年春分日遣官致祭,清制遇甲丙戊庚壬年由皇帝亲祭。清朝灭亡后,日坛即逐渐荒凉。
  在每年的春分那一天,世界各地都会有数以千万计的人在做“竖蛋”试验。据史料记载,春分立蛋的传统起源于4000年前的中国,用以庆祝春天的来临。其实,立蛋与“春分”并不相干,使蛋站立起来的因素,是地球的引力。鸡蛋之所以能够立起来,原因还在于蛋壳表面并不光滑,只要找到适当的三个表面颗粒,就能像底盘一样托起整个蛋。但谁能托得起春天呢?
  “九尽杨花开,农活一起来。”每年到了春分,一般便出九了。一场春雨一场暖,春雨过后忙耕田。春季大忙季节就要开始了,春管、春耕、春种即将进入繁忙阶段。春分过后,越冬作物进入生长阶段,要加强田间管理。由于气温回升快,需水量相对较大,农民朋友要加强蓄水保墒。
  到了春分才发觉,春天已经走了一半,清明在望。记得很早有一首叫《春分》的歌曲,里面有这样的歌词:“谁听见海里面四季怎样变迁,谁又能掀起那一页诗篇……我是一根线,串起一段一段的流年……来啊,来看看春天,她只有一次啊,而秋天是假的生活,多遥远啊……你可知春天如此短,她一去就不再来?熏只有一次啊,不再来……”
  在明媚干净的春天,这样的歌词总能让人有一种幸福和依恋的感觉。谁说春天只有一次,谁说逝去了就不会重来。就记住20年前逝去的海子的诗句吧:“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看来,一切都将春暖花开。
  说完了早期的“春分”,就该提一提稍晚的“处暑”,其实,这两个传统节气,都和气温和降水,密切相关。
  一直以为,处暑就是仍在夏天。不是吗?虽说已过了立秋,也有“处暑天不暑,炎热在中午”的民谚,可这天气怎么看也不像凉爽的秋天,骄阳继续唱响天气主旋律,天空格外明朗,高温炎热天气比夏季犹甚,让人体会到了“秋老虎,毒如虎”的威风。据说,西方人把秋老虎叫做“老妇天”。这个名称有些奇怪。国人常把厉害的妇女比作“河东狮吼”,是不是西方人也知道“母大虫”最难对付呢?
  “处暑”的“处”字竟然是隐蔽、躲藏的意思。《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上说:“处,去也,暑气至此而止矣。”就是说,处暑意味着酷热的天气结束了。处字的隐义,可从古人名、字之间的关系得到证实。古代贵族男子生下来即命名,二十岁成人行加冠礼时,再取一个与其名含义相关的字、如西晋极负盛名的周处,其字就是子隐。我们所熟悉的,处女原来所指的是就是所谓待字闺中的女子,处士指的是隐居家中藏其才德未出外做官的士人。
  这一点的确有些难以理解。二十四节气中,牵涉到季节迎立,必然有一个节气标志到了顶峰而急转直变。比方夏至的“至”,很容易让人望文生义地理解为“到了”的意思,但标志夏天到来的节气是立夏,夏至的“至”,其实是大到极至的意思,此时,夏天才有了真正风物的浓郁。因此,明明立秋了,却不给秋的情意。按说,应该先处暑再立秋的,这先立秋再处暑,怎么看都有点先结婚后恋爱的味道。
  虽然真正的秋还没有到来,但已经能感受到凉风起于“青萍之末”。到了处暑,暑气少了,就连天上的云彩也显得疏散自如,而不像盛夏时浓云滚滚成团成块。民间有“七月八月看巧云”之说,而处暑节气正是农历七月。这个时节,柔和的凉风习习吹来,让人感到阵阵凉爽,而不像夏天那样的热风,让人难以承受。农作物都已进入成熟期,夏天娇艳的荷花,已变成结满莲子的莲蓬。虽然古人说,处暑后还要经历大约十八天的大汗淋漓的日子,但处暑被认为是代表天气由热到冷交替的转折点。
  节气的由来都是和农事活动相关的,所以它们本来的意义就是和农事更贴近,处暑也是如此。我国古代将处暑分为三候:“一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这个节气,翱翔于空的老鹰开始大量捕猎鸟类;天地间万物开始凋零;“禾乃登”的“禾”指的是黍、稷、稻、粱类农作物的总称,“登”即成熟的意思。“秋不凉,籽不黄”,凉爽对农作物的生长也是十分有利的。暑气慢慢消退,人体也慢慢感到舒适起来。处暑以后,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日较差增大,昼暖夜凉的条件,对农作物体内干物质的制造和积累十分有利,庄稼成熟较快。民间有“处暑禾田连夜变”之说。为了粮食有一个好的收成,农民们必须在这个节气加强对农作物的最后管理。
  初秋,阳光开始不再是耀眼的白,而是带点不易辨认的色彩,清澈而迷离。陆游有两句诗:“四时俱可喜,最好新秋时”,就是对处暑的最好描绘。这原本是干净而明朗的金属季节,是能清晰触摸到的有纹路、有质感的季节,然而却充满了离别。
  处暑前后,中国传统重视的节日有七夕、中元节,再往后推还有农历七月晦日的地藏王生日。这个三个节日,都是告别的节日,都是舍弃和眷恋的仪典。七夕虽然有爱情的浪漫成分,但是中国古代爱情经典更多具有浓厚悲剧因素,现实人间不能撞破红尘的铁墙,就在另一个空间里实现“团圆”,《孔雀东南飞》里哀哀和鸣的鸳鸯如此,《梁山伯祝英台》里翩翩起舞的蝴蝶如此,七夕鹊桥会“金凤玉露一相逢,虽胜却人间无数”,但更长的时间里却要隔着银汉迢迢相望。
  处暑时节,处于夏秋之交,天气由热转凉而风劲急,地气肃而物变色,人也应顺应天时而变化。总是离别愁,后面的是天高云淡的秋。“春有百花冬有雪,夏有凉风秋有月”。秋处露秋寒霜降,节气要一节一节地过,人生也要一步一步踏踏实实地走。“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壶中岁月长,菊花佳酿熟,与君一醉一陶然,好日子还在后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