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篮的花儿香,听我来唱一唱,往年的南泥湾处处是荒山没呀人烟,如今的南泥湾与往年不一般,再不是旧模样是陕北的好江南……”这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一首红色歌曲——《南泥湾》,这首歌曲铭记着一段中国共产党人为了民族的解放、人民的幸福而艰苦奋斗的光荣历史,传扬着一种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在艰苦的条件下坚持群众利益至上的崇高精神,彰显着一种中国共产党人与人民群众之间的深厚情感。
开垦南泥湾之前,由于敌人的封锁,陕甘宁边区面临着日益严峻的经济状况,为了减轻人民群众的经济负担,1939年2月党中央、毛泽东及时地提出了“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总方针和“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动员广大军民开展大生产运动。毛泽东率先垂范,在杨家岭的办公楼下亲自开辟了一片荒地,种上辣椒、西红柿等蔬菜。1940年5月,朱德回延安后,他发现这时的延安城与三年前相比,人多了,机关多了,东西却少了。朱德在大生产运动中身体力行,他和身边的秘书、警卫人员组成一个生产小组,在窑洞里架起纺车纺线,并在王家坪开垦出约3亩大小的菜园。为了积攒肥料,朱德几乎每天早起出去捡粪。后来他发现小打小闹式的菜园生产无法应对当时的经济困难,于是亲赴南泥湾调研,决定发动军队和机关干部进行规模较大的屯垦自给。
南泥湾,位于延安城东南90里处,当时只是一片荒山野岭。当年的歌谣里是这样描述的:“南泥湾呀烂泥湾,荒山臭水黑泥滩。方圆百里山连山,只见梢林不见天。狼豹黄羊满山窜,一片荒凉少人烟。”1941年3月,三五九旅遵照毛泽东主席“一把镢头一支枪,生产自给保卫党中央”的指示,在王震的指挥下,开赴南泥湾垦荒屯田。刚开始的时候,干部战士们对指挥作战有一套,但对开荒搞农业生产却没有经验,感到很不适应。但是共产党人的革命意志不会使他们在困难面前低下头来。没有房,就自己动手挖窑洞;没有菜,就挖野菜吃;没有工具,就自制锄、铲。短短的三年,他们把被称为“烂泥湾”的南泥湾变成“处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陕北好江南,并创造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官兵一致、同甘共苦的“南泥湾精神”。
1942年7月10日,朱德视察南泥湾。放眼望去,稻浪翻滚,鸡鸭成群,牛羊遍野,他又察看了纺织厂、鞋厂、肥皂厂、造纸厂、盐井、炭窑、营地、靶场、仓库,详细了解了开荒、生产、生活各方面的情况,考察结束还在南泥湾吃了一顿丰盛的菜肴。返回后,朱德感慨南泥湾翻天覆地的变化,他写道:“……去年初到此,遍地皆荒草。夜无宿营地,破窑亦难找。今辟新市场,洞房满山腰。平川种嘉禾,水田栽新稻。屯田仅告成,战士粗温饱。农场牛羊肥,马兰造纸俏。小憩陶宝峪,青流在怀抱。诸老各尽欢,养生亦养脑。薰风拂面来,有似江南好……”据统计,1944年,三五九旅开荒达到26,1万亩,产粮37000石,不仅粮食、经费自给自足,还积存了一年的储备粮,自给率达200%,真正做到了“耕二余一”,而且第一次向边区政府上交公粮1万多石。牲畜家禽除吃用外,存栏的猪5624头,牛1200多头,羊1.2万只,鸡鸭数以万计。以南泥湾为典型的大生产运动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由贺敬之作词、马可作曲的从南泥湾开始传唱的《南泥湾》,很快就在陕甘宁边区传唱开来。新中国成立后,经歌唱家郭兰英演唱,更是成为脍炙人口的名曲。
《南泥湾》的旋律仿佛使我们回到了那个拿起锄头、喊着号子、挥汗如雨、硕果累累的火红年代,它所讴歌的“南泥湾精神”给我们留下了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
“南泥湾精神”是一种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在面对困难的时候,决不怨天尤人,消极等待,而是迎难而上,埋头苦干,奋发有为。在革命年代,敌人封锁,物资匮乏,延安时期曾一度几乎没有衣穿,没有油吃、没有纸、没有菜、战士没有鞋袜,工作人员在冬天没有被盖。今天的我们可能难以想象当时的困难,那个时候上自领袖下自普通党员不是被困难吓倒,而是用一种大无畏的革命精神迎难而上,为取得革命的成功奠定了宝贵的精神基础。开垦南泥湾的三五九旅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的典范。在大生产运动中,三五九旅曾经制定了“不得早到、不得晚退”的劳动纪律。这一条独特的纪律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共产党人的精神风貌。这也是共产党人的价值观念、精神动力、人生追求和工作作风的生动体现。现在的物质生活条件与当年的南泥湾相比已经有了质的飞跃,但是我们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道路上也并非是一帆风顺的,同样面临层出不穷的困难和挑战。就拿当前来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内生增长、创新驱动,我们需要破解的难题还不在少数。当下群众期盼最大、呼声最高的是增加收入、改善生活。坚持富民优先方针,加快提高城乡居民收入,使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者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这一个新的时代课题,正等着我们去破解。科学发展、创新发展、转型发展、富民优先的重任也许不亚于当年在南泥湾的荒山野岭屯田垦荒。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艰苦奋斗的精神仍然是引领我们破解发展难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精神旗帜。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所说,艰苦奋斗是我们的传家宝,我们党靠艰苦奋斗起家,我们的事业靠艰苦奋斗发展壮大,我们的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也要靠艰苦奋斗去开创、去实现。
艰苦奋斗的精神,并不意味着一味地蛮干苦干,而是要求我们以执着的毅力开拓一条克服困难的创新、创造、创业之路。延安时期,面对经济困难,毛泽东致力于从根本上解决减轻农民负担的问题。他说:“从1921年共产党产生,到1942年陕甘宁边区开高干会,我们还没有学会搞经济工作。没有学会,要学一下吧!不然雷公要打死人。”毛泽东认为,解决农民负担重的根本方法是要“发展经济、保障供给”,改变“生之者寡、食之者众”的状况,于是“下决心搞大生产运动”。“南泥湾精神”实际上是延安时期我们党开拓创新之路的深刻体现。未来的5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要想又好又快地发展,唯有坚持走创新、创造之路。不存在一把解决所有发展难题的万能钥匙,所有的事情要靠了解一线实际的党员干部用智慧去寻找解决之道。在今天,“南泥湾精神”中所包含的勇于创新、敢于创造、奋力创业的精神同样会焕发出夺目的光彩。
艰苦奋斗的精神是共产党人引以为豪的政治本色。艰苦奋斗的精神既能给予共产党人战胜困难创造历史业绩的无穷动力,也是在“消费社会”中抵御一切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侵蚀的坚强盾牌。现在的生活条件和工作条件与革命时期相比有了非常大的改善,但是艰苦奋斗的精神却永不过时,具有永恒的价值。对于政府部门来说,坚持勤俭办一切事业,减少行政成本,不追求奢华,杜绝浪费,就是艰苦奋斗的精神在今天的新发展。对于个人来说,不盲目攀比,不超前消费,用精神境界而不是物质享受来衡量人生的价值,就是艰苦奋斗精神在现代社会的新体现。艰苦奋斗的精神是共产党人的本色,它为我们抵制形形色色的不正当诱惑构筑了牢不可破的精神防线,也是我们赢得民心获得群众认可的重要法宝。我们要永葆本色,坚持和弘扬艰苦奋斗精神,努力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
(作者系中共江苏省委党校哲学教研部副教授、博士)
责任编辑: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