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更高标准上赋予江苏“两个率先”新的丰富内涵

2011-01-01 00:00:00
群众 2011年4期


  记者:注重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胡锦涛同志在今年“两会”期间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对江苏发展提出的殷切期望,完全符合江苏的实际,对江苏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培植长远发展新的战略优势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请您谈谈对这一问题的理解。
  葛守昆:改革开放以来,江苏先后创造了全国闻名的“苏南模式”、以昆山自费办开发区为契机的大开放模式、“六放”为标志的民营经济大发展模式,在全国保持了率先发展的态势,创造了有江苏特色和优势的发展经验。当然,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江苏作为人多地少、资源相对短缺、市场两头在外、以加工工业为主的省份,进一步的经济发展必须解决传统的资源消耗偏高、环境容量偏紧、技术含量偏低等矛盾,因此,江苏作为沿海发达省份,如何抓住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江苏沿海开发两大国家战略,增创率先发展的新优势,注重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摆在江苏干部和群众面前一项非常紧迫的任务。
  记者:注重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经济发展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贯穿于“十二五”乃至更长一段时期经济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具体而言,我们应抓住哪几个关键问题?
  葛守昆:依我所见,首先要确定一个适当的经济增长速度。核心是要走出传统的“高速度、低效益,低速度、没效益”的增长模式,正确处理好经济增长速度与质量的关系,在质量与速度之间求得科学平衡。其次,深入实施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本身就包含创新发展的要求。最重要的是打造创新的环境,确立不创新就难以科学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发展思路,同时将创新的重点放在提高江苏人力资源的素质方面,特别是高端人才,先大力引进,再逐步培养,辅之以通过深化改革形成有利于人才发挥作用的收入分配机制。再次,走低碳经济之路。我不主张江苏通过降低重工业比重求得经济简单变“轻”,一个地区的工业轻重结构在一定程度上是国际产业分工的产物,关键要看重工业发展能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能否环境友好、能否保持技术优势。在下一阶段,江苏实施沿海开发战略,重化工业仍有发展优势,不必厚此薄彼。另外,江苏土地资源高度紧张,除了提高土地利用强度外,应该根据全国产业布局,争取国家调整用地计划指标,走出原来“粮食供给自求平衡”的老办法。第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体系。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从全省看,有一个增加二、三产业特别是服务业比重的问题。但是结合到每一个省辖市尤其是县,不宜过分强调增加二、三产业的比重,有的地方,发展现代农业很有基础和潜力,比发展二三产业更有效率和效益,不一定非要脱离实际发展二、三产业。关键是一、二、三产业都要走创新之路,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产业竞争力。最后,以提高居民收入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与提高居民收入相联系,并且通过增加居民收入反过来调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积极性。从各地制定“十二五”规划的情况看,有的地方财政收入的预期增长指标定的太高,高于GDP约10到15个百分点,这样对增加居民收入会有一定影响,也不利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