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地质灾害已经成为我国的主要灾害之一。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预防预测地质灾害信息的需求日趋强烈。如何充分发挥地质灾害管理信息的桥梁作用——为政府职能部门预测、预警地质灾害危害搭建基础平台、提供数据支持,已经迫切地摆在我们的面前。
2006年以来,河南省相继开展了52个县(市)地质灾害的调查与区划,发现地质灾害隐患点5800个,积累了大量的基础地质灾害调查数据。近几年来,国家更是投入大量的财力、物力来预防预测地质灾害,但这些地质灾害调查数据分散,综合利用率低,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随着地理信息系统理论与技术在资源环境中的应用日益成熟,政府对适时、快捷决策数据的需求日益迫切,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能反映河南实际地质灾害的管理信息系统,为政府减灾、防灾、避灾工作提供决策支持信息,减少地质灾害的危害程度。
2000年以来,河南省在重点县市开展了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对易发灾害的山区及矿山集中的县市分别进行了调查,并初步建立了分散地质灾害数据库。对于河南省这样的地质灾害多发省份,目前,尚缺乏一个面向全省决策部门、涵盖全省范围的地质灾害空间数据库和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与开发河南省地质灾害管理信息系统的主要目的是为管理机构进行减灾、防灾提供决策基础数据及辅助分析服务。我们应充分利用地质灾害信息资料与城市建设及资源规划的结合、地质灾害点监测数据的更新、网络传送数据与查询等功能,为管理决策部门提供全面、有效的基础地质灾害信息,为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
在地质灾害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过程中,地质灾害信息数据库是一个基础性的工作。在应急系统服务的整个过程中,这些基础信息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及时收集、传递、分析、发布和共享信息,能够减缓危机,降低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害。更重要的是,一旦出现灾难和危机,信息沟通和交换可保证管理者作出及时和准确的决策,协调各方处理事故。基础数据库的建立,整合了全省已调查的地质灾害隐患点,有利于管理层准确掌握全省地质灾害发生的区域及分布情况,对突发地质灾害及时、准确地作出决策。
为了达到地质灾害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预期目标,首先,需建立数据库服务系统,对地质灾害信息实施管理。利用该系统方便地实现地质灾害信息的录入与存储、检索与查询、修改与修订、更新、数据统计、空间分析和输出等功能;其次,建立地质灾害空间数据库系统,利用其数据优势,为河南省的地质灾害防治、重大工程建设及城市规划、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的决策提供技术支持,实现省、市、县三级地质灾害数据的统一管理与资源共享。
河南省地质灾害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需在大量的地质灾害调查数据的基础上,收集河南省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矿山地质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估、地质灾害评估等调查研究成果资料,进行信息集成,并对遗缺数据进行野外补充调查,完善基础数据。要做好地质灾害信息管理系统的工作,一是要收集资料,编制河南省地质灾害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研究设计书。二是建立数据库建设标准,确定、完善数据格式。三是借鉴国内外最新的信息管理开发系统,确立河南省的信息系统开发平台。依据地质灾害资料数据,按照数据库建设标准与数据格式,对基础图件和基础数据进行数字化和信息化,统一信息系统的建设原则、建立系统的总体结构。
工作流程:(1)划分全省地质灾害易发区,编制河南省地质灾害易发区分布图、河南省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图,建立河南省地质灾害图形库。(2)完成空间图形数据与属性数据的一体化工作。(3)测试、完善信息系统各项功能。建设河南省地质灾害数据库和地质灾害管理信息系统。
地质灾害管理信息系统的价值在于数据,因此,数据库数据要保证能够及时更新,对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变化要立即进行数据更新、第一时间补充新发现的地质灾害隐患点。鉴于以上需求,本系统需要稳定的专业队伍进行日常维护,保障系统的长期正常稳定运行;数据库管理人员必须与专业人员紧密结合,及时、准确地收集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相关数据并及时更新,专业人员还必须与档案管理人员紧密结合,档案管理人员必须从报告设计开始参与,到电子文档的后期制作,直至报告出版汇交。只有三方通力合作,才能保证地质灾害管理信息的完整与真实,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和准确的数据信息。
(作者单位:河南省地质环境监测院 来稿日期:2011-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