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初,儒术不仅在“学”的层面被尊为正统,而且,还更为深刻地影响到政治生活层面。作为一个庞大而活跃的官吏群体的文档官员,在这种社会背景下,不可避免地受到儒学兴起的影响。
1官吏危机——儒学兴起的导因
官吏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具有不断循环更迭、更新的特性。汉兴伊始,通过把功臣军吏充任行政官员和吸纳秦旧吏入朝,迅速地建构起有序的统治。而对于业已建立起来的官吏系统人员的流失,统治者采取举孝廉、纳贤良方正或以郎补官等形式来补充。但是,随着社会形势的变化,汉初所置选官的机制出现梗塞,已不能满足汉朝廷对于官吏人才大量的需求。其凸显于官吏来源枯竭及官员素质下降两个层面。
首先,就官员选拔措施来看,汉朝于高祖时开启的“征召”机制,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的推荐,杂糅以朝廷的有意招徕。但由于察举的标准过于笼统,也缺乏严密的考试,再加上政治昏暗和公卿相举荐的多为门生故吏,所以,实施过程中经常出现弄虚作假,风气日坏。以致在察举求贤过程中出现屡不得人的尴尬局面。而以郎补官流弊更多,因汉代郎官多以父功萌任,或以资财入任,故大多“未必贤也”,另外,积功升迁得爵者,本可为汉廷官吏的主要储备力量,一旦行政官员职位告缺,即以功臣军吏补任。但是,随着战争减少,功臣军吏越来越少,官吏来源日益枯竭。
其次,官吏系统人员更新代谢的过程,从一定意义上说,不仅体现在数量上,重要的是才能与文化素质的补充、更新。但汉初,推行“无为而治”的政策,加之特殊的选官形式以及特定的文化环境,造成了官吏群体文化素质的普遍低下。而实际的状况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矛盾日益复杂,国家政务亦日益繁多。统治者进行的政体改制,对官吏的才能和文化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据《汉书•东方朔传》记载,东方朔自荐为官书曾坦言:“年十三学书,三冬文史足用。十五学击剑。十六学《诗》、《书》,诵二十二万言。十九学孙吴兵法、战陈之具、征鼓之教,亦诵二十二万言。凡臣朔固已诵四十四万言。”对文化才能进行如此的强调,足以窥见当政者对官吏文化的重视。显然,提高官吏文化素质是一种适应时代发展的明智之举,儒学的兴起成为历史的必然。
2官置儒学——入仕必修
就儒学的理论体系而论,春秋时期的儒、道、墨三家,以及后来兴起的法家,同被奉为显学的学说,只有儒学适合当时的宗法社会性质。苏渊雷于《孔学判摄》中阐述道:“惟独孔学,严等差、贵秩序,与人民言服从,与君主言仁政,以宗法为维系社会之手段,而达巩固君权之目的。此对当时现实社会,最为合拍;帝王驭民之策,殆莫善于此……”其分析十分精辟。从当时各个学派吸纳前朝文化资源的深度,尤其是君主和官僚阶层的文化需要来看,儒学比其他各家占有更大的优势。其次,儒学体系的相对完整性和随时代变迁的自觉适应性决定了统治者选择儒学的必然性。法家的失败、道家的无名无为,不利于干涉;墨家的过于平等和尚贤任能,不便于专制。这样,儒家的优势在历史机遇构成的选择空间中分外有利。
另一方面,官吏的任用在官制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并直接影响到官吏的职掌与权责。世卿世官之制既废,新的举官办法,无论哪一个都应有个标准,财产、德行、学问、能力曾在当时分别当做权衡标准。但除有客观性的财产一项极易引起不平流弊外,其余诸多方面都需要一个最后公认的准绳,以资鉴别,经过汉代君臣的深思熟虑,作为人才鉴别准绳的儒学受崇尚了。至此,通晓儒家经学成为入仕的首要条件,儒学成为治国之选。
3政务运行机制导致文档官吏的层次化
文档官吏于政府系统的功能及运营中起着独特、重大的作用。在政府系统的金字塔结构中,文档官吏系统的结构规则、运营方式,一方面来自系统本身,但大部分来自政府系统其他部分,并受其巨大的影响。执政者一旦对统治政策做出调整,崇尚儒学、官置儒学、入仕必修,文档官员势必受到冲击,地位下降。究其儒学对文档官员地位的影响还在于我国古代文档官员自身的特点。毕竟,外因只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内因才是事物变化的根据。
纵观中国古代文档官员产生、发展演变的过程,明显存在着身份的双重性,即文档管理者身份与行政管理者身份的双重叠加,且其文档管理者的身份仅仅是行政管理者的附带身份而已。所以,论及文档官员地位的尊卑主要基于行政方面。
夏商时期的文档官吏——巫史产生于浓厚的宗教色彩背景下,他们依靠手中独掌的“天人之学”,代天子请示神祖命定,是鬼神的直接代言人。同时,保管有关的档案,其机构还是“政府行政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作为实行神权统治的得力助手,位尊权重、声名显赫,实质为王朝的最高执政官员。而西周的中央政府机构卿事寮和太史寮,虽各有不同职掌,卿事寮执掌政事,太史寮主管文书册命和王宫内务,然“二者权限没有截然分开,交叉管理的事情经常出现”。这种彼此兼职,说明了太史寮既是一个文书档案机构,也充任着政治权力中心决策者的角色。迨至春秋战国之际,“天下之本在国”的治国理念,日渐替代了神权统治,神职文档官吏参与行政决策的身份被弱化,地位、职权大大削弱。
汉承秦制,官吏系统虽然基本依照秦朝的框架,但其繁复程度加大,存在着两种形式的科层化迹象。内、外朝官署清晰、职责明确,专职档案人员出现。且这种分工的细密趋势继续彰显于汉代官与吏的差异上。《汉书•百官公卿表》中以官秩二百石为标准,对国家官吏进行了分类,官秩二百石以上的,为主管官员或高级的文档官员,即是“官”;另一具体掌管文档的人员为“吏”。官吏突现层次化。高级文书档案官员地位高,这与“既有分工,又相互制约的双轨行政管理体制”有着直接的关系:皇帝为了加强君权,抑制权势日盛的外朝,开始物色包括高级文书官员在内的内廷机构人选。东汉时,丞相府被尚书台取代成为行政管理中心的史实就基于此。尚书由品秩不高的吏,权力渐次擢升,成为总揽事权的贵官。由此,可以窥知,高级文书档案官员从事的并非单纯性的文档事务活动,其在很大程度上涉及的则是政务性活动,作为“吏”的文书档案人员几乎就是纯事务型工作职员,与国政渐行渐远。
4文档官吏行政管理者身份的丧失
汉朝统治者为了解决官吏危机,“兴学校崇尚儒学”。儒生逐渐成为统治集团中央决策的参与者,出身于儒生的官吏不仅数量增多,而且任职很高。元、成时期,“三公”几乎被儒生垄断,不是出于儒生的“能吏”要研习儒生的学说,经学造诣不高者,还会受到皇帝的轻视和鄙薄。
在儒家学说被御用和利用下,大量儒生参与朝政,获取行政权力,导致文档官吏双重身份之中决定其地位的行政管理者身份的转移。为了争夺行政权力,儒生与文吏之间产生矛盾。阎步克先生在《秦政、汉政与文吏、儒生》一文中有感:“汉代开明经入仕之途,儒生大量参政,但文吏、儒生间仍有复杂的矛盾。”这场看似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的权力归属之争,实则是文档官吏的行政管理者身份的丧失,当然,也是社会大分工的必然结果。
于是,“元、成以来,至东汉之初,流品渐分,儒渐鄙吏”。又“即以孝廉,异科荐举徵台,则未免自负清流,虽尚书机要之地,亦耻其为郎,令史矣”。说明儒生耻与主管文书档案的官吏同道,文档官员被世人所歧视。足见当时社会环境下,文档官员的地位已不如往昔。
5结语
综观中国古代文档官吏,历经了从地位尊崇到卑微的历史演变过程,这是职官分工、社会发展的历史进步。尤其是汉代一朝儒学兴起,行政管理的职位大多为儒生把持,文档官吏行政管理者身份丧失,导致文档官吏地位的下降。然而,在这个转变过程中,我们应该理性地认识到,随着社会的发展,政务必然会产生决策与执行的分工,行政管理与文档管理走向专业化道路是历史的必然。但是,文档官吏不论他们在国家机关中地位是尊贵或是卑微,他们对于封建统治都有着重大的影响。
(作者单位:天津师范大学管理学院档案系 来稿日期:2011-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