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倦怠”是一种由工作引发的心理枯竭现象,由日常工作中的挫折、焦虑、沮丧日积月累而形成的。职业倦怠是一种职业伤害,已严重影响档案、图书工作人员的身心健康。
1档案、图书工作人员职业倦怠的成因
1.1对档案、图书工作职业认同度低。从社会层面看,人们一直把档案馆、图书馆看成是养老和照顾闲人的场所,认为他们所从事的工作是低层次的简单劳动。即使在为科研服务的过程中,所花费的心血也往往被忽略。从档案、图书工作人员个人来看,工作性质单调、高度重复,创造性和挑战性指数低,缺乏职业灵活性,加上社会效益的隐蔽性、工作成果的模糊性与滞后性,难以满足其个人成就感,久而久之,就会由厌倦发展到对工作的懈怠。
1.2档案、图书工作人员缺乏职业保障。一是缺乏技能保障。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原有的服务模式及手段都不能满足社会需求。档案、图书工作人员缺乏正规系统的培训和专业理论指导,知识更新速度慢、观念陈旧,凭感觉和经验做事,工作难以创新和提高,积极性受到挫伤。二是缺乏待遇保障。长期以来,很多单位档案、图书工作人员的待遇比同职级的低。“同职不同酬”会引起其心理上的不公平感。
2档案、图书工作人员应对职业倦怠的措施
2.1加强档案、图书工作人员的职业角色认同。社会和个人要共同努力,首先,各级领导要充分认识到档案、图书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人员管理上多一些人性化关怀,让制度真正成为呵护人的保障。通过政策倾斜和舆论宣传等手段,不断地提高档案、图书工作人员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使档案、图书管理工作真正成为受人们尊重的职业,促进工作人员自我效能感的提高。其次,档案、图书工作人员要对自身角色进行重新定位,要客观地认识自我,调整自我认知。学会转换视觉,确定合理的信念,营造舒适、和谐的心理环境。遇到心理困扰和挫折时,能够有正确的认识和态度,善于通过宣泄、激励、补偿、转移、升华、暗示等方式疏导不良情绪以减轻心理压力。
2.2 对档案、图书工作人员的心理进行主动积极的干预。从心理健康教育入手,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①举办心理健康讲座,对档案、图书工作人员进行心理健康培训,疏解其心理症结。有关部门、领导要倾听他们的心声,了解其心理困扰或压力的来源。要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切实提高其自我解决心理冲突与心理问题的能力。②为档案、图书工作人员开辟心理咨询渠道。有必要开辟一对一的面谈形式的心理咨询渠道,优点是针对性强、效果明显,使其心理问题能得到及时疏导,消极情绪得到排解。
2.3对档案、图书工作人员实行“以人为本”的管理制度。在对工作人员倡导默默无闻、甘为人梯的职业精神的同时,也要满足其个人需求。只有充分调动全体馆员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真正实现其服务功能。在管理制度的建立上,应充分考虑人的因素,建立人性化的管理制度。在工作上,营造健康成长的和谐环境,人尽其才。要争取科研项目,鼓励从事学术研究,不断提高学术研究的能力和业务技能;创造新的培训机会,为深造、学习“开绿灯”。在开拓创新和谐愉悦的环境中,提高其工作积极性。
2.4对档案、图书工作人员加强职业能力培养。一个合格的档案、图书工作人员必须是德才兼备的复合型人才,既要精于知识管理与组织,又要善于服务和宣传。当工作的高要求与个人现实能力之间产生差距时,就会出现压力,而长期工作压力的存在,容易产生职业恐惧感。要消除这种恐惧,就要从自身做起,不断地充实和超越自己,提高技能来适应工作需求的变化。在工作上,根据每个人的不同情况建立短期和长期职业规划,满足不同时期的工作需求。此外,作为管理者,还应根据员工自身的状况提出切实可行的目标,激起他们勇于向困难挑战的信心和勇气,保持高度的工作热忱,体验成功的喜悦,提高心理愉悦感和心理承受力。事实上,当人们技能娴熟地工作时,不仅能够提高工作效率,而且,还能增强工作的成就感,从中获得乐趣,职业倦怠无从产生。
(作者单位:开封大学来稿日期:2011-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