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决定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人的创新性是由其创新素质决定的,创新素质是人类所共有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总和,是一种综合素质。大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重要阶段,每个大学生都是一颗创新的种子,大学教育对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就是要给这些种子一片沃土,让其自然萌芽并深深植根。
相信人人都拥有创新潜能。人才培养与产品生产最大的区别在于:产品是严格按照一定的模型、生产流程生产出来的,其出厂时的规格和型号是统一不变的,而人是始终处于成长发展之中的,具有很强的可塑性。经过高考进入大学的所有学生,不管其在校期间是否有创新表现,但都具有创新的潜质,一旦条件成熟,都存在创新的可能。因此就大学教育而言,一要做到理念不受局限,创新人才从本质上看不是选择性培养出来的,而是在大样本群体中脱颖而出的,学校不应过早地择优而育,其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教育教学的改革等都应该面向全体学生,有利于全体学生创新素质的提升;二要做到观念不贴标签,学习成绩只是衡量学生学业水平的尺度,与其创新素质没有绝对的关系,学校不应简单地根据学习成绩评判学生的优劣,人为地在创新方面给学生帖上不同的标签;三要做到信念不打烙印,创新也是“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校都能够走出创新型人才,学校不应因为不是“985”、“211”就放弃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也不应因为是"985'’、“211”就放松对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
创新的种子只有在适宜的土壤中才能生根发芽。适宜的土壤就是大学生创新素质教育的环境、氛围与条件。这样的环境、氛围与条件要有利于发挥大学知识、智力高地和崇尚学术自由的优势,充分尊重学生的自由思想和独立个性,最大限度地保护好学生原始的创新灵动;要鼓励创新、尊重创造,人人都以创新创造为荣,让校园里到处洋溢创新创造的浓郁气息,激发大学生将原始的创新灵动转变为无限的创新冲动;要给力大学生现实的创新活动,通过举办学术报告会、创新论坛、课外科技活动、创新大赛,建立学生科技创新基地、创新实验室等,为学生搭建现实的创新平台,为他们尝试和参与创新工作提供条件。创新是一个厚积薄发、水到渠成的过程。拔苗助长,欲速则不达,任何超越于这一过程、超越于阶段和超越于规律的行为都不利于创新种子的自然萌发,也不能实现真正的创新,甚至对创新是一种扼杀。大学教育应重在给予学生自我创新和自我超越的能力,给予学生开启创新大门的钥匙,让学生在创新的实践中自然成长,让创新种子自然萌发。应该倡导和普遍推行学生培养的导师制,安排高水平的校内外专家学者担任导师和授课老师,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参与和协助导师从事科学研究。学生的课外科技活动、社团活动等都应建立导师团,每个活动项目都安排专门的导师,既直接对学生进行技术指导,又传授治学思想和科学精神,让“名师出高徒”成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
让创新意识深深植根,根深才能枝繁叶茂。创新不可能一蹴而就,那种追逐时髦、沽名钓誉或者浅尝即止而不能深深植根的所谓创新,由于缺乏持久的生命力,其结果必然是半途而废。大学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同时,还要从创新责任、创新人格和创新意志等方面重视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塑造。要培育大学生唯美的创新责任,因为创新维系着国家民族的命运,必须让大学生真正懂得“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真正懂得创新是一种公民的责任,更是年轻一代公民的责任;要培育大学生创新的人格,让大学生养成对科学严谨而独立的思维方式,不随大流、不盲从,始终保持永不满足的求知欲、进取心和永无止境的创造欲;要培育大学生坚定的创新意志,只要认定目标,就要以超强的自信心、稳定的情感和挑战困难的勇气将创新进行到底,敢于挑战高峰,绝不畏难而退。
(作者系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