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社会面面观

2011-01-01 00:00:00瞿定国
澳门月刊 2011年2期


   “台独”势力妄图通过“去中国化”,消除“一个中国”情结,是难以达到目的的。因为两岸同胞同根同缘,是血脉相连的命运共同体。
  
  不久前,我随国际泥沙研究培训中心组织的“大陆亲友观光团”赴台进行了环岛游,参观了台北、花莲、台东、台南、高雄、台中、新竹等十余座城市,游览了阿里山、日月潭、101大楼、故宫博物院、清华大学等数十处景点。在饱览宝岛旖旎风光的同时,我有意识地通过更多交谈和查阅数据进行了社会考察和学习。由於观光团的领队是水利部科技司原司长戴定忠教授,他现在仍担任国际泥沙研究培训中心顾问、三峡工程泥沙专家组副组长,他与台湾水利部门有着近20年的工作交往,因而观光团受到了台湾方面的热情接待,也为我们的考察和学习提供了方便。现将初步形成的若干印象略述如下:
  
  台湾是一个多族群
  “移民”社会
  
  在2300万台湾人当中,绝大多数都是千百年来从大陆迁往台湾的。目前已形成“四大族群”:闽南人,佔73.3%;客家人,佔12%;“外省人”,佔13%;原住民,佔1.7%。“外省人”主要是指1949年前后随国民党从大陆撤退到台湾的200万人及其后代。从历史上看,族群之间是有矛盾的。原住民本来生活在平原,汉族人来台后把他们赶上了山。汉族中的闽南人和客家人之间也时有“械斗”,客家人因人数较少,就被赶到了半山腰。“外省人”来了以后,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少数人控制了自上而下的行政资源,实行“极权统治”,统治着各族群民众。“外省人”中的相当一部分人则被圈进了“眷村”(1949年前后,国民党政府溃退到台湾后为“国军”及其眷属所修建的房舍),过着艰苦而与外界隔绝的生活,后来形成了特殊的“眷村文化”。
  随着时间的推移,上述状况已经有了很大变化,但族群矛盾又逐渐演变成了“省籍”情结。到“台独”势力嚣张时,这种情结往往又被上升到政治层面。特别是在民进党执政期间更是激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他们甚至把这种矛盾简化为“爱台湾”和“亲中卖台”之争,陈水扁公然宣称祖国大陆是“敌国”,使“外省人”背上了“原罪”包袱。这就是马英九等外省政治人物不得不一再强调自己是“新台湾人”的缘故。
  
  政党轮替将成为常态
  
  在台湾,以国民党和民进党为代表的两党政治基本形成。任何一个政党都难以长期执政。有的台湾人说,大陆过去是“枪杆子出政权”,我们现在是“选票出政权”。由於选举的需要,经过政治人物和媒体的炒作,台湾的社会又被撕裂为政治上的蓝绿两大阵营。目前蓝绿双方处於一种“势均力敌”的状态,形成了“五五波”,也有说是六比四的。
  据称,大多数台湾民众虽然心里有政治取向,但其中许多人并没有那么深,坚定的蓝和坚定的绿总是少数人。在非选举期间,这方面的表现并不明显。国民党副主席、嘉义市市长黄敏惠说,蓝绿对立,其实选举时才被激化,平时哪有这么激烈?(《凤凰周刊》2010年第19期第73页)不能简单地用一种“非蓝即绿”的政治光谱来划分台湾民众。大陆人往往爱问台湾人,你是蓝还是绿,你支持“台独”还是“统一”?其实,在日常生活中,台湾人想这些问题并不那么多!在选举期间,他们考虑多的是,看哪一个政党或候选人能给选民带来好的远景和实际利益,那就支持他。所以台湾人说,如果说过去的国民党政权是“外来政权”的话,那么第二次政党轮替后的国民党执政就不能说是“外来政权”了。因为这是台湾人民投票选出来的!当前许多台湾民众都认为大陆是支持蓝营的。阿里山下“台湾第一好茶”经理告诉我们,他们生产的茶叶是经过马英九视察和肯定了的,并笑着说:“马英九是你们大陆支持的啊!”
  
  社会文明程度较高
  
  除选举期间外,在台湾各地看不出蓝绿之分和两派的紧张对立。在一般情况下,“多元”的声音也无人干扰。在台北101大楼门前,我们看到这样一幕:有两个人打着“法轮大法好”的横幅,举着谴责“中共”的标语,站在人行道上。正在这时,马路上一辆小卡车开了个来回,站在车上的人举着喇叭大声喊着:“法轮功是邪教,滚出台湾去”,汽车两侧的栏板上也写着这样的口号。令我讶异的是,对这两种不同的“声音”,周边的人既无支持的、起哄的,也无围观的,街道上的秩序依然和原来一样,好像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过。台湾的社会治安情况也较好,据说偷盗事件很少发生。阿里山上的几座宾馆,夜间大厅没有服务员,也无保安,但大门开着,可以随意进出,令人有“夜不闭户”之感。一清早,我要退回租用的电压转换插座,找不到人时,导游竟然进入服务台打开抽屉将押金退给了我。
  台湾的一些建设项目都有“安民告示”,项目的批准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工地负责人姓名,以及相关“政风单位”(相当於大陆的纪检、监察部门)的负责人姓名、电话、手机、电子信箱等均公之於众。有的县还发佈有《县政府重要建设白皮书》,使人感到透明度高,建设有序。许多地方的环境卫生已达先进水平,台北的垃圾处理做到了“资源全回收,垃圾零埋葬”,这在世界上也是有名的,世博会的台北馆对此有专门介绍。
  台湾民众很有礼貌,人情味很浓郁,在与人交往中总是“谢谢”之声不绝於口。即使小摊小贩,你买了他的东西,他也要说一声 “谢谢你!”台湾“水利署”设宴招待观光团,两位担任过有关单位领导的老专家,一位88岁,一位93岁,还出席作陪,实在令人感动。后来,我们赴新竹市内参观台湾清华大学,出面接待的是该校秘书长特助孙海珍女士,她是一位毕业於该校、在该校担任过军事教官的退役上校。我们观光团也有5位是大陆清华大学毕业的,大家见面,非常高兴。孙女士表现出高度的热情,带领观光团在校园里参观、讲解、拍照、赠送纪念品,自始至终气氛热烈,话语不断,笑声一片,充分体现了两岸的同胞情谊。2011年,清华大学成立一百周年,目前,两岸的清华都在积极筹划纪念活动,准备联合庆祝。
  据《国际先驱导报》近日报道,一位台湾朋友写了题为《台湾的软实力从哪里来》的文章说:“台湾的好山好水不如大陆,但是,人的客气、礼貌、温暖、互信、谦让则是大陆应该好好学习的‘软实力’”。他指出:“一个社会光‘富裕’是不够的,要‘富而有礼’,才是一个完整的‘全社会’。”“中国要真正能成为世界强国,依靠的应该就是这种‘软实力’”。他表示真心希望大陆加把劲,培养人们的“软实力”。我觉得这是多么鞭辟入里的分析和切中要害的建议啊!
  
   “一个中国”情结很深
  
  “台独”势力妄图通过“去中国化”,消除“一个中国”情结,是难以达到目的的。因为两岸同胞同根同缘,是血脉相连的命运共同体。台湾的一些地点、街道、商店的命名都离不开“中国”二字,相当多的还是用大陆的城市名称命名,如南昌街、大同路、上海储蓄银行、兴国幼儿园等。有的解说员在讲解参观内容时,虽然主要讲“我们台湾”如何如何,但有时也回避不了“我们中国”的提法,如讲到“十二生肖”时就说“这是我们中国人都熟知的”。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后,访问大陆的民众越来越多。不少人感慨地说,大陆实在太大了,美丽的地方太多了!台湾水利部门一位负责人说:干嘛要脱离大陆,大陆也有我们一份啊!一位嫁到台湾的“大陆妹”说:两岸都是我的家,我在台湾、大陆两边都存钱啊!
  谈到“台独”没有出路问题时,一位83岁高龄的退役老兵说:“他们要搞“台独”就搞吧,那样共产党打过来不就很快统一了吗!”一位可能是持泛绿观点的水利干部对笔者说,蔡英文担任民进党主席后,在公开场合还没有正式讲过要搞“台独”呢!(后来的事实证明不是这样)言外之意是,今后民进党的大陆政策可能会有所调整。
  
  
  对蒋经国的满意度较高
  
  蒋经国於1972年出任台湾“行政院院长”,从1978年起连续担任两届“总统”,1988年病逝。在这十几年中,台湾面临着重重困难,长达多年的美元危机和两次全球能源危机,对台湾的经济造成了严重冲击;与此同时,台湾又被驱逐出联合国,中美、中日建交,“邦交国”从50个减少到23个,大大缩小了对外活动空间。但在蒋经国主政下,先后推出了数十项建设项目,并千方百计地引进外资,从沙特借到了钱,使台湾成功地渡过危机,并跃居“亚洲四小龙”之首。岛内人均所得也从400美元增加到6000多美元。随着经济的发展,蒋经国又在政治上实行了解除报禁、党禁,开放老兵回大陆探亲。蒋经国的这些作为,一直为台湾民众所肯定。在《联合报》一份对历任台湾“总统”所作的贡献民调中,有50%多的民众肯定蒋经国贡献最大,其次是李登辉为11%,蒋介石为6%,陈水扁为5%。正因为如此,陈水扁在大搞“去蒋化”(实为“去中国化”)时,重点放在蒋介石身上,对蒋经国未敢多有涉及。
  
  日本的影响不可忽视
  
  从1895年马关条约签